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EECS/ECE 研究所申請總結:From Physics to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s

KY
24 min readJul 9, 2020

--

UC Berkeley/CMU/Cornell/UCLA/UMich/UIUC/Purdue/UCSD/USC, etc.

Preface

申請研究所總算是告一段落,也終於輪到我來與大家分享申請過程中的種種。不過拖延症真是惱人的傢伙,這本應在當兵放假期間寫完的分享文,竟然拖到兩個多月後的現在才動筆XD

這篇文我主要會分享申請結果背景時間軸,再到申請必備的考試GRETOEFL,最後帶到最燒腦的如何選擇校系撰寫SoPLoRResume/CV。

由於我的背景算是比較特殊, 當初在申請時也找不太到相關的資源,所以我希望這篇分享文能夠幫助到更多跟我有類似背景的朋友或是多少給大家一些啟發,讓大家在申請學校時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落點和優劣勢。那話不多說,let’s dive right into it!

Application Results

Program

M.S. / M.Eng. in EE / ECE / EECS / CS, Fall 2020

Admission

  • UC Berkeley, M.Eng. in EECS (Track: Visual Computing & Computer Graphics)
  • Cornell, M.Eng. in ECE
  • UIUC, M.Eng. in ECE
  • CMU, M.S. in ECE (Pittsburgh Campus)
  • U-Mich, M.S. in ECE (Track: Signal & Image Processing & ML)
  • Purdue, M.S. in ECE (Track: Computer Engineering)
  • UCLA, M.S. in ECE (Track: Signals & Systems)
  • UCSD, M.S. in ECE (Track: Machine Learning & Data Science, EC93)
  • USC, M.S. in EE (Track: EE General)
  • USC, M.S. in CS (Track: Scientists & Engineers, CS37)
  • U-Washington, M.S. in ECE
  • TAMU, M.S. in ECE (Track: Computer Engineering)

Rejection

  • Stanford, M.S. in EE
  • Georgia Tech, M.S. in ECE (Transferred to International Campuses)
  • UCSD, M.S. in CSE
  • UT Austin, M.S. in ECE (Track: Software Engineering & Systems)

Withdraw

  • UC Irvine, M.S. in ECE

Decision

UC Berkeley, M.Eng. in EECS (Track: Visual Computing & Computer Graphics)

Go Bears!

Background

Education

  • B.S. in Electrophysics, NCTU (交大電子物理系), Sept. 2015 ~ June 2019
  • GPA: 3.91/4.3 (3.82/4.0)
  • Rank: 3/27

Test Score

  • TOEFL: 103 (R: 27, L: 26, S: 23, W: 27); May 19, 2019
  • GRE: 323 (V: 156, Q: 167, AWA: 3.0); Dec. 14, 2018

Honors & Awards

  • Best Conference Paper Award at ICSEVEN 2018
  • 書卷獎*1

Work Experience

  • Perfect Corp. (CyberLink), Software R&D Engineer Intern (6 months)
  • Foxconn-NCTU Cooperation, part-time Research Assistant (one-year)

Research Experience

  • 大學部專題*3 (Undergraduate Research)
    (1) Special Project on Electrophysics (ASDPM Lab, one-year)
    (2) Special Project on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SI2 Lab, one-year)
    (3) Special Project on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IMMLab, about one-year)

Publications

  • SCI Journal, 1st author (under review)
  • ACM conference, 2nd author (Oral)
  • IEEE top conference, 2nd author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rd author (Best paper award)

Recommendation

  • 1 from 交大電工 鄭文皇 教授 (專題指導)
  • 1 from 交大電機 帥宏翰 教授 (專題指導)
  • 1 from 交大電工 李鎮宜 教授 (專題指導)
  • 1 from 交大電物 陳永富 教授 (理學院院長+修課)

時間軸

前情提要

決定要出國前,在我做第一個專題的時候很幸運的以3rd Author身份發表了第一篇論文(paper#1)。以下時間線從我大三升大四的暑假開始:

7月, 2018

  • 沒有找實習,開始懷疑人生。(每個暑假都這樣…)
  • 七月底,當我還在考慮要推甄還是考研的時候,靈光一動打給剛從澳洲回國的母親大人問她我有沒有機會出國讀研究所。
  • 趁爸媽還沒反悔之前馬上報名Mason GRE

