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茂林《Made In Taiwan:文化篇》看台灣文化混種現象

Tammy
11 min readDec 11, 2022

*大一寫的論文、未完成

圖片來源:https://artemperor.tw/tidbits/3910

壹、前言

(楊茂林簡介、Made In Taiwan簡述、研究動機)

貳、文獻探討

一、全球化(globalization)

在不同學派眼中,全球化的定義分歧極大,其評價與前景預測也有顯著出入。

根據全球化的特質及其作用,英語學術界目前大致分為四個學派:新左派、新自由派、轉型學派、懷疑派。其論述內容見仁見智。

新左派認為全球化本質上是另一個帝國主義,或是西方資本主義、西方現代化、或西方體制的拓展,意即西方的全球化普及。

Pieterse認為全球化最常見的解釋為,透過西方釋出的科技、商業跟文化上的同步化,整個世界正在均值化(Uniform)跟標準化(standardized)(Pieterse,1993)。

該派別抱持悲觀的態度,認為這是與侵佔、同化、欺瞞畫上等號的現象(S.Amin,1996)。

新自由派則持相對立場,認為全球化象徵人類進步,並且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藉此獲得不同面向和程度的利益。經由對於貿易結構和數據的觀察研究,新自由派學者發現這是雙贏的局面。

新自由派也提到,不論現代人對全球化有怎樣的想法,都只能選擇接受這個潮流,這是不可逆的趨勢,人們只得適應並且融入。而且,全球化絕對不等同於西化,因為西化無法使全體公民受益(Anthony Gidderns,1990)。

此二觀點看似無法共存,但其間是能尋求到一兼顧和平衡的共識的。比如說他們都堅信全球化是必然的,並且導致「非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一現象誕生。但其後續發展出的研究論及方法論上的差異使之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轉型學派油然而生,嘗試協調兩種觀點。認為全球化是一種偶然現象,而不是歷史發展上的必定結果,這是無法預測的全新秩序。轉型學派盡可能地不對全球化做出價值判斷,既不是新左派馬克思主義的全然否定,也非新自由派正向的讚許。歷史上難以尋求此類的先例,所以全球化會如何發展是難以預料的。

由此三個論述來看,全球化絕不是能夠一概而論的,不可只側重某一概念便蓋棺定論,而是該具體地分析國家情勢、各領域和時段,造成何種效應,以避免由小見大的缺失和偏頗。

另外,也有懷疑派,覺得全球化都是誇大,實質上只是發達國家間的國際化(P. Hirst and G. Thompson ,1996)。由新左派和新自由派組成的「超全球化」一論述也只是駭人聽聞的聳動謠言,因其低估政府控制經濟的持續性力量,在國際化的場合中,政府絕非被動的獵物,而是主要的操盤手。

所謂的「國際同化」也只是強權國家自我感覺良好的主觀斷定(F H. Carr,1981)。此派學者不認同全球化會帶來的經濟政策一致化,也堅信民間利益團體抵制的聲浪,能夠證明全球化與民心互斥。

綜合以上論述,全球化大致可以歸納為,跨區域的社經和政治全方位交流。其定義必定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演變,仍須後代學者不斷修正及理性評判。

二、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及文化混種(cultural hybridization)

在全球化的論述下,必須談到的是以往國族的單一文化,受到多方因素影響,逐漸異質化。跨國浪潮吸收在地文化,使之差異性遞減。如此反覆,全球化開始散播在各地。此現象不代表全球和在地是兩個互斥的概念,此二者是並存的。(Sorin Adam Matei,2006)

全球在地化代表「全球-在地」的互相結合,在消除差異的全球願景下,「文化混種作用」成為重要的效果。在全球化下,文化呈現離根性及去領土化,國與國之間的疆界逐漸模糊。

全球與區域間的相互影響不停歇,全球化的內涵不只是「在地全球化」,還包括文化融合的過程。在過往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記憶和中心、周邊國家交流的結果中,「混種」成為一種新模式,能夠彰顯出欲表現的文化主旨。

全球化也是一種混雜化的過程。混雜(hybridity)原為生物演化學的用語,現指文化間的交混方式,也隱藏著對於後殖民的政治論述慾望。此一名詞面臨的是「再脈絡化」的重新思索。(Marwan M. Kraidy,2006)

