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 東京.來段「銀ぶら」散步

世界的私語
世界的私語
Published in
Aug 25, 2020

戰前日本曾經流行過「銀ぶら」(Gin-Bura)一詞,據說是指「到銀座逛街」。

1929年出版的「日本地理大系」東京專刊中,特別介紹當時的「銀ぶら」現象,說這詞最早是指銀座的遊民,後來卻逐漸演變成到銀座「漫遊」逛街。「『銀ぶら』的目的就是來銀座閒逛,不管是看看櫥窗、還是流連咖啡店。事實上,銀座就是現在東京最棒的『漫步道』。」

戰前銀座四丁目交叉口

十九世紀巴黎進行城市改造,出現林蔭大道與拱廊街,也帶來前所未有的「逛街」體驗,催生了本雅明筆下的「漫遊者」(Flâneur),不為什麼目的,純粹把街道當成目的地來閒逛,享受城市的新感官刺激。

「銀ぶら」大概是歐美「漫遊者」的首批亞洲同儕,把過去街頭遊民無所事事的游蕩,變成有錢有閒人士優雅的逛街。

對剛走出江戶時代的日本來說,銀座是唯一能提供巴黎新城市氛圍的場所,「人行道、路樹、瓦斯燈,最早的近代街道就從銀座開始。」

逛街,就非得到要銀座不可,「銀ぶら」可說開啟了東京咖啡店、百貨公司與夜生活的城市生活新模式。

「日本地理大系」刊載的戰前銀座夜街

某程度上,在街道進行著老一輩人無法理解、「無所事事」的行為,「銀ぶら」可能也帶著叛逆的味道吧。

戰爭期間,「銀ぶら」在軍國主義的管制下,逐漸消聲匿跡。但1964年東京奧運前夕,銀座又率先作出了叛逆的舉動,街頭突然出現大批招搖過市的「御幸族」(みゆき族),他們是「銀ぶら」的進階版。

這些年輕人煞有其事、模仿美國常春藤(Ivy) 風格的裝扮,高調在街頭「無所事事」逛街的行為,讓當時的日本社會為之側目,許多父母憂心忡忡,甚至引來警方大規模取締。

1960年代銀座街頭的「御幸族」。來源: 網路圖片

時代走得比個人更快,「御幸族」的父母,很可能就是三十年前的「銀ぶら」,面對眼前的新時代,卻已經讓他們手足無措。或許,這就是銀座當時真正的魅力所在 — 引領時代之先。

不管「銀ぶら」或「御幸族」,都是標新立異的年輕文化,但銀座高高在上的菁英氣質,讓「到銀座逛街」,始終無法等閒視之。「太陽」月刊前總編輯嵐山光三郎就回憶,小時候跟家人去逛銀座是件大事,「都要穿上最好的衣服去逛」。對戰後的年輕人來說,未免太喘不過氣了。

銀座高貴的象徵 — 和光鐘樓
但往日的菁英神祕感,已隨時代淡出

東京的潮流文化中心,開始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腳步,漸次移轉到更叛逆的(六、七十年代)新宿、或更無拘無束的(八、九十年代)原宿與渋谷,乃至郊外的吉祥寺、下北澤。

逛街,已不一定非要到銀座不可,而銀座,似乎也離叛逆越來越遠。

千禧之後,連往日名流文士匯集的菁英神祕感,也隨著時代淡出。連鎖大眾品牌商店,開始現身向來貴氣的銀座街頭,在許多人眼中,銀座已從唯一都心變成首都圈東部、乃至千葉縣民的消費中心了。

銀座,始終是大人的世界

然而今天走在銀座,和東京其它商區相較,仍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新宿、渋谷、池袋等地當前雖然繁華,到底是從郊區小站暴發起來的,街區格局沒有銀座大器,人潮一多就感到窒息。

銀座則猶有戰前歐陸風範,寬廣的人行道、密度剛好的商店,還有招牌的垂柳,風情萬種,風花雪月,又經歷風霜,有獨特的風韻。

百年前「銀ぶら」讓人著迷的街道魅力,今日仍然不減風采,無論時代如何變異,銀座仍然堪稱東京「最高」的漫步道。

銀座奥野ビル

銀座(包括鄰近的京橋)、丸之內、日本橋一帶,相對都是充滿歷史感的街區,殘遺的戰前建築比其他區域更多。

但丸之內、日本橋的老建築,多是古典森嚴的銀行、大手企業,而在銀座,卻是媒體(交詢社)、廣告公司(電通),都是當時最新潮的產業。更別提戰前日本少見的摩登公寓 — 奥野ビル( 舊稱銀座アパート),舊時住客既有流行歌手、畫廊主人,也有前衛的舞台設計師,今天就算低調藏在暗巷,也掩不住時代洗煉出來的光采。

地處銀座核心的泰明小學校

連這裡的公立學校,泰明小學,都顯得不可一世。幾年前還曾經鬧出找Armani 設計制服的新聞,因為索價高達台幣數萬元,而喧騰一時。

(不過就我親戚的實際經驗,日本社會似乎對小學生的書包、學用品等相對講究,一般都會挑選較貴、但可經年使用的產品。)

現在提到銀座,就想到老舖。銀座的老舖就算不如京都源遠流長,也絕非浪得虛名。遠的不說,這些老店沒有三兩三,如何撐過八十年代的高地價,和隨之而來的泡沫破滅?

