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劇《迷霧》看後感

雖舊瓶新酒但有驚喜

因仍
一頁因仍
3 min readFeb 21, 2019

--

這幾天香港都非常大霧,我家望出去都白茫茫一片。趁着這種好天氣,終於煲完了非常應景的《迷霧》(Mist)電視劇。

警告:有雷,劇情小透,始終完全不劇透很難。最多結局不透了,好吧?

Image credit: New On Netflix UK

之前看過介紹也得知在故事方面會故意跟過去的不同,製作人員不是單單想翻拍,而是利用Stephen King這個值得玩味的題材去創作一個新的可能性。利申一下我只看過電影版《霧地異煞》,原著英文版我翻了兩頁便沒有讀了。

看過了電影版及電視版,論衝擊論震撼始終是忘不了的電影版。情節不複雜、帶點反思、即使看畢其重要情節仍縈繞在腦中不散,這算是一套好電影了吧?抱著「電視版怎樣也不可能挑戰電影版的高峰」的心態去看,但誰知電視版也沒有令我失望。

《霧地異煞》Image credit: Xuite日誌- 隨意窩

首先是人設,男主角不再是雄赳赳的型男角色,而是較為溫柔、起初較不起眼(在劇中被說成是娘娘腔)。但看下去卻發現男主角不會因此而一直衝衝衝,他會有困惑、有糾結的時候。而隨著故事往下走,訴說男女主角與其女兒的過去,也值得讓人追看。女主角有著放縱的過去、要角Adrian是同性戀,此外也有謀殺嫌犯等,亦令這舊瓶新酒有驚喜。

男主角一行人奮力去商場希望與親人會面(Image credit: Hollywood Reporter

其次是編劇改寫「霧」的本質,亦是這個題材的中核。一直以來「霧」是種隱喻,是人類面對未知的恐懼。但電影版的「霧」是有一定的科學成份,裡面的怪獸雖然噁心可怕,但起碼我們可以猜想在背後有一個原因:可能是科學家在某處實驗的量子失敗了,開啟了平行時空?而在電影版內,「霧」只是一種遮掩怪獸的媒介,眾人害怕的是背後的怪獸。

但今次電視版將這個本質也扭轉了:「霧」本身就是值得恐懼的東西。它不是毒霧,沒有這麼單純。在電視版內,有「霧」滲入的地方便會製造出眾人害怕的東西⋯⋯應該叫心魔吧?可能是飛蟲、可能是鬼神、也可能是人、更也可能是自己。這種變質令故事可塑性更強,也令全劇更精彩。

困在商場的母女(Image credit: ew.com

跟電影版一樣,電視版也是讓大伙困在購物商場等候救援。但沒有電影怪獸埋身的迫切驚慄,不接觸濃霧便沒事的條件下,蔓延的只有慢性的不安和各懷鬼胎的私慾。最後大伙齊集商場,也是很自然的收尾。只是不明白為何商場沒有麥當勞等快餐店,如今就算有麥當勞也早已不算植入式廣告了,沒有才奇怪呢。

固然不是百分百完美,但看畢全劇後感覺良好。雖然劇組表示不會有第二季,我覺得這樣完了也就算了,不然搞得像《天幕圍城》(Under the Dome)那樣虎頭蛇尾,愈解釋愈是解不了,那樣就不好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