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EP4 從 0 到 1,再從亞洲到歐陸的軟體工程師職涯・專訪 Carousell Tech Lead — Ronald

不論是創業還是大公司,最關鍵的還是你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模式。 … 你對 ownership 的感受會特別重,就是你可能會把工作和生活密切融合在一起。像我現在如果創業就會一頭栽入,可能無法顧到家庭或小孩的重要時刻,無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對我來說會是個阻礙。

張智鈞
UnclesRadio
7 min readOct 20, 2021

--

Photo by KOBU Agency on Unsplash

Rafi @ sofasoda|October 12, 2021

上班阿叔 x sofasoda 的〈產品思維〉EP4,本系列的第一位工程師來賓 Ronald 有著不同於一般工程師的職涯歷程。他從五專出身,很早就找到自己的職涯方向;經歷創業擔任 CTO 後又進入企業組織中以 IC 的角色持續貢獻。希望他的經驗分享能讓你在聽完後更近一步思考自己想要的路,找到自己的職涯方向。如果想找 Ronald 聊聊,歡迎前往問問先輩官網預約 Ronald 的時間

Ronald 高一就開始接觸程式開發,畢業後加入新創約一年,中間做了一些政府標案後就加入 flying V,後來跟朋友一起創立貝殼放大。創業三年後開始加入跨國公司,從 carousell 到 Uber,最近因為疫情又回到台灣。目前的職涯以 individual contributor 的發展為主。本集專訪深入挖掘 Ronald 在創業與不同類型公司間的轉換歷程與心得, Ronald 也在節目中分享了許多真實經驗與心得,以下節錄部分片段,完整內容可至各大 podcast 平台收聽喔!

本集訪談內容預覽

從 0 到 1 創業經驗幫助你培養的思維與技能有哪些?

‍先分享一個小故事好了,通常在國外,只要有創業過的工程師都會直接被視為 senior engineer,或是相對有經驗的人。其實只要你在創業過程中夠專注,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學到非常多東西。我自己在創業過程中也有一樣的感覺,當然不是說大家都一定要去創業,但是這個創業經驗會累積的東西大概就跟在一般公司的待了十年、十五年的升遷過程中會累積到的技能相同,只是創業比較壓縮你成長的時間。

‍而我後來在 Uber 面試時被問到「你覺得 best engineer 要具備哪三個要素?」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回答跟現在努力的方向也還是一致的,總共有三個面向:第一、Hard skills 硬技能,像是 coding、system design、data structure、problem solving 的能力等;第二、Soft skills 軟實力,就是 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 等等跟他人協作的能力;第三則是相對比較少人注意到的 Business awareness。

‍坦白說在創業之前,我覺得工程師可以決定一間公司的成敗,也就是只要技術夠好就會成功。然而在貝殼放大的經驗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在貝殼放大,我們最重要的產品是顧問能力,不是建一個平台或產品,技術在這裡只是 support 的角色。我在這裡學到了怎麼跟其他部門的人溝通,這段過程我體驗到 engineer 的價值不是只在寫出的那個 code,code 當然有價值,但真正幫你帶出這些價值的人是其他部門,是 product、business、sales。那段期間讓我體驗到工程師不只是要鑽研在技術,也要對其他部門的想法和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建構出一個好產品。

對於之後加入規模更大的公司來說,這些思維/技能對你的幫助或困擾是什麼?

總體來說,幫助算是大於困擾非常多。因為自己做過 product management、sales,我大概知道要怎麼去做這些事情、怎麼勾勒 roadmap,所以在討論的過程中通常不是去談怎麼做這件事,更多的是討論怎麼把這件事做得更好。像在 carousell 一開始是做金流相關服務,之前創業的公司法、會計知識就派上用場,所以我會主動去找財務討論、主動去確認台灣的法規、稅務的問題。這些都幫助我對於產品推出後要有什麼樣的 user experience、workflow 有比較清楚的概念,也更明白工程師和其他部門的合作要如何一加一大於二。

‍困擾的部分就是,開始想更多所以會問很多很多問題,像我就會跟同事說:如果大家覺得我拖延了會議進行,請告訴我。

對於新創與大公司的抉擇,Ronald 會給予什麼建議?

