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 是否有價值?解讀 NFT 藝術品/收藏品的幾個面向 (上)

Ada Chang
三葉蟲筆記
Published in
6 min readJan 23, 2022

從去年 Clubhouse 正紅的時候,列表上一堆國外的房間整天都在討論 NFT,一直到最近身邊非幣圈的朋友也都突然開始關心起 NFT 到底紅什麼,或是 NFT 泡沫到底什麼時候會破。自己對這個題材有很多想法,但一直沒空好好的整理思緒和心得,同時也因為身邊的人大多看空,自己又覺得解釋這麼複雜的東西很困難,於是一直沒有對這一波的 NFT 熱潮留下一些自己的見解。

不過該來的還是逃不掉,這週剛好有同事在 study-group 頻道求 NFT 入門,作為一個在 2018 因為 NFT 開啟幣圈旅程 的人,還是忍不住跳出來說我可以分享一點個人的心得。於是就來寫篇文章,紀錄一下 2022 年初自己對 NFT 的想法吧。

2019 區塊鏈寒冬時把 ETH 都拿去買貓的我,結果 2021 幣價狂飆我滿手貓,覺得溫馨

思考了一下 NFT 熱潮之所以讓大家摸不著頭緒的原因,覺得也許是因為混合了好幾個大家平常不熟悉但又水很深的元素:藝術、投資、區塊鏈技術、新的商業模式等等。而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些更加複雜的現象。

NFT: Art v.s. Collectible

以我目前對 NFT 的理解,覺得 NFT 可以分成 「Art 藝術品」和 「Collectible 收藏品」 兩種不同脈絡來看待,而對兩種不同的 NFT 脈絡,理解和評估價值的方式也會頗不相同。某些 NFT 可能會很明顯適合套用其中一種脈絡,但有許多可能模糊一點,都有點像,端看持有者心裡對它的定位。

這篇文章先嘗試以藝術品的脈絡拆解一件 NFT 作品讓大家難以理解的元素,下集再來探討 NFT 作為收藏品的脈絡。

當代藝術:一種具爭議性的藝術

以數位方式作為呈現媒介的 NFT 藝術品,許多都帶有濃厚的當代藝術色彩, 而就我個人的經驗,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是一個比較有爭議性,不一定每個人能接受的東西。

曾經聽過不少人覺得當代藝術不算是藝術,莫內或梵谷這種真材實料的畫家一筆一畫勾勒出來的才是「真的」藝術品。但其實在印象派剛萌芽的年代其實也經歷過被覺得畫得很隨便,邪魔歪道的階段。當代藝術比較不像傳統藝術有明確的風格流派區別,形式上相對更自由,也因此更加讓某些人覺得「不是藝術」。這也是許多 NFT 藝術品被媒體用一種 “這也能算藝術?這根本泡沫” 敘事流攻擊很常見的情況。

當代藝術具有爭議性的另一個特性則是,有時候最後的產出物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但它賣的就是做出這件事的奇葩的想法或抽象概念。看過一段對當代藝術非常入骨的描述:

“I can do that too!”

“Yeah, but you didn’t.”

而這樣的特性也是容易讓許多人容易把最後產出物容易達成的作品批評為泡沫的一個原因。

藝術投資:投機和泡沫在 NFT 發明之前就存在了

藝術投資是個水很深的領域,但這件事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因為大家平常不會考慮去買一幅畫,但是 NFT 出現之後就突然開始想投資藝術了。

會知道「藝術投資」這個領域,是很久以前無意間看了一些蘇富比拍賣型錄,很想知道藝術品拍賣出價機制背後的脈絡,所以特地找了一本藝術投資入門的書來看。看完之後才知道投資藝術品這件事充滿了眉眉角角,風格、流派、地區,藝術家年齡、知名度、產量、師承、藝術生涯成長空間,過去拍賣紀錄、在外流通作品數量等等。若不是單純喜好收藏而有投資的目的的話,其實是一件風險很高且非常吃藝術品味和眼光的困難任務。

