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媽媽,很奇怪嗎?
一手故事採訪了兩名 35 歲的女性,一位是Shandi,另一位是Sherry。她們在30歲左右的時間,做不出生孩子的決定。她們也很清楚,生與不生的人生體驗是截然不同的,但評估各種因素之下,還是做出不生孩子的決定。
在這個決定背後,她們是怎麼想的?今天這一集你會聽到的是 Shandi 的故事。
以下是 Shandi 的第一人稱口述故事(本文內容經過整理,非 podcast 內容直翻文字)
我是Shandi,今年 35 歲,我是一名藝文工作者,結婚 5 年,我跟我的先生是在結婚前就決定說我們不會生小孩。
我們有兩隻貓,兩隻貓都 10 年了,在我心中,貓很像我的小孩子,某種程度讓我對小孩需求很少,也許是覺得我已經有寵物了,牠對我來說的陪伴感已經足夠。 我好像不見得需要如同大家所想像的一定要有小孩,才有辦法去達成某種人生的目標。
1.
我國高中都是念女校,當時周圍都會有女生說自己長大之後的願望是要生小孩,組成一個家庭。有時候我聽到這些話,心裡面就會想說,這好像不是我想要的東西。小時候我當然也有想成為的目標,也許是成為作家、導演,或是一種「工作身份」,可是這個身分當中,我沒有想像過要成為媽媽這個身分。
一開始,我確實也會懷疑,是不是我有什麼地方跟其他人不太一樣,畢竟以前受到的教育,還是會有比較明顯的性別分工,加上日常生活裡隱約會感覺到大人、長輩他們會自然地說「妳以後生小孩…」、「你以後變成媽媽…」這類的話。
在成長過程中,當我發現我並沒有憧憬(當媽媽)這件事情,是不是一個不正常的事情呢?我常常想,是不是我的問題?
於是出社會之前,我就盡量去接觸小孩子,因為我想確認,我不想有小孩或我沒有那麼喜歡小孩是我自己的問題?還是因為我沒有接觸過所以不知道?
我有幾個年紀跟我差距比較大的表弟、表妹,可能我已經17、18歲,他們可能才 1、2 歲,那時候我就盡量去接觸他們,也是因為這樣,我的親戚們一度以為我是一個很喜歡小孩的人,但其實不是,我只是希望嘗試、接觸,了解我的感受是什麼。
接觸完之後,就覺得「恩,就是小孩」,沒有特別覺得開心或不開心,我可以跟小孩們相處,但這好像不是我特別憧憬的事情。
我有時候會有一點點懷疑,到底成為一個媽媽或妻子,是不是別人的期待投射到你身上之後,你可能不假思索,自然而然扮演這個角色,也許你自己內心不見得想要去扮演這樣的角色,所以我在過程中,有慢慢認知到這件事情,就是我好像沒有想要去扮演一個媽媽的角色。
2.
我媽媽的原生家庭是務農的家庭,一個傳統的家庭。在她的家族當中,她一路靠著努力讀書,考上國立大學,成為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
我媽當時對自己是有更高的期待,但那個年代的女性,沒有太多選擇,結婚、生子是必然的人生歷程,甚至男性也是,大家都不會認為說,你能選擇不結婚或不生子,這些都不是選項。它比較像是一個必要的歷程,所以我媽在沒有想太多的情況下就進入婚姻。在這之後,她也發現婚姻中她得照顧小孩,但照顧小孩並不是一個她最想要做的事。
如今回想過去跟媽媽相處的過程,我的確感受到我媽並沒有希望那麼快進入帶小孩的輪圈之中。有時候她會不想管我,所以我有很長的時間是獨處的狀態,她會做她想要做的事情。
雖然她在物質上提供我很好的物質,但其實並沒有很想要長時間陪伴小孩,她可能更想去做她想要做的事情。
在我小的時候,她確實對流露出來說,如果當時沒有選擇婚姻、沒有結婚生子的話,她現在是不是也許在某一個地方擔任怎麼樣的高官,或擔任怎麼樣的要職,她確實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覺得她心裡可能會覺得,如果當時她做出不一樣的決定,或許就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我覺得這是在所難免,但是我也感受到,她有把這樣的期待投射到我身上,所以她經常會鼓勵我去做她做不到的事情。
我可以感受到,她好像很多事情沒有辦法做到,但是我可以做這些決定,比如說,我不可以決定不要生小孩,或是決定我的人生長什麼樣子。
以前她的家庭比較傳統,或是說以前她的家庭沒有那麼多資源,她沒有辦法做出一些決定,比如像出國念書,或做她真正想做的工作。
我後來再頭去看的時候,心裡面會覺得說,如果她那時候可以自由選擇,那不是很好嗎?
