處境查經:無懼權勢,重拾尊嚴

Kelvin Lee
civic-faith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Nov 17, 2017

--

2017年4月9日棕樹主日

文憑課程最後一課,在全球危機裡讀棕樹主日經課,同學從古人「國際時評」談到香港和世界。

) 以賽亞書50:4–9上:立足本族,胸懷國際

這段經文與以賽亞書42:1–449:1–652:13–53:12同被列作「僕人之歌」,描述上主所揀選的人有獨特使命及遭遇。在賽50:4–9上,作者以第一身形容僕人如何接受上主教導,堅定地面對外間挑戰,甚至主動吃苦。

同學認為經文較觸動他們是「受教」(4節)、「任他打」(6節)和「定罪」(9節),反面聯想到在今天社會對抗威權,見好些場景是打人者無罪,只有被打還手的要受刑責。認為若經文主題是非暴力教導,則有如小時候聽過「總之打人就唔啱」,應用上不切實際。有人說,傳聞以賽亞先知就是死於暴力之下,當基督教把這詩歌套用在耶穌身上,也是在標榜非暴力形象,但耶穌是上帝兒子,我們是凡夫俗子,在這方面實在難以企及。

我回應說,在個人層面被打是否還手是常識問題,一般來說若無端被打,即使不還手也要逃跑吧?沒理由要任由別人害傷自己。當然,有人選擇不還手又不躱開的話,也沒有甚麼好批評,因為主要是自己選擇受害,不會累及別人。若他認為有某種宗教意義或感召(譬如字面應用這經文或新約耶穌語錄如太5:38–42//路6:29–30作為非暴力策略),只要知行合一,仍是可以尊重的見證。但在國際層面就較難討論了,因為若某國攻佔另一國,即使為政者有「崇高」理想要打不還手,實際上也要設法制止民眾受損受害。正如近日報導指敘利亞政府軍使用化武傷害平民,網友重溫早年評論,指中俄兩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實施經濟制裁,或將阿薩德政權暴行交由國際罪行法庭審理,最後就帶來無法收拾的難民潮和伊斯蘭國坐大。這裡無意捲入「正義戰爭」、「代理戰爭」或「必要之惡」的討論,只想講,要援引經文支持某種「非暴力」主張,那論證並不如想像般簡單直接。

從寫作背景看,更值得了解是,以賽亞書尤其40–55章內容,主要針對亡國被擄後以色列人的遭遇和心境,與1–39章的審判信息不同,賽40:1–2強調戰爭已結束,罪孽已赦免,最重要的主題是安慰。可以想像,民眾會質疑上帝是否已退場?上帝膀臂是否過短不能施行拯救(賽50:2)?他們所受的苦,早前還被指是自招惡果,但主觀經驗卻令他們質疑是否「過了火」(賽40:2)?來到「僕人之歌」,這民族的苦難卻有了新理解。現實上他們不是主動吃苦,但詩歌描述他們有特別任務,要使世界得蒙上主拯救(賽42:4,6;49:1,6–7;52:15),為此,這僕人甚至不惜「自討苦吃」。在安慰信息中,吃苦的意義被轉化了,不是受罰而是類似代贖的崇高理想。

過去研究者有爭論詩歌這僕人是否代表整個民族的集體人格,抑或像基督教傳統指向未來彌賽亞救主?有趣是,在「僕人之歌」以外,作者形容還有另一位受膏者(即原文的彌賽亞)被上主使用,就是賽45:1的波斯君主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他要釋放被擄以色列人,帶來民族與宗教復興。一如其他審判信息,作者把歷史時空「神學化」,某程度可算古人立足本族,胸懷國際的「時評」典範。無論如何,我們總會發現,「僕人之歌」細節與現實未必完全對應,到底是描述有誤,抑或其實在樹立新規範?也許,更簡單理解是,古人建構信仰象徵從來是描述與規範兼而有之,最重要是把握語言的轉化功能。當眼前景況無法避免吃苦,宗教信念就幫助人適應現實,同時保留挑戰現實、活出理想的勇氣,吃苦既是現實,也是有待超越的使命之途第一站。

