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的無盡邊界 — — 【方域之外】展

Esther H
三餐四季
Published in
Nov 6, 2020

前陣子去了福利社(FreeS Art Space)參觀《方域之外》國際交流展,主題環繞著「領土紛爭」、「種族認同」、「無國籍」⋯⋯等關於攸關「邊界」的議題。

邊界如展方所說的,是現代化主權國家的能力範圍

特定國家因政治緣由以及各種社會機制下暗藏的民生問題,直接或間接的造成了當今許多流亡人士。比如歐洲為數眾多的難民和被流放而成為無國籍的浪人,他們都徘徊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血緣和地域認同之中。

一個國家的領土範圍至今也有很多不同的衝突,不論臺灣和中國,中亞也有喬治亞和俄羅斯,兩邊都各據一詞,這議題要深談觸及的層面實在太多。而更茫然失所的是沒有文字的背書下的無國籍人士,遊走在國際間,四海為家又無以為家,心中真正的故土成了無法回頭的海市蜃樓。如1950年後中國進軍西藏,放棄求援的藏人們,紛紛流亡國外,直到1962邊境戰爭印度與中國交惡,開始比往年更大方的接納了藏人貴族,就此進入了中印邊界新的篇幅。(不過到現在印度的對藏人的支持倒是有點搖搖擺擺,且原本印度能幫的也相當有限)

展區不大但提點了很多移民在身份認同上的困境,如何影響了當地的民生、人民又因而接續選擇他們面對的方式(這又關係到了國家的慣習、教育背景、政治策略、經濟水準…諸如此類)。種種的疊加因素如導致世界對該國的既定印象還有形塑的生活情況。非單人藝術家的展出下能讓概念環環相扣的引導進入整個展覽的思考主軸,這點我還蠻欣賞的。

其中丹增熱珠(Tenzin Rigdol)的作品源自藏人父親渴望回歸故土的遺願,於是他跨越中國、尼泊爾和印度三大邊境,費盡心思的偷渡了20噸的西藏的土壤。

這段歷程透過導演丹增茨旦被記錄下來,並採訪了流亡藏人在異地踏上故鄉土壤的感受。歸屬是人類很奇妙複雜的情感,是一種精神、一種民族意識,再怎麼素昧平生的事物,有了地緣或血緣,就能在隔閡彼此的疏離間輕易的搭起一道共存的橋樑。

裝土壤的袋子。

另外是駐外記者尤芷薇和藝術工作者賴佩君聯合規劃的作品:「莫迪廢鈔-計時開始(Note-Band)」。

由尤芷薇所報導的印度政府在2006年時無預警廢除盧比五百元和千元鈔的事件,結合擅長遊戲設計的賴佩君共同設計了一場以桌遊為輔,提點政治問題為主的彷彿大富翁般的遊戲。

用最能代表印度的香料罐當棋子倒是很可愛。

當時的局勢很混亂,民不聊生,資訊落後的地方甚至有民眾誤以為手上的錢都將成為廢紙而自殺,加上新鈔的速度追不上需求、也追不上假鈔的產出,混亂不斷。遊戲則讓參與者經歷當時人民日常中的困境,以及政府執行過程的始末。

遊戲中遇到的狀況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比如銀行行員過勞暴斃、隊伍中有人突然死亡被警察封鎖現場⋯⋯諸多臨時狀況,導致人民花了大半時間排隊卻也不見領到錢的一日。

展覽裡還有比較具反戰思維的作品:

塔帕斯・羅伊(Tapas Roy)
丹增茨旦的紀錄片《夢土》
由蔡詠晴拍攝的紀錄片,她同時是台灣最早的藏裔無國籍配偶權力倡議者之一。
照片浮起來有點讓我介意(恩?)

《方域之外》Beyond Territory

地點/ 福利社 —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日期/ 2020.10.17–2020.11.14

時間/ 週二至週六 11:00–19:00(週日及週一公休不開放參觀)

--

--

Esther H
三餐四季

空閒時寫寫藝術雜文心得,半吊子的書迷、偶爾看看偏頗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