全球化造成世界的均值嗎?還是使各個地方各自的特色能更為凸顯?建立在二元對立的思考架構上,「文化混種」達成搖晃的平衡:

暢談文化的新自由派能否定過去殖民至上的框架,並且心無旁騖地擁抱多元文化並存的現狀;但此概念過於廣泛地在兩個立場內跳躍,導致其對焦失靈,更忽略目前原有文化背後的權力運作過程。其重視的是不同文化融合所產生的雙重性及中間性認同。

混種化不僅限於後殖民社會,而是所有文化的必然現象。甚至可以說,整個世界史都是混種化的進行過程(Hannerz,1987)*待補*。

以往習以為常的文化景觀,包含階級、姓氏、血緣、民族⋯⋯都將在全球化浪潮下,展露出不同以往的面貌。而類似混種化的多種關於社會主體性的論述將成為重點。世界正在朝多元中心體系,逐漸變得零碎化。

三、楊茂林《Made In Taiwan:文化篇》

文化篇「請眾仙」系列象徵楊茂林在創作上的大轉向。

進入台北藝術大學後,他接觸了電腦影像合成的新技術,這一改變不僅僅是呈現手法,也影響了題材內容。不同於《Made In Taiwan》系列「政治篇」、「歷史篇」的嚴厲剖析或悠遠流長的回溯,此次嘗試的是以荒誕不經,無釐頭的惡搞拼貼方式,挑戰既定認知,翻轉美學品味。

楊茂林「請」出了自己的童年,以及到他兒女下一代的童年中,廣為喜愛的角色。他自己的成長歷程中從美國來的超人、蝙蝠俠、小木偶皮諾丘⋯⋯與兒子、女兒成長期伴隨他們,日本的孫悟空、光之美少女、無敵鐵金剛⋯⋯這些圖像角色,全都經由轉介,納入了楊茂林創作上的符號。(楊茂林,2002)

1. 《文化交配大員誌 — 請眾仙 I》

在此舉此系列中的兩個作品來評析。《金剛與美少女》一作中,藉由在經典的五角大廈套上保險套,使金剛攀爬大廈的姿勢有了別的意味;更將之並置在光之美少女之間悖德的吻隔壁,不只在畫面上呈現極大的反差感,也使性與愛兩個概念毫不互斥同存於一個作品中。

《五福臨門》中,蝙蝠俠面對一個骷髏化的黑魔女,其背後寫著「Welcome」的字樣。有趣的是,黑魔女的頭飾看上去彷彿傳統華人建築中常見的大門木刻,搭配上「五福臨門」這一作品名,爭鋒相對的氣場瞬間翻轉,增添不少詼諧感。

楊茂林熟練地將自身成長歷程以及兒女童年時期,熟悉的人物角色,都加以提煉,最終由自身觀點出發,在簡單的平面創作中拼湊出強烈視覺意象,除了成功造成感官刺激,更能夠引發更進一步的反思。

2. 《寶貝 你好神奇 — 請眾仙Ⅱ》

此作的主軸是「性」的寓言。可再往下細分為四個不同的系列,每個系列各自代表不同的寓言,也能統合起來觀析。

《鋼彈的蛋蛋》一系列中,楊茂林將多幅鋼彈人物圖並置,本應偉大崇高的鋼彈卻在腰上圍了一塊紅布,練習帝王功,英雄找不到敵手,竟只能靠自瀆排遣無聊。鋼彈腳下的大圓球看似他們各自的飛行機具,或保護的星球,換個角度來看也意指著鋼彈的睪丸,上頭印著「仁」、「智」、「勇」三德。背景中浮動的「Are you lonesome tonight」作為信仰口號,置於鐵金剛的頭頂。

楊茂林作為一個中年男性,並不避諱自我調侃,這是一種中年懷舊,及對於男性誇大性功能的嘻謔。但此作除了自娛娛人以外,也是對於性別權威象徵的嘲諷。(楊茂林,2002)

《BB戰士的BB》採用了男左女右、男單女眾的構圖。在左方畫面的都是一個BB戰士,揮舞著刀劍,展現英雄姿態。與之相對的是右方一張張出自色情雜誌的少女圖片,截頭去尾後,成了一種性器展示的電視牆。這種多頻幕展示的手法能有效地產生對比。

