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後感 — 27 : Gone Too Soon (27歲:早逝的偶像)

Koko
一日一樂
Published in
4 min readMay 5, 2020

【未來無定數,死亡卻如此靠近 — Jim Morrison】

我記得第一次意識到 27 歲是個神奇的數字,是很久以前在敦南誠品,看到了一本《變調搖滾名人堂》,那時候剛好搶到了大理石桌的位子,就窩在一個小位子,翻閱了這本像是字典般的多人自傳。當頁面停留在 Nick Drake 時,我腦中有疑問一直浮出:「27歲…27歲…怎麼每個人都是27歲就離開了…?」那時候的我不知道什麼是「27 Club」,我只知道從第一頁閱讀到現在,至少十幾個人都是 27 歲去世的。

後來在網路上搜尋時,才發現「27 Club」是流行音樂史上的詭譎迷思,多少滿腹才華的音樂人,因著意外、自殺,在 27 歲離開人世。這部《27歲:早逝的偶像》在 Netflix 已下片,我在 04.30 最後一天把這部存於片單近兩年的紀錄片看完了,真的又是一部滿滿收穫的音樂電影。

「剛開始大家使用藥物不知道怎麼抓劑量,只有在發生事情的時候,才會知道太過了。最有名的案子就是 David Bowie 嗑了一堆 Cocaine 後,在隔天的報紙上看見了自己站在倫敦維多利亞車站以納粹行禮的方式和粉絲打招呼。」

在西方社會,毒品被稱為「Drugs」,東方社會卻以「Poison」形容藥物,可見兩邊文化差異之大。電影裡提及了酒精與藥物為何與音樂人息息相關,是因為當唱片公司會滿足這些有生產力的年輕人們內心的渴望,他想酗酒、嗑藥,只要能寫出大紅大紫的歌曲,唱片公司都會滿足他們的需求,誰管你健不健康。

「當你成為搖錢樹時,你就會有求必應。」

但為何這些音樂人需要用大量的酒精與藥物麻痺自身呢?多位媒體人給的答案都是:「因為他們童年太過悲慘」。不管是父母離異、痛失手足,還是在校園被排擠霸凌,都讓這些才子深受壓抑之苦,扭曲的人格與驚人的創造力也就此養成。

「儘管小時候你的記憶尚未生成,但家庭劇變依然是可以影響到你的思維邏輯判斷。」影片中提及的 Brian Jones、Jimi Hendrix、Janis Joplin、Jim Morrison、Kurt Cobain、Amy Winehouse 都飽受環境與精神上的折磨,在塑造價值體系的童年裡遭受崎嶇變異的壓抑,藥物原是他們的救贖,在神經傳導舒暢的瞬間,他們從地獄回歸了人間,甚至一步登天、抵達境土。

創傷空虛、毒品滿足的惡性循環在唱片公司與音樂人之間無限輪迴,世界所看見的醜陋混亂,其實都是被有心人操控的。「他們(唱片公司)真的沒看見他們(音樂人)的需求嗎?我不知道。」

當你有被利用的價值,成為金雞母時,可能眼前所見都非真實。Amy Winehouse 的父親用盡所能的榨乾親生女兒,連 Amy 去世後都消費她,這就是當代最血淋淋的例子之一。

「這也是為什麼之後大家會開始重視精神問題,那些人說他們沒看見,不代表社會沒有這個問題。」影片中的音樂人用生命譜曲,他們也用生命開啟了社會對於家庭暴力、精神疾病的新認知。

「每個人都想成名,但成名所帶來的痛苦,你不可能會適應的。」這段話小編真的心有戚戚焉,大紫大紅必定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但登頂之前,你如果沒有準備好一切的裝備、技能,在那巔峰上你可能三秒就窒息而亡了。

那所謂的「準備好」又是何時呢?我想任何抵達顛峰的人都會告訴你「我至今都還在學習。」這是因為世事變換,有太多的意外無法掌握。一夕成名的人們沒有抓住機會成為永恆,他就會隨著時間被反噬、淘汰、甚至滅亡。

為什麼大家總說「一步一腳印」是有他的原因根據的。投機取巧所得到的絕對不是你的,磨刀時順便磨磨耐心,至少讓見光死的那一刻,被千刀萬剮時還能被自己的底蘊承接,踏實明白自己的位階。

不管你是怎麼看待「27 Club」,這些音樂人將痛苦揉成火藥,一次綻放的榮華都是在歷史上永恆的。片尾所討論的議題也並非全然否定酒精與藥物,這也許就是西方人以不同角度看待一切的文化吧!

如果你也想知道這部電影的內容,我也不知道去哪裡看了XD 片中提及的音樂人小編會再和大家細細分享,他們都是值得好好一探究竟的厲害人們。

--

--

Koko
一日一樂

1995年生。科學家,偶爾用音樂紀錄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