2) 腓立比書2:5–11:轉化困苦,協調論爭

經文以頌歌表達早期信徒對耶穌身份地位看法。按詩歌描述,耶穌本來地位高超,卻選擇謙卑虛己,以人的方式受十架酷刑,最後上帝恢復他地位,成為全世界全宇宙的主宰。

有人從經文第10–11節看到作者保羅在監獄中自我振奮「自high」,聯想到今天有「佔中」人士被檢控時說「鬆一口氣」,似乎表達一種以坐監為「榮耀」心態。同學自言對詩歌上文腓2:7–8的謙卑、順服等主題不感興趣,只是對保羅的心態和由此聯想到社運人士心態感詫異。我回應,其實同學所講反映了自身與這些主題或心態的距離,這仍是對話的切入點,同學可以繼續探究保羅或社運人士的心態原因為何?也可了解自己不同看法源於哪些經驗?過程中或會發現,詩歌上文無法「埋身」的主題,可能與這對話息息相關。

另有同學指出,經文主要表明保羅認信耶穌是主,超過一切價值,正如腓1:12–18提保羅毫不計較到對手以競爭心態傳教,只為其結果歡喜,反映他在絕對認信下一種目的論心態。同學又認為,提及虛己、謙卑、順服對今天人來說是多義的,既可以被擁護建制的人利用來提倡「順服」,也可以用來支持公民抗命,虛己、謙卑、順服代表為正義不計得失,無懼付出代價,「以法達義」背後,所順服乃公義之主。

我補充,腓2:5–11強調虛己、謙卑、順服,某程度是回應猶太信仰獨一神論背景,在書信的歷史時空,對大部分受眾來說,耶穌是不折不扣的人,是羅馬政權所處決的罪犯。今人未必留意,這個源於猶太人的信仰群眾,當時到底如何敬拜一名罪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又自圓其說?這明顯是褻瀆獨一神信仰啊!保羅引用這首頌歌,就用虛己來形容耶穌在世工作,同時結合古先知描述的僕人意象。說到底,保羅是先接受復活基督顯現,證明上主工作突破世人理解,以受苦受害來展現真正身份 — 上帝的兒子,正如羅1:4描述。

腓2:5的指引,就是要把虛己、謙卑、順服等主題轉換應用在信仰群體中。本來是形容基督受苦害,到下文腓2:12–15就變成不要發怨言起爭論的具體應用。這應用似乎主要是協調群體內部關係(譬如腓4:2提到的分歧),但對外則另有策略,在腓3:2就說有些意見對手是要提防的。事實上,腓立比教會確面對敵人威脅,在形勢有如爭戰,受苦也是在所難免事情(腓1:28–30)。正如上面討論「僕人之歌」的受苦主題,腓立比書最基本是回應受眾已然受苦的狀況,將之轉化為更高價值,若要由此推論受苦和順服的絕對意義,邏輯上是大跳躍,難有足夠說服力。

