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共讀】島耕作農業論。每年支出上千億,農業到底怎麼了?

我是阿農
以農為本。農業手札
4 min readMay 13, 2019

--

不可諱言,許多人都認為農業是社會弱勢。也許你曾好奇,政府持續投入大筆補助在農業,到底有沒有改善情況?為何似乎不見改善?那麼你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這是一本可以讓你知道農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的書。

《島耕作農業論》的作者是弘兼憲史先生。他是一位日本人,是日本知名連載政經主題漫畫《島耕作》系列的作者。正因為是農業圈外人,又有許多跨領域業界人脈,所以有著旁觀者清的效果吧(?)在漫畫家的筆觸下,這本書也非常淺顯易懂呢!

值得一提的是,譯者是台灣農業圈子頗有名氣的農民部落客 — 一級嘴砲技術士。特地翻譯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台灣農業的困境,其實與日本農業問題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是的,日本的農業困境與台灣農業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之處!!!

農業在日本被作者比喻為「聖域」,是個非常封閉排外的領域,圈外人不容易得到相關資訊,難輕易參與。(<<這點我認為與台灣有著幾分相似)

而農業界這樣的氛圍,其實與政府的心態及政策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

簡單來說>> 農業被當作一群選票!!!

政府始終高喊「保護日本農業」口號,給予農民、農村超乎常理的補助,換取選票支持,然而這樣的投資並沒有使產業發展起來。

當然~這有一些背景因素:
二戰後土地改革讓許多佃農持有土地成為自耕農,但也使得耕地零散破碎,難隨著時代需求整合為有效率、大面積的系統化耕作,因此難與全球化的農業市場競爭。

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改變,稻米面臨生產過剩的窘境。

然而不停的補助,養成了不勞而獲的習性。許多農民乾脆放棄耕作靠補助過日,或是成為兼職農民,平日到工廠上班,假日才下田耕作順便領補助。

再加上趨於保守的農政和農協系統把持著政令及預算的執行,因此相當難改變。作者把這個利益結構稱為「農政三角」 — 指自民黨、農水省和農協的共生關係。農協提供農民選票,執政黨制定政策與編列預算,農水省則是撥款與執行單位。三者共生確保三者的利益,說好聽是三贏,說難聽是綁樁和分贓。

以上現象,幾乎和台灣農業有87分相似。

日本農業很糟嗎?根據作者整理的資料:
日本耕地面積雖然有荷蘭的24倍大,卻遠不及荷蘭的農業出口產值。荷蘭的農業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二,日本排名世界55,但大多數人卻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而政府總是在貿易談判時高喊「保護日本農業」,於是農業總是成為談判的拖油瓶,是政府妥協其他產業必須讓步的理由。

作者認為,不斷支出龐大人民的納稅錢卻不求進步,就像把錢丟進水中,是不合理的。因此訪談了許多成功的農業經營者,並且到荷蘭考察取經,集結眾人對農業當今困境的想法,寫下這本書。

回過頭看看台灣,

台灣農業本質上也是相同的問題。許多人活在「台灣農業技術好棒棒」的美好世界,卻不知道政府的農業預算都是怎麼花,有興趣可以看看上下游報導107年度農委會預算編列,基本上都是用在補貼,極少用在建設及研發。

可憐的是,台灣其他政府部門更是狠狠把農業踩在腳下。幫助農地工廠解套的《工廠管理輔導法》,可說是工廠完全霸凌農地的法條,眼看在政客及官僚的擁護下即將通過,實在難過。

如果政府最高決策者及農委會主委不痛定思痛,改變對農業的心態及政策,農業恐怕永遠是這麼可憐吧。

反正他們在意的是選舉,只要再多發一些補貼,多用一些網軍1450讓大家覺得政府做了很多幫助農民,這些人就會乖乖閉嘴把票投給執政黨的。

難道沒有任何轉機嗎?
其實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有個值得注意的事情,某個農業縣發生了罕見的政黨輪替,某方面來說可以解讀是農民對現況極度不滿,但是輪替了之後呢? 在地方能否做出成果? 且讓我們看下去。。。

--

--

我是阿農
以農為本。農業手札

農學院畢業,喜歡大自然,做過幾個農業相關工作,是個仍關心農業的無名小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