[ 藝術投資書單 ]
藝術市場與投資解碼
這樣收藏也可以?!-當代藝術這麼買,跟著藏家學收藏

除此之外,投機、炒作和泡沫這些有錢在就會發生的事,在藝術投資領域也完全是 NFT 被發明之前就已經有的現象。雖然 NFT 的技術和平台提供了數位藝術品更方便的交易方式,的確是讓投機和炒作這件事門檻變得更低,但把藝術投資泡沫化的現象完全歸咎於 NFT 似乎有點太冤枉了。

[ 藝術炒作相關書單 ]
當代藝術市場瘋狂史:超級畫商如何創造出當代藝術全球市場與商業模式?
錢暴:21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
錢暴後的暗處:操作下的21世紀藝術市場

持有藝術品的成本和風險:NFT 只是改變了風險的形式

過去藝術收藏/投資,因為是實體作品,有許多的成本及風險,像是運送、保存、維護的費用,作品損壞、隨時間變質的風險,難以變現的流動性風險,以及可能是最大威脅的買到偽作風險等等。

應用區塊鏈技術,以及擁有虛擬資產本質的 NFT 藝術品,雖然某些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但也伴隨帶來了其他新的問題,像是目前常被詬病的圖片連結到中心化伺服器問題,或是許多服務還是透過一層中心化伺服器提供的API 讀取鏈上的內容等等,雖然感覺都是等技術漸漸成熟後能夠解決的問題,但在這個還在發展的階段的確就是增添了一層將來主流技術/主流鏈改朝換代,作品使用將要被淘汰的老舊技術風險。除此之外,程式有 bug 導致 NFT 無法讀取,資安風險等也都是 NFT 收藏帶來的額外風險。

不同於音樂不論是做成實體的 CD 還是數位的串流都可以提供接近同樣的體驗,一件藝術品原生是實體/數位本身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媒介,很難在數位螢幕上傳達畫筆的觸感,也無法在印出來的數位作品去表現它的互動性或是透過網路達成的效果,因此硬要比較兩種形式的價值與風險其實有點橘子比蘋果難以比較。

「擁有」數位藝術品的意義:NFT 和 JPG 的愛恨情仇

延續前一段提到的,數位藝術已經是和實體藝術完全不同的表現媒介,網路和實體世界也有不同的特性,但我們卻用舊的模式來思考擁有一件 NFT 藝術品的定義,執著在獨享式的「擁有」,嘲諷它右鍵就可以另存新檔,似乎反而侷限了被擁有所能創造的價值。

試問,送你一張同一位藝術家製作,價值都是 1 ETH 的作品,其中一張被一萬個人右鍵另存過,另一張沒有被右鍵另存過,你更想要哪一張?我猜,很多人會選被存過一萬次那張。藝術很大一部分的價值在於它的文化影響力,當一件作品越能夠傳播越能夠影響眾人,他的價值會是更大的。限制非擁有者存取絕對是與價值背道而行的操作。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大家都可以存取,那有擁有一件 NFT 作品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以一件數位藝術品來說,擁有的意義更像是一個出資者、贊助者的角色,像是博物館裡作品介紹牌子上常常會加註 “This painting was commitioned by XX”,抑或是廟宇牆上、柱子上的芳名錄,目的不在於獨佔,而是在享有「擁有」這件藝術品所帶來的社交邊際效益。

以技術觀點來說,我想絕對是有方式可以限制大部分非擁有者擁有完整觀賞體驗的做法,想想那些去遊樂園或參加活動被官方攝影師拍到的照片,最後總是會寄 mail 讓你看他們拍得多好,但是壓滿浮水印,需要你購買才給你原圖。但是就如前面說的,這樣做反而貶損了一個藝術品的傳播影響力,值不值得這樣做?可能需要時間來驗證。

總結上面提到的這些觀點,現在的 NFT 拍賣熱潮是不是泡沫?也許是,也許不是,我不是藝術圈的人我看不出來,但我覺得 NFT 這件事本身不是個泡沫,就像股市可以過熱市值大跌,但是股票市場本身不會因此而輕易的倒閉的概念是一樣的。

後記:呼,洋洋灑灑寫了好幾段論述,總算是完成了 NFT 藝術品這個脈絡的觀點,對於 NFT 收藏品的觀點,就下集再來聊囉。

--

--

Ada Chang
三葉蟲筆記

在新創遊走的小雜魚。讀一點書,也讀一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