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二〇三〇 健保大限

該面對現實了

謝弼丞
SHABBY的閱讀誌
May 1, 2021

--

這本書的作者是健保局的第三任總經理張鴻仁寫的,內容囊括了全民健保的發展歷程、問題與挑戰,以及與其他國家的比較,還有最重要的,也就是台灣全民健保該何去何從,現在的收費與體制是無法繼續維持的,而走向是大家應該做出的抉擇。本書流暢易讀,但結構與重點分散不清,我試著做出概略地整理。

現代醫療是一整個體系,從一線的醫事人員,到提供藥品醫材的供應商,一環接著一環,而牽起整個體系的金錢,在台灣也就是全民健保,作為最大的醫療採購者,對於前線的醫療給付,以及後勤的供應,都是決定性的角色,台灣人民的健康也都維繫於健保,醫療人員總喜歡說,健保給醫療的給付那麼廉價,乾脆倒一倒算了,但若是健保真的破產,帶來醫療體系的混亂與重整,可能會是一場災難,所以我們應該開始思索並且做出抉擇,看看要怎麼拯救台灣人民的健康。

現況

台灣的健保是奇蹟,花費少、品質高、速度快、能自由選擇就醫院所,不爽還可以去看其他醫生,所以健保的滿意度超高,也變成一個絕對不能倒的機關。

全民健保採取總額制度,也就是每年的健保支出其實是確定的,無論醫療體系做了多少醫療業務,全部人加起來都拿到一定的錢,多做會多拿到健保點數,但平均下來每一點健保點數值得新台幣會變少,這是一個很聰明做法,醫療費用不會無限膨脹,而且在個別醫療院所的競爭之下,民眾不需要等待太久,總會有人急著提供病人服務。

但在亮麗成績的背後,我們也漸漸發現奇蹟不會永遠存在,健保的奇蹟是建立在低廉的給付上,無論是診察費、住院費、藥價等等都與國際水準相差甚遠,醫療人員過勞的情況比比皆是,藥材退出台灣市場的新聞也時有所聞,在武漢肺炎的疫情之下,看似輝煌的台灣醫療體系,若沒有好好面對問題去改革,總有一天會轟然倒塌。

與外國做比較

台灣的醫療支出佔整體GDP的比例在世界上而言並不高,2018年整體醫療費用佔GDP的6.1%,在短期內的確讓民眾能享受更平價的醫療,然而長期投資不足只會讓我們的醫療無法與時俱進,不僅不能往更先進的醫療邁進,甚至落後的設備、藥品以及系統會造成更低落的成效。

目前國際上主流的醫療體系分成三種,一是自由市場,健康保險由商業保險提供;二是公醫制度,醫療全部由政府提供;三是社會保險,強制全民納保,而保險的經營則不一定是公營或是民營。

美國是自由市場的代表,然而支出的錢卻與醫療品質不能成正比,醫療支出佔了GDP的16.9%,保險制度太複雜,醫療院所需要很多成本處理行政,開業醫師平均每年要花8萬美元的支出跟保險公司打交道,私人商業保險的行政費用佔了總體的13%,也就是說病人花了很多錢,但其實不是用在醫療之上。中產階級會有健康保險,而窮人有低收入保險,然而低薪勞工可能是沒有健保的,生病之後把錢花光到破產才能進入窮人的低收入保險,但這些人的人生就這樣被病魔摧毀了。

英國的公醫制度也是世界有名的,過去擁有輝煌歷史,大幅的提升了國民的健康,為了杜絕浪費,要看專科醫師之前必須強制經由家庭醫師的轉診,但是在財務吃緊的情況下,也不若過去輝煌,轉診等待的時間是我們無法想像的,2018年僅有44%的醫療機構在18週內完成非緊急轉診,而有78%的疑似癌症病患甚至等了62天才成功轉診,醫療人員上街遊行抗議的新聞也時有所聞。

而同是全民健保的德國,採取了藥品的參考價格制,擁有全國統一的藥價,所以並沒有像是台灣媒體所說的藥價差、藥價黑洞的情形,但是統一的價格其實並沒有比較便宜,因為缺乏競爭與效率。台灣由醫院與藥商自相殘殺,也許醫院能藉由採購藥品獲利,但反而整體藥價還是相對便宜。