‍在創業完又工作幾年後,我自己的體認是,不論是創業還是大公司,最關鍵的還是你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模式。相信只要經歷過新創環境,或是在早期加入某間公司的人,你對 ownership 的感受會特別重,就是你可能會把工作和生活密切融合在一起。像我現在如果創業就會一頭栽入,可能無法顧到家庭或小孩的重要時刻,無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對我來說會是個阻礙。

‍所以不論目標是新創還是大公司,我覺得最好的方法還是去找有相關經驗的人聊聊。因為比如說像新創真的有很多不確定性,我也常常聽到很多人抱怨,但對我來說加入新創就是要擁抱那個改變,這也是新創有趣的地方。那像大公司的需求下來之前公司已經投了很多資源,市場調查、功課都已經做得相對完整,所以改變就沒有那麼容易,這個不容易一來是功課做得夠多、二來是公司的結構已經夠大。

‍而每個人在自己生活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考量,所以找一個熟知情況的人聊聊會非常有幫助。

當工程師要向上發展時,Senior Engineer/ Tech Lead/ CTO 等不同職位需要具備的條件和思維有什麼不同?

最近看小孩的成長我特別有感,他們一路從什麼都聽不懂、只會哭,到慢慢聽得懂你在說什麼,接下來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再到試著做決定,最後到真的長大可以獨立自主。我覺得這跟工程師的職涯發展其實也很像,從 junior 時期開始有 ticket 來你就做、不斷培養自己的能力,到比較 senior 可以帶領一些專案,再到 Tech Lead 需要更多跨部門的溝通,接下來可能是 director、CTO…… 這是相對正常的發展模式,當然成長速度也取決於公司大小和你是不是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關鍵思維還是在於你可以創造多少價值給公司,這個價值來自於你多清楚每個部門的關鍵任務、他們可以給你帶來多少幫助、怎麼做到一加一大於二,這些事我覺得不管在哪個 level 都是可以思考的。

Tech Lead 在產品團隊中所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

我大概是在回到 Carousell 後開始比較專職做 Tech Lead,以往在創業時都是身兼多職。之前讀到一篇文章覺得蠻有趣,通常在職涯相對資深,約五六年後,就會往 IC 或 people management 發展。這兩類角色所需要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有重疊的,例如說硬技能、people management、product management、mentoring… 等,但在比例上有不同。實際狀況會跟個人特色相關,每個公司中的定位也不同。

‍以 Tech Lead 來說我覺得主要的責任就在於帶領整個團隊、部門甚至組織的技術。技術方面每個人的興趣不同,有些人會著重在 data、search,我個人可能受到創業經驗影響,比較喜歡綜觀,我會每個領域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不會鑽研到核心。像現在帶的一個大專案涵蓋的範圍很廣包含 5–7 個 team,我會需要理解大家的專業並盡可能把它們串起來。因為部分的工程師比較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但在大專案中各分工是會互相影響,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去理解全盤的狀況並點出問題、避免留下技術債,還要在避免留下技術債的狀況下讓系統穩定、易於擴充、又符合產品的願景,會是公司對 Tech Lead 的期待。

‍以上是本集專訪的精彩節錄,詳細的經驗分享還包含 Ronald 的 Uber 求職經驗談、海外工作文化衝擊、職涯路上遭遇的挫折… 而如果你想要與 Ronald 有更深入的對談,想請他給你一些過來的指引或建議,別忘了可以預約 Ronald 進行一對一諮詢,幫助你更快釐清自己的目標與努力方向!

--

--

張智鈞
UnclesRadio

張智鈞曾任創業社群媒體 Meet 創業小聚社群經理,主要負責社群關係拓展工作。任職企業溝通諮詢公司寶渥的營運經理兼核心講師期間,主要負責營運管理和商業開發工作。 張智鈞專注於商業開發及教育訓練兩大領域,他為知名上市公司與中小型獨資企業提供溝通顧問服務。目前經營 Podcast 節目《上班阿叔》、《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