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 大阪.ガスビル食堂的晚餐,兼談大阪老房子的故事

世界的私語
世界的私語
Published in
Jun 14, 2024

「ガスビル食堂」,顧名思義,是位在大阪瓦斯大樓( 大阪瓦斯ビルヂング )頂樓的餐廳。

樓高八層的大阪瓦斯大樓,竣工於1933年,是戰前御堂筋少數的現代大樓之一,頂樓附設的餐廳,開業至今也已逾九十年。

據說當初設立餐廳的目的,是為了向大眾展示瓦斯煮食的便利,如今氣氛有點類似高級會所,大概仍是附近辦公區商務聚餐的好地點。

ガスビル食堂窗外的御堂筋夜景
「ガスビル食堂」晚市的Fine Dining

「ガスビル食堂」的午市比較親民,有招牌的咖哩飯等和式洋食,晚上則是頗為正式、帶點老派的Fine dining,價格也較貴,不過在這日圓狂貶的當下,相形仍是划算。

點了推薦的紅酒煨牛舌,相當好吃,其他如和牛Steak、炸大蝦等也都真材實料。

圓弧形的大玻璃窗,是戰前摩登時代的遺風,窗外正是寬闊的御堂筋。聖誕節前夕的大街上,沿街金黃色的銀杏樹加裝了燈飾,一片火樹銀花。

微雨中的御堂筋,有著難得的浪漫

歐陽菲菲「雨中徘徊」的原曲,就是「雨の御堂筋」。這麼湊巧,今晚的御堂筋也飄起毛毛細雨,大阪在夜雨中,有著難得的浪漫。

我覺得從某些角度來看,大阪的格局和台北很像,例如市中心人口都在二、三百萬左右,城區不至大到吞噬人,也不會小得無聊。

大阪南邊的難波像台北車站,北邊的梅田像市府轉運站,連接南北的御堂筋是忠孝東路,中間的心齋橋當然就是忠孝復興了。

大阪的懷舊建築,質量都非一般都市可比

離難波不遠的天王寺,大概等於萬華。萬華有龍山寺,這裡也有四天王寺。

但台北戰前只是小城,大阪卻已是亞洲有數的大都會,從關東大地震到二次大戰前,大阪甚至一度凌駕東京,成為日本第一大城,號稱「大大阪」,當時人口超過350萬,比現在的人口還多,產業發達、文化薈萃,名副其實是日本經濟的火車頭,引領所謂「阪神間摩登」。

中之島、北浜、船場一帶的懷舊建築,就是那個輝煌時代的見證,不論數量與質量,都非台北可比,又不像東京那樣徹底大拆建。花一點時間在大阪市區漫步,常有驚鴻一瞥,瞥見大阪被低估的過去,或者還有同樣被低估的當下。

大阪的核心 — 中之島,右方是華麗的大阪公會堂
建於1925年的大阪郵船大樓,也曾是中之島的地標之一

ダイビル「大大樓」

中之島是大阪的核心辦公區,除了有日本銀行大阪分行、大阪公會堂等堂皇建築,建於1925年的ダイビル(Dai Building,大阪郵船大樓,簡稱「大大樓」),也是島上的老牌商廈。

「大大樓」落成當時,號稱西日本最大的辦公大樓,大有與東京丸之內「丸大樓」抗衡之勢。玄關上的「騎鷲女神」壁飾,堪稱大阪建築瑰寶,象徵大阪作為日本商都的顯赫地位。

但即便在日本,歷史價值仍然不敵開發利益,幾年前「大大樓」也被拆除改建為高層商廈,但採取日本都更常見的「包皮」方式,把舊樓的外皮保留下來,做成標本聊表敬意。

裝飾藝術的玄關與大堂,充滿華麗感
「大大樓」內,據說是奈良名店的ドノステッヤ餐廳

不過日本人作工細,除表皮外,大廳華麗的廊道,也看不出到底是原貌或複製。

「大大樓」今天除了辦公室外,底層也有一些餐廳。選了一家叫ドノスティア(Donostia)的西班牙小館,看介紹是奈良起家的雜誌名店,酷酷的店主很熱情。

至於食物,只能說日本沒有三兩三哪敢出山,果然地雷極少。

大隱於市井的大江ビル

大江ビル

與變成假古董華麗回歸的「大大樓」比起來,位在中之島對岸西天滿的「大江大樓」( 大江ビルヂング ) ,就是貨真價實的「老東西」,轉角山牆的造型,讓人想到日本傳統的天守閣。

大江大樓所在的西天滿有點雜亂,當初應該只是較二線的商廈,不如「大大樓」這樣「名牌」。

但歷經歲月洗禮、仍然健在的大江大樓,在狹窄、電線滿天飛的巷子裡,仍然顯得卓爾不群。

西天滿一帶,也可找到許多老房的身影

洋溢歐陸懷舊風情的門廳,密密麻麻掛滿公司牌號,這裡的租客應該很少是大手企業,可見大阪果然是日本中小企業的「民都」。衝著這一點,已經要對大阪肅然起敬。

大樓對面的「まめの木」(Mamenoki)洋果子店同樣不起眼,但「兼賣」的咖啡蛋糕真是出乎意料的好吃,絕對稱得上隱世名店!

