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 | 胡志明市.尋找西貢(下)

世界的私語
世界的私語
Published in
Dec 19, 2019

搖擺六〇

西貢雖然號稱「東方巴黎」,或許更屬於六十年代。

那是REX Hotel屋頂游泳池的搖擺時光,也是Caravelle Hotel酒吧的歡樂歲月,說來諷刺,越戰方興未艾,西貢卻迎來了飛靡靡的Heyday。至今市區中最常見、最典型的建築,不是殖民色彩的法式老宅,反而是充滿六十年代風格的水泥公寓。

西貢的六十年代很Sexy,除了一度因美軍而繁榮的夜生活之外,連大街小巷都感染這種性感︰凹凸有致、細長突起的Rocket building、花枝招展的越南美女(今天仍多),戴墨鏡的越南阿飛(已被掃地出門了嗎)…

六、七十年代繽紛的舊西貢街景
昔日Tax Arcade 商場前的時髦行人
雖然戰火圍城,舊西貢街頭卻充滿生命力

彼時的西貢,是王家衛《阿飛正傳》的世界,很肉感,也很青春。

從史料上來看,過去的南越政權始終不大上軌道,貪污腐敗、政變頻繁。如今雖然統一,《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裡面官員獐頭鼠目、強行索賄的場面,在三十年後的今天,仍沒有完全絕跡。

過海關時,我就親眼看見疑似「暗盤交易」,海關不知何故盤問一名旅客,然後那名徨徨不安的旅客不知塞了什麼東西進護照,再交給官員查看,就放行過關了。

《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重構的舊日西貢風情

越南盾面額龐大到讓人頭昏,吃一頓稍微像樣的餐廳,動輒就要花一百萬!許多商家也會利用這點,佔客人的小便宜。像是搭計程車回飯店,跳表16,000盾,拿20,000盾給司機,對方竟然裝傻不找錢,見我理直氣壯要錢,才悻悻然找還我3,000盾!

今日胡志明市的街頭巷尾,仍充滿亂中有序的活力

然而,只要稍微略過表面的無序,就會發現這個城市其實亂中有序,步步爲營的街頭,其實不乏有老式的人情。建築雖然年久失修,許多人家卻陽台整齊,花木扶疏,充滿小資情趣,看不出是一個全球有數的窮國。

可見儘管經過多年「清洗」,民間仍有自己「過日子」的門道,勉力維持曾經的市面。

今天的胡志明市,既有東南亞的低物價,又比曼谷少了點商業化,堪稱背包客的新天堂。在路上遇到一個六十六歲的日本媽媽,一個人拿本「地球の步方」從北走到南,在峴港還被計程車司機騙光盤纏,也仍然玩興不減,真是心口一個勇字。

湄公河鄉間的西式教堂

湄公河

向飯店雇了一個private guide,開車到湄公河三角洲,一個叫「 丐𦨭」的小鎮遊覽。路很遠、天很熱,年輕的導遊很多話。

「我們以前可不比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差,現在我們雖然是窮國,但我們有笑容。」統一十年後出生的Tuần用英語說。

「越南南北差很多,北方很多人窮得都吃不飽。我們南方受美國影響比較大。」

年輕的導遊說,這個城市始終叫做西貢

「西貢還是叫西貢,胡志明只是官方的名字」

「台灣人想統一嗎?」

丐𦨭」除了水上市場、水果園之外,熱帶鄉野之間,竟然還藏了一座200年歷史的華人大宅門,全木造建築彷彿還保留宋明的古風,這樣的房子即使在中國大陸也不多見,沒想到卻出現在這南國的異鄉。果然禮失而求諸野。

南國鄉野中,竟然藏著一幢典雅的中式大宅

Tuần問我看不看得懂廊柱上的中文對聯,「書不負三代永教後輩惜光陰」,傳統華人卑微殷切的治家格言,即使自己冒險出外闖出新天地,也一樣諄諄教誨子孫,安安分分守禮讀書。

數百年來,華人在越南始終扮演著曖昧的角色,既是外來者,又是社會組成重要的部份。統一前不願意落地生根,統一後又幾乎被連根拔起,只剩下這古宅與漢字,浮貼在異鄉的風土之中。

1960年代堤岸熙來攘往的市容,廣東式招牌隨處可見

堤岸

從湄公河回程到市區時,硬凹Tuần帶我們順便到堤岸「遊車河」,瞥一瞥這座曾經繁華一時的「小香港」。

過去的西貢,其實是由兩個城市組成,東邊的西貢(包括第一、二、三郡)是充滿法國風味的市中心。西邊的堤岸(第五、六郡),則是華僑匯集的「城中之城」。

老遊記《環遊見聞》的作者楊乃藩寫道︰「堤岸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城,西貢呢,也一樣的充滿了濃厚的中國情調。中文到處可見,廣東話一樣通行。」

1960年代的堤岸鳥瞰,右方高樓是已被拆卸的總統酒店

據說全盛時期,西貢市連同南越一帶的華人不下三百萬人。南越淪亡前出訪西貢的老記者楊本禮,回憶說︰「堤岸十分繁榮,一些百貨公司內的貨品和陳設比西門町的大百貨公司還要齊全,裝潢可與香港百貨公司看齊。堤岸的街景也別樹一格。馬路有的非常寬暢,有的很狹小,不論大街小巷,入夜以後熙熙攘攘。」

