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是不是中國人?!被這樣問時,你知道對方思考背後的原因嗎?

戴羽
一週一本書
Published in
May 25, 2024
舞獅

最近因為賴清德上任時說「兩岸互不隸屬」,導致大批的台灣藝人需要發表支持統一的言論。很多中國人也因為某位藝人表示他是「中國人」而感覺非常開心。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中國人會那麼在乎「國族認同」,代表多年的「大中華思想」教育真的有用!

小時候家裡有一堆中國文學歷史相關著作,因此對中華文化有非常深的認同。看了《精忠岳飛傳》,就會覺得英雄當馬革裹屍,為國抗敵。讀了《神雕俠侶》,更覺得為國捐軀,鎮守襄陽城真的很帥!

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蕭若元從小也深受「大中華」思想的影響,長大後一直都是所謂的「大中華膠」。他近年來開始針對這樣的思維反思,最後有了巨大的轉變。他將這些心路歷程都記錄在這本《前大中華膠懺悔錄》中,有系統的說明,為什麼我們被灌輸的「愛國主義」有那麼大的問題。

首先,蕭若元透過「演化」來說明「民族」的觀念是怎麼形成的。如果你相信「演化論」的話,大家的祖先都來自非洲。那「民族」的分別,只是因為大家生長的環境不一樣,造成膚色、習慣的不一樣而已。原則上,一個亞洲人如果出生在美洲,接受當地的教育,那他就會變成和美洲人一樣。那麼,民族也不是什麼值得自豪的東西。

而且就算它是那麼的特別,「中華民族」是不是如大家認為的那麼「純」?三國時期,因為常年的戰爭人口大量減少。所以很多外來人口移居到原本由漢族居住的地方,當然也會和當地人通婚。

南北朝時代也是一樣,蕭若元升至認為當時漢族的人口可能比外族少!因此,唐朝大量的外國人在中國「成名」,例如唐初名相長孫無忌就是鮮卑人,而李白更是中亞人。

之後的五代十國、宋也是人口雜居,互相通婚的年代。到了元朝,更是完全被蒙古人統治。在這樣的情況下,真的很難清楚的說明「中華民族」到底包含了什麼人。

而「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的出現,更是到了晚清,不但鴉片戰爭打不過英國人,在甲午戰爭更連一向被視為是「小老弟」的日本都比中國強。當時的知識分子才參照日本維新,用「中華民族」來凝聚中國人的力量。

但當時孫中山提出的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除了「漢族」之外,其他人可是沒有包含在「中華」內的。所謂的「五族共和」,其實是慈禧太后的想法,後來被袁世凱所用。

而當共產黨取得政權,「中華民族」變得是用來控制人民的工具。「外國人整天欺負我們,所以大家要團結在共產黨的旗幟下,才能夠對他們還以顏色」。所以,一講到近代史就是「鴉片戰爭」、「火燒頤和園」之類的,根本就是片面的在訴說歷史,只提對自己有利的事。

蕭若元在書中也對這類「煽動民族主義」的歷史給予比較全面的講解,讓我們知道老外雖然不好,但我們也有不對的地方。而且有時甚至是我們主動挑釁老外,才會導致歷史事件的發生。

看完這本書後,最少下次遇到參觀完頤和園,然後跟你說外國人多麼的壞的時候,你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述這段歷史,讓對方能夠跳脫單一的「大中華」視角。

前大中華膠懺悔錄

--

--

戴羽
一週一本書

一生不務正業,明明在軟體公司上班,卻愛看各種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