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圈圈的圈外|文章分享

吳致賢(Jhih-Sian Wu)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4 min readOct 13, 2017

--

圖片取自孫圈圈專欄文章

下午在分答逛到孫圈圈的語音,聽一小段覺得蠻不錯的,回頭找了公眾號認識。前美世諮詢總監,領英洞察專欄作家。

公眾號「圈外」(iquanwai),附標是「反雞湯反雞血,只聊個人發展的乾貨」,都是長文。乾貨的意思就是紮實不灌水。

花了幾個小時讀文章,挑五篇分享。

年輕的時候,做什麼才不會浪費

能多幫別人就多幫,別去計較一時得失,過幾年自會發現,“幫助別人”是你在年輕時候做的最有價值的投資。

讀完這篇文章,年輕的你就能接受並照做嗎?未必。

你們可能會說我是在倚老賣老,講大道理。然而,這大概就是人生的有趣之處,總要自己痛過,才會願意領悟。

小學生的知識,幫你達成1個億小目標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舉一反三呢?

第一,輸出,而不是光輸入。

第二,問題導向,而不是專業導向。帶著問題去學習一切知識,把所有領域打通,才能夠將它們用起來。

第三,思考答案,而不是光攢經驗。不要用經驗不足作為自己懶得思考的藉口。

知識是資本嗎?你確定嗎?

與其說是“為知識付費”,不如說是“為篩選知識的能力”付費。

如今所謂的“知識型IP”,從本質來說,也不是因為他們掌握更多的知識,而是因為他們扮演了一個“人肉的知識篩選器”,你相信他們所轉述的,所創造的知識是高質量的。

單純的知識越來越像資金的屬性,隨著知識的膨脹會不斷貶值,而結合了思維的知識,就變成了資本,可交易,可增值。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值多少錢?

找工作不等於跳槽,而是保持市場敏感度的有效方式之一。

對於一個10年待在一家公司的人來說,他是很難判斷自己的市場價值的。

對很多大企業來說,最優的人才策略,是讓員工的內部價值高於市場價值,這樣員工能夠對公司有價值,而且還不會離開,這就是我之前所說的“體制化”。

有一種失敗,叫企業定制化人才

如果說20多歲解決的是活下來的問題,那30多歲就是解決你未來幾十年活得好不好的問題。

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公司身上,要自己主宰自己的成長 — 一個為企業做了9年人才管理諮詢顧問的忠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