在ヴェスト(WEST)附庸銀座的風雅

去了松浦彌太郎寫過的 ヴェスト(WEST)咖啡店,就在舊電通本社對面,松浦回憶小時候,在銀座上班的父親,常帶他來吃三明治,據說是銀座最佳。

沒點三明治,只試了法式千層酥,絕對不欺場,也不倚老賣老,真的相當好吃。

ライオン(Lion)Cafe

銀座的ライオン(Lion)Cafe,是創立近八十年的老店,雖然開在精華地段,賣的卻是炸雞牛排薯條的庶民風洋食。

儘管是和洋參雜的「半唐番」,八十年前絕對走在時代尖端,開在當時的銀座,也絕非面向大眾。店內華麗的馬賽克貼畫,根本是歐陸大咖啡館的派頭,亞洲要找這樣有歷史感的咖啡店,似乎也只有東京才有。京都的スマート(SMART)珈琲,雖然也是老店,但相較之下,仍是小巫見大巫。

戰後日本接收西洋口味,越來越出神入化,法式、義式乃至各式甜點,做得比歐美原產地還正宗。ライオン(Lion)的「洋食」,於是退居到庶民口味,但是從座無虛席的盛況來看,仍是人氣名店。

位於大丸B1的「西洋銀座」專櫃

說到東京伴手禮,除了眾所皆知的東京バナナ之外,Brutus雜誌曾推薦了「西洋銀座」的マカロン(Macaron)。

在動輒百年歷史的銀座老舖中,「西洋銀座」可能不算老店,卻曾是銀座代表性的奢華飯店,雖然已在2013年五月黯然結業,但它馳名的甜點店,卻以獨立店型式留存下來,在東京駅八重洲口的大丸百貨B1食品街,佔了一個小小的櫃台,如果不是刻意尋找,過路客大概很容易錯過吧。

招牌的「銀座マカロン」(Ginza Macaron),外觀乍看低調,但融合萊姆酒與葡萄乾的內餡,入口優雅雋永,果然是銀座「大人」的味道。

銀座立食酒吧( 非文中的小店 )

立食酒吧在東京已經紅了幾年,某個細雨微寒的初秋晚上,偶然在銀座邊沿的黯淡小街上,發現一家小小的立食酒吧,賣日本產的清酒、燒酌、也有西式的紅白酒,小到轉身都難的店內人氣很旺,在雨夜中特別溫暖。

店主看來像上班族轉業(日文所謂「脫サラ」),喜歡聽Phil Collins的老歌。雖然開在高高在上的銀座,但顧客看起來都是附近街坊,氣氛隨意,喝得也超開心。

藏在銀座巷內的「鳥ぎん銀座本店」

日文「穴場」似乎是不為人知的意思,但每次看到這兩個漢字,總讓我聯想到羊腸小道。藏在小道中的美食,也算是不為人知吧。

在走去ヴェスト(WEST)咖啡店的路上,經過小巷裡的「鳥ぎん銀座本店」,不到中午已經很多人在排隊。我沒聽過這家店,但開在暗巷,又是本店,感覺應該不會是地雷。

一個人吃飯的好處就是,無論怎麼大排長龍的店,都很容易有座位。

「鳥ぎん銀座本店」的「自製定食」

招牌的燒鳥果然好吃,另外點了蝦仁釜飯,也是簡單的味道,沒讓人失望。這樣胡亂瞎點的「自製定食」,吃得滿足,價錢也划算!

晚上回到銀座,記得有樂町駅無印良品旗艦店旁的高架橋下,有條氣氛很讚的食街「丸三橫丁」,曾在那裡吃過一家不錯的燒鳥居酒屋。這次故地重遊,高架橋下正在施工,「丸三橫丁」似乎消失了,甬道中只剩下一家「福てい」咖喱還在勉力維持。

已消失的丸三橫丁,記憶中的燒鳥店

「福てい」標榜是昭和三十年創立的老店,小小的店家坐滿客人,清一色都是男人,看來都是附近的上班族或打工仔。點了漢堡排咖哩,另加兩隻炸蝦,盛惠850日圓!雖然貌不驚人,味道卻相當紮實,在這大拆建中,不知道還能存活多久。

店裡牆上也貼了一些名人落款,其中之一竟然是「加山雄三」!此人是六十年代版的木村拓哉,與當時紅極一時的寶田明,曾一起到香港和女星尤敏合演電影「香港.東京.夏威夷」。

現在的日本人聽過寶田明、加山雄三嗎?也或者就如這一息殘存的丸三橫丁,很快就要被時代吞噬得無影無蹤。

有樂町的東京交通會館
地下室的美食街

離有樂町駅前不遠,「東京交通會館」的地下室,也有一個不大為遊客知道的美食街。

「東京交通會館」是六十年代的大樓,地下室商場黯淡敞舊,客人稀落,不過裡面「麺屋虎杖」的「咖哩擔擔麵」卻讓人驚艷,與一般吃到的口味不大一樣,更「歐夏雷」一點。

「麺屋虎杖」招牌的咖哩擔擔麵

「麺屋虎杖」據說與著名的「築地虎杖」系出同門,有樂町與築地相距不算遠,不過後者有名的是海鮮丼,不知道和咖哩擔擔麵有何淵源。

令和初始再到有樂町,不只高架橋下的丸三橫丁,連無印良品旗艦店都結業了,也算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吧。

相關文章

--

--

世界的私語
世界的私語

我很喜歡一句話,世界不是The World,而是不同的Worlds。 旅行,是從自己的世界,走到不同的世界。 那裡有別人的日常,卻是我的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