《無敵鐵金剛的小菊花SD》採用同性性行為的姿勢,無敵鐵金剛等角色的「菊花」,也就是肛門,被當成性交的器官,並且配上邱比特或裸女等圖樣。作品中都有斗大的一句臺式設計標語:「菊花 菊花 越爽越開花」。

《寶貝 你好神奇》則融合了更多的元素,楊茂林比喻為「海角樂園」。前三個是對於陽剛、偉大的顛覆,此作將天真可愛轉化為淫穢。皮卡丘以無辜的神情,配上性交的姿勢,前方是日本美少女,不協調感極為強烈。此系列也呈現更加衝突的異質文化混血。

請眾仙的前二作恣意地引用次文化元素,搬弄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並試圖解答楊茂林拋出的「全球化下文化共融的可能性」一命題。但更完善的問題回應與統合,是在該系列的最後一作,《封神之前戲 — 請眾仙 Ⅲ》。

3. 《封神之前戲 — 請眾仙 Ⅲ》

於該系列中,台灣民間信仰與日本原創卡漫角色巧妙地融合,女金剛以佛陀之姿躺臥著,一尊又一尊的卡漫神像整齊地陳列在木架上,莊嚴異常。

起初,這個想法於1995年文化篇創作時,楊茂林在作品中加入經典卡漫人物,如超人、原子小金剛、女金剛等。2002年作「封神之前戲 — — 請眾仙」,將人物神格化,做成木雕。於是,神格卡漫成為楊茂林的創作標誌。(彭蕙珍,2015)

請眾仙III是楊茂林於台北藝術大學就讀美術創作研究所時,學院的切磋琢磨使他開始探討自身創作的可能性,因而去嘗試一直以來都想挑戰的雕塑作品。(台北市立美術館,2016)

楊茂林勇於在油畫達到巔峰時棄平面創作,拿起雕刻刀,樸拙地打造另一座王國。他做作品時總是單打獨鬥,且困難重重,但他熱衷於創作,享受其中。

從平面到立體的轉換,使他能以繪畫作品的觀點切入立體創作,加上獨樹一格的美感,與對藝術的敏銳度和個人創見,替「請眾仙」一系列增添多元風貌。

4. 「請眾仙」系列中的文化混種

談到這系列的脈絡,不得不連結到整個大環境。楊茂林出身於1953年,當時台灣尚未解嚴,但美國和日本文化仍悄悄滲透社會,因此幼年的藝術家仍被餵足了多元的養分,日後更將之融入自身作品題材內。

該作的最大主題是「卡漫」。因此呈現出來的是各國卡漫文化的精妙結合。楊茂林熟練地將不同元素拼貼在一起,並且突破過往的沈著嚴肅,反而投入青少年般的色情題材,玩轉性的意象。

有趣的是,拼貼一詞與文化混種也有相關。楊茂林使用拼貼的技法,表現出文化的混血與共融,

四、日本卡漫文化對台灣社會之影響

五、台灣文化雜交現象剖析

參、結論

肆、參考資料

Jan Nederveen Pieterse, “Globalization as Hybridization”, Working Paper Series №152.

S. Amin,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 2 (May 1996), pp. 77 89; L. Benton, “From the World Systems Perspective to Institutional World History: Culture and Economy in Global Histo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Vol. 7 (February 1996), pp. 261~295.

Anthony Gidder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P. Hirst and G.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F H. Carr,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London: Papermac, 1981).

Sorin Adam Matei, Globalization and heterogenization: Culturaland civilizational clustering intelecommunicative space(1989–1999),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3 (2006) 316–331.

Marwan M. Kraidy, Hybridity,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Globalization,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楊茂林,《文化圖景的現世預言 — — 楊茂林創作論述》,2002。

彭蕙珍,《楊茂林 神格卡漫の藝想世界》,2015,蘋果日報。

台北市立美術館,《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2016。

石瑞仁,《藝術急轉彎・眾仙隨你玩 — — 評楊茂林近作展》,2001,藝評家觀點。

--

--

Tammy

Taipei, Taiwan/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TNUA/ Major in Art Theory and C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