8月, 2018

  • Mason GRE 8月密集班

9月, 2018 (my senior year begins…)

  • 不知死活地跟朋友們去環島7天
  • 大四上開學 + 準備GRE

10月, 2018

  • 推甄國內研究所(怕國外都沒上)
  • 投稿IEEE國際會議(paper#2)
  • 10/21 GRE 一戰

11月, 2018

  • 期中考爆炸週
  • 錄取台大研究所
  • 將GRE二戰延到12/14 (原訂11/18)

12月, 2018

  • 12/14 GRE二戰

1月, 2019

  • 補 Sk2 Toefl

4月, 2019

  • 畢業旅行+投稿computer vision相關國際會議論文(paper#2.5)

5月, 2019

  • 5/19 考托福

6月, 2019

  • 大學畢業
  • 得知前一篇論文(paper#2.5)被reject(QQ)

7月, 2019

  • 趕Deadline投稿ACM國際會議(paper#3)

9月, 2019

  • 邊實習邊開始花時間在選校
  • 台大研究所開學

10月, 2019

  • 詢問教授們幫忙寫推薦信
  • 10月底開始寫SoP, CV

11月, 2019

  • 投稿SCI期刊論文(paper#4)
  • 請人幫忙潤稿(SoP + CV)
  • 推薦信擬稿
  • 填寫application form

12月, 2019

  • 12/3投出第一間學校的申請
  • 針對其他間學校做客製化SoP, CV
  • 12月中丟出一半以上的學校申請

1月, 2020

  • 丟出所有申請
  • 休學+準備國軍online
整體來說,從決定要出國到開始申請之間只有一年四個月。所幸我的GRE跟TOEFL都算是比較順利的,因此這樣的時間軸對我來說不會太緊迫。不過,我覺得研究選校、寫SoP/CV,還有推薦信擬稿的時間可以再往前推一個月(大約9月就開始動工)。

GRE/TOEFL

GRE

在我眼中GRE就是申請出國前的第一個大魔王。其實我大一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有學長要出國讀研究所,但一直到大三結束後我都還是興趣缺缺,因為光是聽學長們講述考GRE的痛苦我就已經快被嚇死了…

但有時候真的不要想太多。在下定決心要出國之後的一個月,我一個禮拜有四天都要通勤新竹 — 台北去補Mason GRE。那時候早上、下午待在實驗室做實驗,大約四點半搭客運到台北,上完課後搭客運回新竹常常都超過晚上12點了。神奇的是,我並沒有感受到一絲疲憊,反倒覺得在Mason GRE上課收穫滿滿,並且讓我見識到一堆神人同學以及下了班還來上課的「全台最努力上班族」們,真的太厲害了!

一般來說,GRE的門檻是320分(V150 + Q170是最理想比例),基本上台灣學生的Q要拿高分應該都不是問題(但我考兩次都沒有滿分XD),而Verbal就要好好把Mason 1000跟2000單背起來,字彙填空跟閱讀真的要多練習多複習。尤其閱讀重點不在練習題數多寡,更重要的是理解「句子與句子的關聯」跟每個句子在文章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的Verbal從一戰到二戰一共進步了11分,這中間其實沒有多做太多練習題,反而是把Mason講義上的每一題都認真分析過,閱讀題也每一句都照Kory的方法去分析,我覺得不只是對考GRE有幫助而已,這樣的準備方式對之後閱讀文章或在看paper的時候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我到最後我都還是不會任何考試技巧 XD,因此我在考場上幾乎每一題都是讀懂才寫,當時如果有練習如何使用考試技巧的話應該還可以進步。

更詳細的GRE心得分享可以在我之前寫的PTT文章中找到:GRE二戰 323 V進步11分 感謝 Mason GRE

TOEFL

托福我比較沒什麼經驗能夠分享,因為考托福前我都在忙實驗室的專案還有期中考,連一回TPO都沒寫完就去考試了。原本只是想說就去試試水溫吧,沒想到竟然過了(感謝老天, ET$真的好貴)。