藏在御堂筋後巷的芝川ビル

芝川ビル

中之島往南,就是大名鼎鼎的御堂筋,至今仍是大阪最核心的中央商業區。

雖然戰後東京一極集中,大阪相形勢弱,但御堂筋的市面,仍然「爛船還有三分釘」,大概等同東京的銀座。由於兩側建築限高50公尺,加上路幅寬闊,看起來比銀座更整齊、大器。

(但目前這「限高令」,已被新近落成的外資系St. Regis Hotel 打破了)

御堂筋附近的小街,常可發現舊日摩登身影

相較東京,大阪中心區卻留有不少戰前舊樓,除了大阪棉業會館、三井住友ビル、大阪瓦斯大樓等知名商社建築之外,也有很多規模較小的Hidden Gems,散落在棋盤式的街巷中。

例如淀屋橋附近的芝川ビル,由貿易商芝川家族興建於1927年。雖然體量不大,但南美印加風格的外觀,今日看來仍獨樹一格,有不少型格商店、餐廳進駐,是金融區中一個時髦的據點。

「小川香料」的建築風格,與不少台灣老建築神似

離芝川ビル不遠,還有「小川香料」的舊樓,是大阪老牌香料商的總部。

水平與弧形相交的ART DECO造型,加上黃褐色的「國防磚」,似乎是當時大阪建築流行的元素,也和不少日本時代的台灣建築類似,讓我想到新竹公賣局,乃至最近剛復舊完成的新州屋百貨。

小川香料本身也與台灣頗有淵源,太平洋戰爭期間,由於國際對日禁運,小川香料無法取得國外原料,改在台灣的南投、員林等地設立工廠,直到1945年毀於戰火。

大阪農林會館內,充滿一間間型格商店

大阪農林會館

大阪俗稱的「船場」,是指大阪城以西,過去四面被水道所包圍,如同島嶼般的區域。

「船場」顧名思義,是船隻停泊卸貨之地,也就是大阪的商人之町。

江戶時期船場商家的舊邸 — 旧小西家住宅
「船場」今天早已不見船河,只有車流川流不息

大阪歷來為商都,商人實力本就雄厚。明治維新之後,新政府官員五代友厚(即NHK 「阿淺來了」劇中,由藤岡錠飾演的「五代大人」),率先主導「株式會社化」,引進公司制,讓船場舊商家成功轉型現代企業,催生日後丸紅、伊藤忠等著名財閥。

世異時移,昔日圍繞船場的水道,戰後不是被填平,就是蓋起高架道路,「船場」今天早已不見船河,變成車流川流不息了,只留下如心齋橋、高麗橋、長堀橋等名實不符的地名。

大阪棉業會館,是昔日船場資本家的俱樂部

船場以本町通為界,又可分為北船場、南船場。位於南船場的「大阪農林會館」,是1930年代遺留的舊大樓,門廳充滿懷舊氣氛,但樓上卻是一間間有型的時裝店、選貨店、髮廊和工作室,可說是規模更大的芝川ビル。

我覺得大阪這些老樓的可貴之處,是仍然「真正」被繼續使用,既不是泡在福馬林中的博物館,也不是只給觀光客買伴手禮、喝咖啡的「文創園區」,而是活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

而且從南船場到對面美國村一帶,路上型人也實在太多。

高麗橋的金融街,右方是三井銀行,左邊則是野村大樓
北浜大阪證券交易所的老照片

高麗橋

北浜、高麗橋一帶,傳統上是大阪的金融區,至今仍有許多戰前的西洋建築,有古典樣式的三井銀行,也有摩登風格的野村證券大樓( 野村ビルディング ),像規模略小一點的東京日本橋。

同樣由「五代大人」創立的大阪證券交易所,也座落在北浜橋頭,但已被併入東京交易所,只餘下部分期貨交易。曾經的堺筋金融街,今天看起來略顯沈寂。

堺筋上的新井ビル,是1922年興建的英式古典建築,戰前是新井證券的辦公樓。

堺筋上的新井大樓(左) 與 高麗橋通的Gokan巧克力店(右)
高麗橋通上「五感」旁的的舊洋樓

和大阪許多舊房子一樣,新井ビル也仍然「活著」,繼續作為出租辦公室使用,租客有建築師、法務等事務所,也有理髮店。

一樓店面的Gokan「五感」,則是大阪在地很受歡迎的甜點店。除了新井ビル的分店外,在不遠處的高麗橋通,也有充滿歐陸高級感的專賣店。

大阪這些舊大樓,不知是否政府輔導補助,都有內容豐富的專屬網站,除了提供招租情報,也詳細介紹大樓沿革與街區歷史,是最生動的城市史教材。

與台南林百貨風格相近的生駒大樓

生駒ビル

從北浜沿著堺筋往下走,在轉角遇見台南林百貨的姐妹,高齡九十歲的生駒ビル。

說是姐妹,查看資料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建築師更不是同一人。不過兩棟大樓在同時代出生,水平線條、圓型窗戶,都是當時日本風的裝飾藝術,看著就有那麼點神似。

