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閱讀心得

吳致賢(Jhih-Sian Wu)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3 min readMay 5, 2019

作者畢業後在媒體產業闖蕩十年的職場感觸。

一直都很喜歡閱讀職場類書籍,因為扣掉專業領域,多數上班族如我,在辦公室內人際相處、面對的問題大多相似。

不外乎培養健康的工作心態、與同事相處之道、和上級的應對進退;那些踩過痛過想告訴年輕自己的坑、那些有了管理責任才理解當初前輩栽培心思的溫暖等。

作者在自序寫到,最初的書名構想是《失敗感言》,因為這段懞懞懂懂的摸索,生澀的過往,想起的多是失敗例子。

工作多年的上班族,我想心底深處都有幾個結,也因為這些痛苦的記憶片段讓人成長。

就以我來說,到現在還有幾個場景是偶爾會想起來,很想搭時光機器回去巴自己頭,好好告訴他怎麼處理或許會更好。

記得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經驗,是我們給過去所犯錯誤取的名字。」

有些經驗需要直至烙印於身上,我們才能感同身受;而有些經驗只要幾句提點,就能稍微修正歪掉的方向。

讀了至少十餘本職場書籍,其實核心都高度相似與重疊;不同的是犯下錯誤所領悟心得的過程,一遍又一遍加深印象。

分享書中幾個喜歡的段落。

1.
今天的實習生,難保明天得靠他賞口飯吃。(這句話很實在,有些人工作是求生存,有些人只是來交朋友)

2.
當上編輯主管的作者離職後,幾位編輯說他是好人,但是不明白當時為什麼工作上處處刁難退稿、要求重寫不聽解釋。

作者的想法是:「有標準才會有要求,而且一篇稿改三次,就要花三倍時間看過三次,到底是誰在刁難誰。」

3.
成為銳利的人,對自己百害而無一利;釋出善意,讓每個人都喜歡與你共事。

每個人都是公司運作的一環,無論好壞都綁在一起。

任何妨礙公司運作的阻力,最後多會「被消失」,不論所處位置是高是低。

4.
既然每份工作都是終究要結束的故事,就讓過程精彩一點,替自己擬定階段性任務,好在離開那天無論主動或被動,都能懷抱無愧於誰的釋然,姿態優雅。

5.
別因工作忙碌而犧牲興趣,興趣會是轉行時的一條活路。

轉換跑道有兩條路,一是累積作品與經歷,二是依靠個人特質,而特質是隨興趣累積而來。

我喜歡透過分享幫助更多朋友,文章回饋、或是任何想法,歡迎透過臉書訊息與我聯繫。如果文章有所幫助,別忘了鼓掌灌溉、手指留香喔! ✧*。٩(ˊᗜˋ*)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