我的英文閱讀從高中以來就很差(高中幾乎都沒有背單字),事實上我在學測時只有13級分QQ ,在補GRE之前我也有試寫過一回托福閱讀測驗,結果是慘不忍睹的16分。以下的幾點心得分享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並且加上一些主觀感受 (a.k.a. 請小心服用!):

  1. 閱讀: 之前在準備GRE的過程中 (沒錯,是GRE!) 我把之前沒背的單字加上GRE本身的單字都背起來,也加強了對英文文章的分析能力,沒想到這些能力對托福也非常有效,最後我的閱讀竟然拿到了27分,效果之驚人。(Fun fact: 閱讀從練習到正式考試也是進步了11分)
  2. 聽力: 我本身的聽力就比閱讀強很多,從小到大的英文考試/檢定都是聽力高出閱讀許多。但這次因為我在聽最後一個題組的時候兩旁都已經開始講口說了,所以有點受到干擾導致整個題組都沒聽懂。因此我建議考試前可以多多模擬在嘈雜或有外界干擾的環境下做聽力練習。
  3. 口說: 基本上口說我只有在補Sk2 Toefl的時候練習(距離考試將近3個月),所以最後也只有拿23分。除了要注意語調斷句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多練習,建立好自己的word bank才能在考試時連續不斷的說出想法,而不是improvise。這個能力和是不是母語人士無關,試想如果沒有事先準備,就算讓我們用中文發表對一個議題的見解,應該也很容易吱吱唔唔、腦袋打結吧!
  4. 寫作: 寫作在GRE也有練習過,我覺得技巧其實大同小異。英文寫作非常注重「架構」,只要架構建立好,剩下的就是把詞彙跟短句填進去而已。開頭跟結尾不用太浮誇,背兩、三個簡單且自己習慣使用的開頭結尾就可以了,這樣也省下考試當下還要花時間想的時間,可以把重要的時間都分配給中間幾段論述。

最後還是必須聲明,我的GRE跟TOEFL都不是頂高分,如果你是想要考更高分的人,請把這些當作是小故事看看就好。Mason GRE跟Sk2 Toefl的官網跟FB社團上(Not sponsored!)還有更多高分神人的心得可以提供參考。

校系選擇

因為我大學時就讀電子物理系,而且大學期間做的三個專題領域其實都非常不同(固態電子 — 生醫晶片 — 電腦視覺),所以我的策略是ECE/EECS/CS混申。其中ECE/EECS佔絕大多數,CS只是想嘗試看看所以只申請兩間。主要都是選擇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或電腦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相關的program。

選校的標準基本上就是從US News的電機工程跟電腦科學Top20挑(膚淺的挑法xd),扣除只有PhD program的學校,再扣除學費貴到嚇人的學校,剩下就是當個稱職的人體網路爬蟲,把PTT、Medium、一畝三分地裡跟申請相關的資料、文章都爬完,就大概能夠選出十幾所候選名單了,最後再到各學校系所的官網看最新的規定跟統計。

建議在看每所校系官網的時候可以建立一個自己的資料庫(ex: Excel),把每一所學校的資訊都填到這個大表格裡面,這樣之後就可以清楚的比對每所學校的差異,日後想要確認學校資訊的時候也會方便許多。

我所建立的表格,裡面每個欄位分別是:是否已確認Deadline,在我心目中的等級、US News EE排名、校名、申請開始/截止日期、畢業門檻、是否已辦好帳號、ETS code、是否要求GRE/TOEFL (由左到右)

從Electrophysics跳到EECS的背景讓我有點抓不太到選校落點,所以我總共申請了15所學校中的17個program (UCSD跟USC各申請兩個program)。我的分配區塊和一些簡單的介紹如下:

夢幻

  • Stanford, M.S. in EE
  • UC Berkeley, M.Eng. in EECS
  • UT Austin, M.S. in ECE
  • UCSD, M.S. in CSE

衝刺

  • Cornell, M.Eng. in ECE
  • CMU, M.S. in ECE
  • UCLA, M.S. in ECE
  • Georgia Tech, M.S. in ECE