生駒ビル門窗上的老鷹裝飾

生駒ビル門窗上的老鷹裝飾,其實更像台北城中區的老合作金庫,簡直一模一樣。

那個時代時間似乎還不急著趕人,還有閑暇追求裝飾的趣味,對比一旁「現代」的晚輩,就是多了一點個性。

戰前繁華的堺筋,左方大樓是三越百貨,右方則為野村大樓

生駒ビル所在的堺筋,戰前是大阪船場最繁榮的「Main Street」,堪比東京銀座。銀座最顯赫的地標,當推1932年竣工的和光大樓,前身是專營高級鐘錶的「服部時計店」。

無獨有偶,生駒ビル的業主,竟也是大阪著名的「生駒時計店」,大樓完工於1930年,還比東京和光早了二年。

和光屋頂的古典鐘樓,落成後一直是銀座的象徵,生駒ビル屋頂也有一座鐘樓,卻採用ART DECO風格,當時的大阪,比東京走得更前衛。

落入尋常家的莫大小會館

莫大小会館

大阪市府很用心,在各地鐵站出入口,張貼了一系列介紹各站附近歷史建築的海報。隨意瞄幾眼,不用作功課就有現成的景點可去,例如離阿波座駅不遠,就有英國風格的川口聖公會。

「川口」顧名思義,是淀川的河口,歷史上曾經是外國人居留地,今天卻變成倉庫、加油站、快速道路交錯的沈悶地帶,與台北淡水河岸異曲同工。

川口聖公會的紅磚老樓,為這裡帶來一絲英倫風味。對面一排默默無名的新藝術老房子,舊名「川口アパート」,竟然有柏林、布達佩斯的歐陸情調,讓人驚艷。

川口聖公會對面的歐陸風老樓
曾是產業聯合會館的莫大小会館
內部樓梯讓人想起台灣一些老公家機構

從阿波座過河,是大阪的核心中之島,但與華麗的中段相比,西端則顯得平淡無奇。在島北岸的福島區,卻發現了「莫大小会館」,最初似乎是針織品工業的聯合會館,呼應大阪作為產業都市的歷史。

今天大阪製造業沒落,莫大小会館也變成一般商辦大樓,有整骨院、藥局,也有小畫廊,好在仍被使用中,也更貼近日常生活一點。雖然頂樓因加建而略破壞了比例,古典立面在周圍的現代街道中,仍有如落入凡塵的貴族。

日本碩果僅存的戰前公寓 — Toyokuni House

トヨクニ・ハウス ( Toyokuni House)

都島區離都心梅田不遠,但已進入尋常住宅區,沒什麼吸引觀光客的名所,商店街也充滿市井風情。

在這麼一個平凡的街區中,竟然藏著一處特別的老房子,還有個洋派的名稱:トヨクニ・ハウス( Toyokuni House)。

トヨクニ・ハウス 由四棟並排的二層樓房組成(最早據說有六棟),樸實的外觀有點像台灣眷村,但每棟門廳入口處,卻是直通二樓的階梯,左右上下各有兩戶住家,原來這裡竟是日本僅存的戰前アパート(Apartment)社區!

雖然只有兩層樓,卻是少見的戰前公寓

公寓作為西方傳入的「舶來品」,在戰前日本並不算盛行,主要客層為當時剛興起的單身上班族或小家庭,除了私人興建之外,也有帶公益色彩的「同潤会アパート」。

除了著名的東京「青山同潤會公寓」(現已被改建為表参道Hills ),在三ノ輪、代官山、江戶川等區,也曾有同潤會的大型公寓社區,但都已被拆除殆盡。

大阪的トヨクニ・ハウス,建築風格類似同潤會,也都是頗具規模的戰前公寓,相較之下卻少見介紹。

落成之初,Toyokuni House代表一種新生活型態
今日除了一家咖啡店,大抵仍為住宅使用

據網路上為數不多的資料,トヨクニ・ハウス 建於1932年,今天看起來雖不顯眼,完工時卻堪稱最新式的高級住宅。據說當時普通公務員月薪不過55日元,這裡的租金卻超過一百日元,一般人大概難以負擔。

戰前的アパート(Apartment),是摩登新時代的象徵,一個世紀過去,トヨクニ・ハウス早已佈滿歲月的風霜,但屹立在四週新房子之間,仍不失優雅閒適。只是不知道這份時光之美,在開發利益之前還能持續多久?

近年流行投資日本房產,但一般大樓產品早被炒高炒爛了吧。如果想買一間這樣的戰前公寓,不知道要多少錢?

相關文章

--

--

世界的私語
世界的私語

我很喜歡一句話,世界不是The World,而是不同的Worlds。 旅行,是從自己的世界,走到不同的世界。 那裡有別人的日常,卻是我的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