3) 馬太福音21:1–11:革命夢碎,民眾變臉

經文記耶穌吩咐門徒為他預備驢駒,要騎著進入京城耶路撒冷,大批民眾以衣服和樹枝鋪路,高調迎接耶穌進城。

同學留意馬太形容耶穌以低調謙和形像進城,卻被民眾高調擁戴,但民眾不一定了解耶穌工作,因為到後來耶穌被捕時,他們似乎快速「變臉」,不但沒有繼續維持這份熱情,支持耶穌到底,而且甚至揚聲要把耶穌處以極刑(太27:15–26)。由此,同學聯想到佔領行動期間港人的熱切投入,與結束後徹底「收手」畫面形成極大對比,似乎反映民眾不少是羊群心態追隨領袖人物,並不真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我回應,其實耶穌進城所謂「低調」形象是源於馬太所引經文提到「溫柔」(πραΰς,在思高聖經譯作「溫和」,亦即太5:5的「謙和」或太11:29的「柔和謙卑」),經文出處是舊約撒迦利亞書9:9錫安哪,應當大大喜樂; 耶路撒冷啊,應當歡呼。 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和地騎著驢,騎著小驢,驢的駒子。」關於耶穌進城記載另見於可11:1–10路19:28–44約12:12–19,同樣有騎驢和群眾迎接場面,其中以馬可、路加與馬太三卷共觀福音最相近。普遍研究共識以馬可為原初版本,雖然馬可無直接引用撒迦利亞書,但相信騎驢典故深入民心(地理上,「橄欖山」亦令人聯想到亞14:4典故),按此,耶穌進城未必如想像般低調。若比較民眾的口號,在太:21:9只隱晦地提及「大衛的子孫」,但在可11:10則更直接歌頌「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似乎是要在羅馬強權統治下公然造反「建國」,顛覆政權聲音響徹雲霄,其實十分政治!

還要補充是,馬太經文省略了門徒覓驢部分細節,彷彿耶穌想要就會得到,很神奇似的。但馬可記載門徒取驢時那裡的人有質問過,當門徒「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可11:6)。常理推斷,若這不是催眠,則可能反映耶穌在耶路撒冷民間有一定聲望,無形中佐證太21:10–11「全城都驚動了」的畫面:他們互相談論,很多人都知道,從加利利的拿撒勒有先知到臨,甚至管治當局也感受到這潛在威脅。

課堂上我談過,從民眾角度閱讀經文,是最容易連結社會的方法之一。按同學觀察,無論經文抑或當下民眾都像「發一場燒」,他們抵抗強權既無果效、亦無後續,實在叫人氣餒。然而我們仍可以問:參與佔領行動的港人,是否都只羊群心態追隨領袖?記得在2014年9月28日晚上,當雙學呼籲撤出政總時,有民眾採「圍魏救趙」策略,自發佔領銅鑼灣及旺角。很多人相信,是當時這策略湊效,才有持續79天的佔領行動。自發佔領畫面多少反映,參與者不一定只有羊群心態。至於為何後來無法成功,無法以更好策略爭取談判,則涉及更多因素,我們聽過很多說法,但至今未嘗認真檢討。到2016年初旺角暴亂,很多港人僅視為「暴徒」生事,看不到被強權壓制抖不過氣的面孔,以至今天有人提出團結、和解「重新定義龍和道」也能博取不少人包括泛民結盟。

按此,相比親身參與行動的人,我們這些口裡說支持民主的旁觀者更應自省,正如經文裡歌頌「大衛之子」到臨的民眾,無論昔日抑或今天,羊群心態都表現於言行不一。值得深思是,若「發一場燒」不理想,怎樣才更理想?我們有甚麼角色?福音書裡的民眾可以有其他選擇嗎?即使未有條件揭竿起義,也不至於屢屢背叛自己吧?那麼,更理想是否成為以賽亞書「僕人之歌」描述的受苦僕人、忠信之民,默默陪伴耶穌受難?不知道,但相信今天人仍可以按情況選擇如何不背叛自己。

後記:無懼權勢、重拾尊嚴

走過匆匆八個禮拜教學旅程,最珍惜同學在課堂認真討論經文和提問,雖然時間緊迫,但好些見解若加以發揮,不會比他們平日聽到的崇拜講道遜色。同學的參與證明若用常理讀經,又向生活經驗開放,每個人都有條件做「到地」信仰反省,不用一味吃「二手食物」。若這畫面能推而廣之,則提高耶教圈普遍水平指日可待。之前談過,信仰是參與性知識,要真正學以致用,必須親身實踐,在掙扎中自行消化判斷,不能人云亦云。我們的判斷,既是驗證信仰,亦有助更深入賞識前人各種寶貴遺產學說,來自各方處境的見解和切磋,更有助在當下活現信仰傳統。