目標

  • U-Mich, M.S. in ECE
  • UIUC, M.Eng. in ECE
  • Purdue, M.S. in ECE
  • UCSD, M.S. in ECE
  • USC, M.S. in EE
  • USC, M.S. in CS
  • U-Washington, M.S. in ECE

保底

  • TAMU, M.S. in ECE
  • UC Irvine, M.S. in ECE

要注意的是,這個名單只是我個人的喜好,其實有很多學校我也不知道該放在哪區才「正確」,因為變因實在是太多了 (名聲、上岸率、課程、地點、天氣……等)。這些學校每一年的政策可能也都有所更動,因此最好的方法還是要到每個學校系所官網獲取最正確的資訊! 下面是我對學校的不專業理解(看看就好XD):

Stanford, M.S. in EE 
: 大S,牛校不解釋。
UC Berkeley, M.Eng. in EECS
: CS ranking #1 (tied with MIT, Stanford, and CMU),校名好聽
Cornell, M.Eng. in ECE
: Ivy League. 可以Co-op,CS跟 ECE都是Top tier
UT Austin, M.S. in ECE
: 好像不太收台灣人,但是資源、實力跟學費親和度都是 Top tier
UCSD, M.S. in CSE
: A.k.a. UC Socially Dead 近幾年人氣急速竄升,實力堅強
CMU, M.S. in ECE
: CS神校、信仰校之一。還有矽谷校區(CMU-SV)能讓校名+地名Buff全開
UCLA, M.S. in ECE
: 校名好聽,課程對轉碼不是非常友善,但強者依然能輕鬆上岸
Georgia Tech, M.S. in ECE
: 南方MIT,今年的錄取標準有點謎
U-Mich, M.S. in ECE
: 老牌工科強校,據說對台灣人相對友善,可是天氣很冷…
UIUC, M.Eng. in ECE
: John Bardeen在這教過書!
Purdue, M.S. in ECE
: 電機Top10名校,工科強校,太空人!
USC, M.S. in CS
: CS37這個program適合轉專業的人申請,但需要修較多學分才能畢業
U-Washington, M.S. in ECE
: CS Top tier強校,科技重鎮
TAMU, M.S. in ECE
: 台灣比較少聽到的理工強校
UC Irvine, M.S. in ECE
: UC系列就是讚,但要先繳財力證明才會開始審查你的申請(我因為當時已經有其他學校的admission所以就放棄這間了)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SoP是門藝術。

基本上SoP沒有什麼硬性的規定,重點是要傳達你的想法,說明你為什麼想要來這間學校讀書,你的「目的」是什麼,還有你一路上為了這個Purpose做了哪些努力? 可以從問自己 Why What 出發,一步一步釐清為什麼自己要選擇這個專業,乃至於為什麼想要讀這個研究所,而自己又為了這個夢想而做了哪些事情。有了這些之後要將所有的元素都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足以說服別人的故事。

雖然寫SoP的方式沒有什麼限制,但是有幾點還是需要注意:

  1. 每個字都非常寶貴:不只是SoP的字數上限,我們也要考慮到教授在看的時候的感受。他們一次要看幾百份,甚至上千份SoP,不要讓字數浪費在旁枝末節的事情上。我覺得偶爾用考GRE閱讀題的方法來檢視自己的SoP也是不錯的方式:是否每個句子都有它要扮演的角色、句子跟句字之間的關係是否密切且合乎邏輯……等等。
  2. 避免文法錯誤跟Typo:SoP在交出去之前一定要請專業人士幫忙檢查過,不管是專業潤稿或是找native speaker幫忙proofread,要確定交出去的SoP中沒有錯字跟語法錯誤。
  3. 格式很重要:格式很重要!對教授們來說,學術上所有格式都是有規定的。雖然我們自己可能不是很有感覺,可是教授一眼就能看出格式錯誤,那第一印象就已經大打折扣,甚至根本就不想繼續看下去了。有些幫忙潤稿的人其實對學術上的格式不太清楚(ex: 論文引用),可以的話也可以請幫你寫推薦信的教授們幫忙確認這些Scientific format.
  4. 太不相關的經驗不用放:跟第一點提到得很像,每個字都很寶貴。因此,也並非所有經驗都要塞到SoP裡面(雖然真的很難斷、捨、離)。像是我的第一個專題經驗幾乎都是固態電子相關,所以雖然有一篇第三作者的論文,但我也完全沒有寫入SoP中 (還是可以放在Resume/CV裡)。相對的,如果你一直以來的研究方向都跟申請研究所的領域相關,那也可以想想要如何利用有限的篇幅來深入介紹自己的幾個「最具代表性」的經驗。

