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展覽:展覽的觀賞技術》講座小記

吳致賢(Jhih-Sian Wu)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5 min readOct 19, 2019

週五下班聽《如何看展覽?第一講:展覽的觀賞技術》,講者是阿橋社的陳柏谷。

因為對這個圈子完全陌生,當初在報名時,很擔心內容會不會太難;但開場沒多久就發現多慮了,講者舉的每個例子對我來說都相當新鮮,也很直觀!

過程是幽默有趣的,雖然整場快兩個小時,人名我只有聽過張大千,但是無損於「人」與「展覽」的互動主題分享。

講者大量分享去國外逛展的現場照片,以及部分展間影片,說明他會如何逛一個展覽、對展覽脈絡的想法,一直到室內的展間規劃設計,以及策展規劃是不是能很好的讓觀眾更貼近展品本身。

其中也有對照台灣的部分展覽,說明哪些是他覺得還可以再加強的地方,而逛展新手如我,短時間內對於「展覽」有了踏進門前更寬廣的思考面向。

因為我逛的展很少,長這麼大應該只有個位數吧,都在台灣。

像是去年的《鄭問故宮大展:千年一問 》、以及前陣子《北美館的池田亮司 、她的抽象》,好像這兩年就沒逛過其他的了。對我來說未來逛展覽,所謂的好、普通、待加強其實根本分不太出來,因為樣本太少了。

但是從簡報裡的各種博物館策展細節相比,就能很直觀地看出展間設計的細節,原先我一直以為逛展覽就是看作品,沒有意識到像說明牌跟周遭空間的設計也能讓整體感受更上一層樓。

有幾張光看側拍的照片,坐在台下就覺得被感動。

很純粹的覺得「噢、很厲害耶!」講不出什麼具體形容,但是知道那是一種美的呈現,像是有個影片是Dior禮服展覽的展間光影設計。

這種感覺就好像去3C賣場,整面牆的展示螢幕一致排開,很容易就能區分哪些是自己更喜歡的成色、有更多細節,哪些單獨看可能分不出差異,但是樣本一多有比較基準就覺得稍微差了些。

其中也有提到關於展覽的成本,如果我沒聽錯的話,北美館的地下室,含租借和佈置起跳好像要300萬;而幾乎所有展覽起跳都是百萬起跳,大大超乎我這個門外漢的想像。

這種相似的情境也出現在軟體開發上,客戶因為對開發流程不熟悉,會覺得幾百萬可以做的輪廓很大;但因為我清楚背後每個環節,要考慮很多客戶不見得知道的工作項目,所以實際落地輪廓會跟客戶產生資訊不對等的落差,在不同的領域確實體驗到了呢。

關於逛到壞展覽,講者也很幽默地提到,我們只是花幾百元的門票,而出資者是幾百萬的經費,這樣想想也沒那麼難過(?)

而展覽品質與展品光芒也是獨立的,或許展覽有些多留意能做到更好的細節,但無損於專注展品本身帶來的藝術衝擊。

剛剛查發現薄霧書店十二月加開的場次也滿了。

講者推薦的入門書是《愛上美術館32步》 ,還有提供展覽工作者參考的《創造展覽》

取得講者同意分享這堂課講義:

講義1/4
講義2/4
講義3/4
講義4/4

《如何看展覽第二講:臺北故宮的平民指南》推薦閱讀:

我喜歡透過分享幫助更多朋友,文章回饋、或是任何想法,歡迎透過臉書訊息與我聯繫。如果文章有所幫助,別忘了鼓掌灌溉、手指留香喔! ✧*。٩(ˊᗜˋ*)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