為延續教學效果,每次同學分享我都用心記下,再按後來教會社會形勢撰文,過程比寫自己講章艱辛,本身精力有限,多次感到筋疲力竭。尤其最後幾課在特首小圈子選舉前後,雖然普遍港人無票在手,卻緊隨輿情起舞,在我看來,背後更重要是香港在中共殖民下的局勢。為從這角度反省,不惜擴充寫作規模。我們有從歷史以至整體文明層面看前途談判與中共對港政策影響,也談過政教關係世代問題,並回應七警前特首社運人士被控等事件。在前人傳統與當下經驗雙重視野下,最基本不是袖手旁觀發議論,而是先尋求自省,以具體回應時代。

幾年前,當好些人警告文明崩壞,不少人還抱著苟安心態以為「Too Big to Fall」,但實際上未留意到更大盛衰原因,以致面對巨變不知所措。執筆之時,新聞報導美國因敘利亞疑用化武傷及平民,向敘利亞政府軍空軍基地發射59枚「戰斧」導彈。有分析認為,美國強硬手段,勢必影響敘利亞以至北韓局勢,並中俄等大國的勢力平衡。幾十年來,敘利亞專制政府以緊急狀態法和阿拉維派民兵組織消滅異見者,社會嚴重貪腐,人民生計不保。2011年初,受阿拉伯之春影響,敘利亞全國掀起示威活動,政府派軍鎮壓,又處決拒絕對平民開槍的士兵,令更多人選擇以武裝抵抗。同年7月,有政府軍成員變節,成立自由敘利亞軍,以求推翻阿薩德政權,後來各大小武裝力量加入,然而在伊朗和俄羅斯支持,自由敘利亞軍被化武和重型武器清洗,加上伊斯蘭國乘虛而入,取代自由敘利亞軍成為叛軍主力,局勢全面失控。尤有甚者,在中俄作梗下,聯合國無從介入將衝突降溫,上面也討論過。到底敘利亞人民何時能重建家園,和平何時到臨?似乎不是任何專家可以預知。

稍有歷史常識的朋友都要承認,人類曾累積過無數失敗經驗,由此看人性與社會改革似乎不容絲毫樂觀。但正如昔日前輩為信念留下見證,我們也不能放棄在此時此地努力,因為後世也這樣著看我們。透過處境反思信仰,我們體會到,經驗無疑會影響信念,但由新實踐帶來的信仰,也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經驗。

踏入聖週,遙望基督受苦與復活事蹟,對耶教徒來說,最起碼認知是,無論成功失敗,我們都會在苦路上遇見基督。正如在今天三段經文看到,若困苦在所難免,則前人對「苦難」主題轉義的極致,就是把「受苦僕人」看為宇宙真正主宰,因此失敗和受苦人民亦能無懼權勢、重拾尊嚴。古代信仰前輩比馬克思更早宣告「無權者/無產階級終必勝利」,今人當如何言行一致地仰賴上主,為這奇蹟奮鬥?願聖靈指教我們。

「匠人所丟棄的石頭
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這是耶和華所做的,
在我們眼中看為奇妙。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
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
耶和華啊,求你拯救!
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順利!
奉耶和華的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詩118:22-26上)

[另載信仰百川]

更多材料見處境信仰資源庫
[FB] facebook.com/civic.faith
[Medium] medium.com/civic-faith
[YouTube] goo.gl/wcSNgp

#三代經課 #處境查經 #大齋期 #棕樹主日 #詩篇 #以賽亞書 #撒迦利亞書 #腓立比書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僕人之歌 #彌賽亞 #非暴力 #佔中 #佔領行動 #旺角暴亂 #特首選舉 #七警 #政教關係 #香港社會 #國際社會 #敘利亞 #阿拉伯之春 #伊朗 #俄羅斯 #中共 #聯合國

--

--

Kelvin Lee
civic-faith

原為循道衛理香港堂宣教師。 天降福緣,提早經歷退休,學習回到基本,為身體和生活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