在撰寫SoP的過程中,我參考了幾位交大學長的SoP跟一些網路上找到的範例。多看幾篇之後會對整體架構比較有感覺,包括學歷背景、相關研究經歷、工作經驗、讀研究所的目的……等等。這邊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己寫SoP時所分配的段落:

  1. 開頭:破題為什麼要申請這個校系並概括自己所有的經歷
  2. 教育背景:修課表現(量化)+GPA
  3. 數位系統專題研究經驗:自己對專題主要的貢獻與成果
  4. 產學合作經驗:產學合作成果(沒有提到細節due to保密協定)
  5. 電腦視覺專題研究經驗:研究過程、團隊合作與量化成果
  6. (Optional)課外活動:leadership、社團
  7. 實習經驗:研究成果與貢獻
  8. 學業規劃:想修哪些課程、做什麼project,為什麼?
  9. 畢業後的目標:短期+長期目標
  10. 結尾:再次統整,並點出自己的優勢。提出自己能為學校帶來什麼特質以及學校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優勢?

整體來說,我的SoP段落還是稍嫌過多。像是課外活動可以寫也可以不寫(有些學校我就沒有放進去),過去的研究經驗其實也可以再簡化、縮短。不過這就看大家如何取捨了!

我的客製化段落主要是第八段「學業規劃」,我會去學校網站查詢相關課程、老師跟project,再把我感興趣的課程跟project都列進來,也順道提到為什麼我想要修這些課程或project (舉出之前相關的經驗)。至於其他段落我就只有改校名而已…如果更提早準備的話,我覺得可以針對不同學校做出更多的客製化,讓學校感受到你是他們的一份子。

SoP跟推薦信的交互作用也是一個關鍵,寫得好的話可以發揮 1+1 > 2的效果!這部分我會在講到推薦信(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LoR)時再做進一步說明。

P.S. 要注意有些學校會規定SoP中一定要回答到的問題,在寫SoP前就要先survey一下。同時注意每一所學校要求的字數限制不一樣,有些學校還會指定編排格式(ex: 有些學校要求每頁都要有學校標題、申請編號,有些則是直接打在申請系統裡的textarea裡面......等等)。

Resume/CV

Resume/CV也是門大學問。一般來說可以用Latex或是word來編排,我覺得看個人喜好就OK! 我將主要的段落分為:

  1. Education
  2. Working Experience
  3. Research Publications
  4. Academic Awards & Achievements
  5. Research Experience
  6. Technical Skills
  7. Leadership & Activities

我的履歷總共有兩頁,因為Research Publications佔了一部份版面(又不想刪掉幾個)。不過比較常見的是一頁式的履歷,我自己的經驗是一頁或兩頁履歷學校應該都會收,除非系所在官網有特別規定(要記得先survey所有規定)。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履歷一般都是「滿版」,盡量把自己的履歷排到剛剛好塞滿一頁或塞滿兩頁,不要寫一頁半、兩頁半或是讓版面上留有明顯空白。

寫Resume/CV時,一般會盡量使用「有力的動詞」作為開頭,像是Established, Developed, Outperformed, Resolved, etc. 並且盡量「量化」自己的貢獻,像是Outperformed existed models by 20%; Reduced manpower by 50%……等等。

自己寫完履歷之後,我也有請幫我寫推薦信的教授幫忙看過,再請專業潤稿人員潤過一次。我在一個潤稿老師的書上讀到:相對於SoP,很多人覺得Resume/CV的字數很少,不想再花錢請人潤稿,但是很多人的Resume/CV 裡面有非常多的格式錯誤、格式不統一的問題,這也會讓評審認為你不重視這個申請。所以Resume/CV也跟SoP一樣,格式非常重要,找專業的人幫忙檢查過會比較保險。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LoR)