迷思

浪費可能是大家對全民健保的印象,感覺有很多人都在逛醫院浪費健保,沒什麼病也要看醫生,但仔細分析下來,醫院的生存是靠著輕症賺錢,而急重症都是虧錢的,也就是說,沒有這些浪費,醫院真的會倒,就算減少了民眾浪費,省下來的錢也是要投入急重症的醫療,才能維持醫院的收支平衡,而去杜絕浪費並非根治健保財務問題的方法。

而且就我在疫情時間的觀察,讓我萌生出一個想法,是不是這樣的浪費保持了我們的醫療系統一定的餘裕,畢竟如果病人輕症都不來醫院,醫院與政府一定會想要省錢所以減少人力,請人然後沒事做在這個效率至上的社會是絕對無法生存的,然而當疫情或災難發生時,這樣將不會有足夠的醫療能量來處理危機,但藉由日常的浪費,台灣的醫院其實在必要的時候將輕症轉出,可以立即獲得一定的容量。

醫療專業的價值也是嚴重被低估,在醫學中心看一次門診的診察費才260點,醫生拿到的金額更少,讓醫生必須開藥、做檢查或是增加看診量來增加收入,但這樣醫生真的有辦法好好看病嗎?而且隨著醫學的進步,其實醫生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病歷文件也是越來越多,但是醫生的收入這二十幾年來其實並沒有增加,然而東西卻越來越貴了。而其他的醫療從業人員也是遭遇相同的困境。增加對人的專業的支出,而不要讓醫事人員必須找其他方法去維持生計。

健保對於大家來說好像就只是一個花錢的東西,但健保提供了上萬人工作機會,維護了全台灣民眾的健康,有健康的身體才能追求更好的生活,如果讓健保倒了,讓醫療體系崩壞了,損失才是無法計量的。

價值觀的選擇

究竟在我們的心中,健康是每個人的責任,還是身而為人的基本權利呢?

如果是個人的責任,那就應該使用者付費,每個人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不然搞壞了就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但是除了一些生活習慣造成的疾病之外,其他像是遺傳的疾病、癌症或傳染病之類的呢?有時候生病真的只是運氣不好而已。如果我們選擇了健康是個人的責任,那麼大家就是使用者付費,然後取消全民健保,醫療費用全面上升,浪費會杜絕,但醫療人員的收入倒也不一定會增加,畢竟那麼貴,能不看病就不要去看。

如果認為健康是基本人權,那我們就必須接受全民健保,並且全力維護健保與醫療體系的健全,讓全民都能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不必為了生病傾家蕩產,落入貧病交迫的惡性循環,但是就要強制被收健保費,而且漲價在所難免,隨著高齡化、戰後嬰兒潮的退休,以及亟需改善的勞動條件。

何去何從

如果是我,整個看下來,其實我是想要維持現在的方式,強制轉診與減少浪費並非解方,整體看下來,就算能杜絕浪費,還是要把省下來的錢重新分配給過去虧錢但必要的醫療行為,才能維持醫療體系的生存,不過我們還是將浪費的部分慢慢挑整至需要的地方,這樣我們才能更精確的掌握醫療資源的分配,而不是像現在挖東牆補西牆,然後拿著浪費的地方說,有那麼多浪費,怎麼可以漲健保費,然而大部分醫院的醫務所得也只是打平支出而已。

開源才是健保是否能永續的關鍵,調漲費率是必需,提升部分負擔也可以增加收入,藉由家戶所得制來收費也是一個方法,另外我認為健保收費建立在收入上沒有太大的問題,收入越高的人健康也越有價值,故為了健康繳更多錢很合理,在這個前提下,健保也像是健康稅了,但如何讓真正高收入的人繳合理的保費,而不是只對高薪資課以高健保費,對於擁有租金收入、股息收入、高獎金與業務所得的人,是否也能收到錢,增加健保的收入,增加收入並且保障公平性,才能維持整個體系的健康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