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日記 — Beginner ?

早就該做的事情,卻總是拖著拖著就放在那裡了

風 カゼ
一個人的時間軸
Dec 31, 2020

--

接觸健身,是在大二時買了小米體脂計開始
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是個看不出來的胖子。

28% 加上體態的觀察
大約從高中開始就是這個數字持續到現在(碩一
經過大一待在校女排的六個月
食量跟著運動量暴增、身材也不見太大變化

「大概只是肌耐力變好而已吧?」

日前回首過去的我如此猜想著。

上次的高中同學會,大家討論的話題從戀愛一致轉向了養生
我才發現原來在同學之中,我是為數不多身體狀況維持的還不錯的人
正在實施增肌、減脂的同學比起大學時期多了許多
其中更有同學請了健身教練
意外發現自己在有健身的情況下對工作狀況有所幫助

但說到健身,令我最不解的是
到底為什麼我的訓練一直都不見效果?
看著身邊的男同學們一個個往巨巨的方向走著
就只有自己一直都長這個樣子

和男友討論了以後,他建議我去找個教練
而我看著自己的Schedule,想到明年就必須回歸實驗室的情況
在三天內用盡全力找了各大網站的資源及評價
終於找到了現在這個健身教練

開始

雖說有在跑健身房,對健身仍沒有太大瞭解的我
應該算得上是個初學者吧?

第一次的課程,教練對我的身體做了些檢測
結果與我對自己的評估差不多 — 柔軟度很好、肌肉量偏低

在做檢測的同時,她問了我一個問題:
「你為什麼會想要健身?」

應該說是要減肥嗎?
我的身材應該還不到需要減肥的地步。
還是其實我覺得自己不夠健康?
相信應該是這樣沒錯。
而究竟是什麼讓我意識到自己不夠健康
那便是大一寒訓時
高手發球姿勢不對造成的肱二頭肌發炎。

去看了復建科
醫生告訴我改善狀況的唯一一個方法

「去健身。」

當初只有這句話,卻深深地敲進了心坎。
只是我卻一直將焦點放在減脂,從來沒有好好地練過上半身

陳述了自己運動上因肌力不足遇到的困難
教練驚訝了一下

「你這樣沒有傷到膝蓋跟肌腱,根本是不幸中的萬幸。」
「咦?會傷到那麼嚴重嗎?」
「要是夾擠症候群,復原是三個月起跳的事。你沒有受傷應該是柔軟度好的關係。」

啊…原來柔軟度好是真的有好處的啊。

稍稍統整了一下目前身體上的問題

  • 骨盆腔前傾 → 深層核心不夠力
  • 高手發球容易受傷 → 胸椎過緊、肩胛骨太過往前、背肌不足
  • 功能性扁平足 → 太少用臀部發力、多用股四頭肌控制身體

而我的重訓一直都沒有效果是因為用錯肌群的關係

於是在知道了問題點以及目標(增加肌肉量與肌力)
教練便開始安排訓練菜單

從找肌肉到硬舉

最開始的菜單十分簡單,是最基礎的使用正確的肌群發力

因第一次上教練課的關係
我一直有點焦慮這樣的進程到底是否太緩慢
但這樣的疑慮在三週後慢慢消失

教練是位健力選手
對於肌肉解剖學和肌群與骨頭之間的發力原理十分了解
每次上課都會教我各個健身動作需要注意的事項和使用肌肉的知識
從第一週的寬站蹲姿勢不標準
到第四週標準的深蹲、20公斤的羅馬尼雅硬舉
她說我真的進步了、姿勢比之前標準也穩定許多

這一個月在交大充滿男人的健身房中(真的女生好少
我也漸漸獲得了自信、能夠毫不猶豫地踏入自由重量區
和別人輪流使用槓鈴和座椅

物理治療

在健身之前,我也去了家附近的物理治療所
有趣的是,每每治療師和我討論出身體的問題與解法時
當天晚上的教練課就會得到進一步的訓練與改善方法

每每在胸椎拉開、股四頭肌放鬆後
就會明顯感受到身體被喬回正位的感覺

治療師根據我的健身狀況幫我做身體問題的檢測
深層核心無力的問題也是在診所發現的
在詢問治療師有關訓練核心的方法後
才知道

原來那什麼30天訓練給的初學者菜單根本就不是初學者
自行車捲腹到底哪個初學者做得起來啦

倒是治療師給了我簡單啟動腹肌的訓練
都是可以在家裡輕鬆做的那種墊上運動

小小的結語

花了一筆不小的錢在請教練與物理治療
總希望能夠達到它的最大效益

每個教練教的方式不同
但對於目前教練給我的課程是滿意的
學習肌肉動力原理、了解受傷的主要原因與修復方式
在訓練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實現高品質的重訓

一旦發現身體哪裡出現問題
即時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幫助
再與教練溝通、安排課程走向
對於我這個健身初學者而言應是效益最大化的做法了

且自身優勢在於有規律運動的關係
對於肌肉的掌握度相較於真正的初學者好
看著自己逐漸進步的樣子
便有更大的動力向前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