推薦信可謂畫龍點睛之筆。

好的推薦信能夠與SoP相互呼應,並且能夠更完整的從不同角度了解你這個人。推薦信可以顯現出你的團隊合作能力、待人處事、對學習的熱情、領導能力,就看自己要如何規劃。

大部分的學校都是要求三封推薦信,比較多人的做法是兩封學界教授+一封業界主管,或是三封都來自學界教授,而我是後者。我總共找了四位交大的教授幫我寫推薦信,其中三位都是指導過專題的教授,而另一位是修課老師。要注意有些老師會限制推薦信數量,要在詢問老師撰寫推薦信意願的時候就問清楚。像我總共有17個program要寫,很多教授可能都沒有辦法寫那麼多封,所以確認每個教授能分攤的推薦信數量也很重要。

很多人都會說推薦信要找title最響亮的教授、老闆寫,或是找該所學校畢業的老師寫。如果你真的跟這些老師或主管密切合作過,那絕對沒問題。但如果你跟這位推薦人其實沒有密切合作過的經驗,要如何選擇呢?我個人認為還是要請跟自己有密切合作過的老師或主管幫忙寫比較合適。因為如果推薦人幫你寫的是罐頭推薦信(ex: 這位同學上我的課很認真、努力上進、考試考高分),那一定會一眼就被審查委員看出來,不會對申請有所加分。

最近有幸與一位CS頂校負責審查碩士班申請的博士生聊天,他表示推薦信至少要有一封是與自己密切合作過的老師寫,不然一律視為普通推,就算推薦人是「大咖」也一樣。(***但不同學校、不同program的審查標準也不一樣,大家可以自己評估)

在寫推薦信時也可以請老師寫出一些合作上的細節,ex: 對你印象最深刻的合作經驗是什麼,同時也呼應你SoP上所提到的經歷(代表你不是自己隨便掰的)。像是你在SoP中提到的某個研究經驗,可以請老師在推薦信中也提到在這個研究經歷中對你的印象和你的貢獻。三封推薦信也可以分散加強你的不同特質:一封領導能力+一封研究能力+一封合作能力……等等。

老師們都很忙,可能會請你自己先擬稿。雖然會花費更多時間,但是同時你也可以微調SoP跟推薦信的內容,讓這兩樣申請文件更能彼此呼應。如果老師沒有請你自己擬稿,你也一樣可以先擬出草稿讓老師有個參考。除了讓老師比較好下筆,同時也可以請老師針對草稿中特定的內容多加著墨。但這一切都要建立在跟老師們的良好溝通之下!

給轉專業同學們的經驗分享:
很多轉專業的同學可能跟我一樣在新的專業領域中找不到三、四位推薦人。但我覺得也不要緊,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我的四位推薦人中有兩位是電子工程系教授、一位是電機工程系教授,而另一位是電子物理系教授。其中電子物理系教授的研究領域(量子力學、光學)其實跟我申請的方向(電腦視覺)完全不相關(我甚至只修這位老師的量子力學),但我認為基礎科學在工程領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根基,所以雖然研究領域不一樣,我也請這位老師幫我強調我在基礎科學上的表現。當初的內心的想法是:「我不能讓物理成為我申請中的弱勢部分(相對於EECS的競爭者來說),既然其他人都一樣,我就找一個比較不一樣面向的推薦人,並強調我不同於其他競爭者的優勢之處」。就申請結果來看,我覺得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p.s. 但還是要有幾位與申請的科系同領域的推薦人!!!

之前也有學長姐將心理學與電機結合、音樂與資工結合、藝術與多媒體結合......等等。其實沒有什麼硬性的規定,只要你能把自己在這兩個領域中的努力串成一個有說服力的故事,這時候跨領域的「結合」反而能讓學校感受到你獨一無二的特質與潛能。

心路歷程 & 建議

我從決定要出國讀書到申請學校之間只有一年又四個月的時間,從那時沒有實習經驗,不會寫程式,同時GPA也算不上是頂尖的我,到準備申請學校之間,我的策略大概就是把這看似嚇人的準備過程break down成好幾個自己能達成的小任務。