我爸爸的家庭是非常傳統的家庭,因為我是台南人,以台灣來說,台南是保留很多台灣傳統價值觀和文化的地方,所以我阿公、阿嬤他們其實是非常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們所謂「嫁進來」自然就會要求一定要生兒子之類的。所以我才會覺得,現在比較能理解那種,想要但是得不到的痛苦。
如果今天我也面對到她這樣的狀態,就是我想要做某些決定,我沒有辦法做的時候,我可能會感到很痛苦,那我現在是比較能夠理解這樣的痛苦。
3.
因為我是做藝文創作的工作,如果有機會的話,就會申請到國外駐村,就是對方的主辦單位會資助我到海外去短暫駐村,大概一到三個月。
駐村本來就是我的職涯規劃中蠻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它會幫助我到海外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或接觸到更多領域的創作者。
然而,一旦我是有小孩的狀態,那麼海外駐村的規劃應該就會變得比較困難。但我之前到西班牙駐村的時候,當時有一位同業朋友帶了一家人來西班牙駐村,對方是來自挪威的藝術家,她的先生是美國人,然後他們還有一個不到一歲的小孩。
我對這種狀態感到很好奇,就問她跟駐村單位是怎麼談等等,她發現我當時剛剛結婚一年,她就問我有生小孩的想法,其實她問得很中性,所以我就反問她,「是怎麼做出要生小孩的這個決定?」
這位挪威的藝術家說她是翻了很多資料,做了很多研究,也分別想像生小孩之後的人生和不生小孩的人生,做了理性分析後,才做出這個決定。跟這位藝術家朋友討論之後,我才發現這個方法其實很有效。
4.
我本來是覺得人生是一連串的體驗組成的,所以能有不同的人生體驗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有的時候我確實會想,如果我做出「不生小孩」的決定是不是會失去很多我想像不到的人生體驗。
大概是因為這一件事,我覺得我需要好好了解一下,如果有小孩子那人生體驗會長什麼樣子。在這個過程中,比較理性、客觀看待生小孩的體驗可能會長什麼樣,我發現那體驗還真的不是我特別想要的。所以我才更加確定。
這是一個更了解自己的過程,得至少透過別人的經驗可以更清楚想像說,我未來的生活樣貌到底長什麼樣子?
當時能遇上挪威藝術家,她所提供的意見,給我一個很好的啟發是,如果在未來的生活,你可以有比較清晰的樣貌的話,就不會有一種遇到的時候發現跟自己想像落差太多的狀況發生。
每個人都有做出這個決定的權利,如果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他很想要生小孩,我覺得很棒,因為這是他自主做的決定,但如果有一個人說,他不想要生小孩,我也覺得很棒,因為這是一個他自己做的決定,並不是受了他人影響,做出一個違心判斷。
我算是從來沒想過會不會後悔,我反而認為如果今天你做了一個決定,它違背了你原本的心意,那才會產生後悔,因為那個決定不是原本的心意,但今天一旦這個決定是你當下認為最適合自己,最符合心意的話,我不認為會有後悔的狀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