所謂「聚沙成塔,積少成多」雖然聽起來很Cliché,但是就連NASA發射火箭如此繁雜的準備步驟都是由一個個bucket list所組成的,而我覺得這個策略對我來說也產生不錯的效果。我在決定要出國讀書後所列下的幾個bucket list如下:

  1. 暑假補完GRE
  2. 鞏固/提升GPA
  3. 大四上學期考完GRE
  4. 大四下再做一個能充實履歷的專題,能發論文更好
  5. 寒假補完TOEFL
  6. 大四下學期考完TOEFL
  7. 申請前希望有一段實習經驗
  8. 大學畢業後開始選校、準備申請文件

不過我相信很多人一開始都會不知道要從何下手,在吸取學長們的建議還有與朋友討論之下,我覺得一個不錯的起點會是:先做出第一版的履歷。不管是自己用word/latex打出來,或是用類似LinkedIn這樣的網站輔助,打完之後應該就會對自己還缺少什麼經歷有一定的敏銳度。再來就是把缺少的點列成一個個bucket list上的階段性目標,安排每一項預計完成的時間,並且一步一步把這個bucket list上的任務都做完。

如果你很早就有目標要出國讀書的話,那準備是絕對不嫌多的!可以在更早之前培養好英文能力、考完GRE/TOEFL、維持高GPA、提早開始做研究/實習……等等。這樣在大三大四時就能把時間都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提升專業能力、發論文、去頂尖科技公司實習或是出國交換。提早準備也能免於轉專業所帶來的種種困難,可以提早轉換跑道、補足必要的能力,讓SoP裡的故事更compelling。

在整個申請過程中讓我學到最多的還是「宣傳自己」的重要性。在傳統教育體制中,基本上都是用「分數」說話,考試考得高分就是全部了。推甄國內研究所時基本上也是這樣,主要看GPA、系排名、畢業校系這幾個「分數」,比較主觀的指標像是讀書計畫、自我介紹、推薦信都不太能影響申請結果。但是申請國外研究所不一樣的是,你要花費所有腦力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選擇這個道路,為什麼要選這所學校這個program,乃至於對自己未來更具體的規劃,最後再將這所有的答案編織成一個compelling的故事,凸顯出自己不同於別人的優點。

最後談談申請的過程中的心理面。申請學校真的滿辛苦的,所以在準備各項文件、考試或是研究的時候可能多少都會有心情低落的時候,像是GPA不夠高、論文被reject、準備GRE很痛苦……等等。雖然當下心裡真的不好受,但是學長姐們都是這樣走過的,你也要相信自己一定沒有問題。尋找共同打拼的戰友、跟幾位朋友傾吐心聲、偶爾讓自己緊繃的神經休息放鬆也都是非常好的選擇。「健康最重要」,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要好好調整,為了申請學校而悶出病來或是與周圍重要的人關係惡化都是最不樂見的情況。

總結

申請真的是段漫長的旅程。

偶爾還是會想起當初為了補Mason,搭客運回新竹都超過凌晨12點的日子、趕論文投稿Deadline在實驗室待到凌晨五點,甚至畢業旅行時把筆電帶到泰國跑實驗的日子、飛去深圳富士康廠房做產學合作案,在回程搭地鐵到香港的時候收到論文rejection的日子,族繁不及備載…想到都覺得荒謬又有趣XD

最後就是致謝了

感謝一起努力(?)一起嘴砲的同學們

感謝一起準備申請的戰友們

感謝協助我我通勤新竹 — 台北補習的豪泰客運、台北捷運跟我的機車小紅

感謝讓我沒有餓死的交大全家跟麥當勞

感謝在論文和實驗上Carry我的學長們與組員們

感謝AIMM Lab的各位夥伴

感謝包容我的玩美移動/訊聯的主管們與組員們

感謝大方地幫我寫了一堆推薦信以及一路上幫助我的教授們

感謝陪伴我度過四個月國軍online的你各位國軍弟兄們

感謝申請上之後給我寶貴建議的學長姊們

最重要的,

感謝一路上支持我的父母跟嘴砲我的老弟

以及感謝不管什麼時候都給我最大鼓勵與支持的女朋友

最後,祝各位同樣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朋友們都順利,也希望大家在這動蕩不安的2020都能夠平平安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