因為地緣關係,過去西堤的華人,大都來自廣東,號稱是「小香港」。然而除了廣東人外,福建、客家、海南、潮州幫各據山頭。就像《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裡描寫的,許多老僑幾乎在此落地生根,勢力龐大到壓根不像生活在異鄉。

今日的堤岸街道

這裡曾有華人自辦的學校、醫院、慈善團體,甚至也有為數眾多的中文報紙。直到1970年代,西貢堤岸都是港台歌手登台表演的重要市場,記者楊本禮記述:「駐唱的歌星,百分之八十是來自台灣。」

Tuần帶著我們從喧囂的大街轉進小巷,氣氛陡然沉靜下來,夕陽下的老式鐵拉門,讓人想起香港澳門的老街。

堤岸天后廟的冉冉香火

從民宅間赫然出現「穗城會館」的匾額,穿過廊巷就是堤岸香火鼎盛的天后廟。從建築佈局、縈繞的塔香、屋簷上的交趾陶裝飾完全是嶺南式,簡直是香港文武廟的再版。

天后廟內有歷代修繕的紀錄,都採用中國本土朝代紀年,最近一次重修在1970年,「民國五十九年」,可見當時西堤華人奉台灣為正統的心態 — 南越共和國本來也是冷戰時期中華民國的盟邦。

樂助香油的名單,清一色都是華人

從密密麻麻的商家捐獻名單來看,天后廟重修落成時想必冠蓋雲集。其時穗城會館的正主席,是「合生銅鐵行」的黎珠,副主席則是「榮生隆膠廠」的李國榮,洋洋灑灑的董事群包括各企業店東,「唐山燒臘家」、「華南書局」、「羅玉記傢私行」、「漢華餅家」、「永安和大藥房」、「廣新鞋廠」…,字裡行間仍可感受當日物阜民豐的盛況。

當日想必也不能預料,風光重修五年之後,西貢「解放」,大批華人離開故里,「投奔怒海」,成為飄零無依的難民,經海路逃往香港或鄰近國家。許多人本來在西貢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孑然一身到了香港或其他異地,生命彷彿被洗成了空白帶,一切從頭開始。

天后廟最近一次重修是「民國五十九年」

小時候看過一齣港劇「今生無悔」,黎明飾演的浪子,就愛上了來自難民營的越南少女展翹(邵美琪),雖然是肥皂劇的格局,卻也反映社會實況。

自由行接機的葉姐是潮州老僑,笑笑說「有錢有辦法的都走了。」沒有說出口的,是今天胡志明市華人勢力的式微。曾經繁華一時的堤岸,如今看起來,只是胡志明市其中一個不起眼的老社區。

「剩下我們沒錢的,走不了。」我記得葉姐自嘲地說了這句話,語氣中隱藏著說不出的酸楚與落寞。不過她很快又打起精神,「這幾年好多從前出去的人又回來了,回來投資嘛。」

1960年代的堤岸街景

天后廟正廳旁,張貼著樂助香油的名單,在紅紙上用娟秀的繁體字,寫下施主姓名,清一色都是華人。除了本地人,也有許多署名美國、馬來西亞、乃至中國。

幾經離散,這些越華人還是回「家」來了。他們的祖輩從「唐山」來到越南,在西堤建立起繁盛的家園,然後又被迫出逃,輾轉在海外建立新家園,如同浪花浮蕊。對他們來說,到底哪裡是真正的家鄉?

在天后廟裊裊的香火之間,答案似乎也逐漸變得模糊起來。

今天的胡志明市,仍然堪稱美食天堂

西貢的味道

過去的西貢,堪稱是東南亞最國際化的都市之一,法國人、英美人的大企業、華人的小商業、印度人的地產業(過去阮惠大道上的商住樓,大多是老印的資產)…,西貢的繁華可與香港抗衡,市容比新加坡優美,夜生活比曼谷還誘人。

吃的選擇同樣國際化。1973年香港旅遊雜誌《今日世界》如此描述:

「越南的餐廳以善於烹飪著名⋯ ,除了正宗的越南菜外,西貢的法國餐廳與粵菜館也供應各種菜式。像法國人經營的馬賽餐廳,他們所供應的海鮮名菜就相當叫座。例如一種用新鮮大龍蝦與大蟹做成的濃湯,名叫「馬賽海鮮湯」。⋯

1973年香港《今日世界》對西貢美食的報導

至於粵菜館,像「大同」、「八達」等所供應的燒乳豬、茄汁龍蝦片、魚翅、咕嚕肉等,都有相當的水準,不輸港台的廣東餐廳。」

文中的「馬賽餐廳」,應該就是大華酒店(Hotel Majestic)旁的Maxim’s,今日招牌仍在,卻已經變成一家夜總會。堤岸的廣東餐館「大同」、「八達」也已關門大吉。在今天的胡志明市,要嚐到過去西貢的老味道,並不容易。

1970年香港《今日世界》的西貢介紹

不過,當代HCMC仍然好味,光看街邊琳琅滿目的各色小吃,河粉檬粉春捲、燒臘涼糕麵包,就知道這是一個庶民也容易吃得好、吃得巧的地方。

今天的胡志明,仍不失為一個很容易找到地方坐下來吃東西的城市。貪吃的城市,總是可愛的。

--

--

世界的私語
世界的私語

我很喜歡一句話,世界不是The World,而是不同的Worlds。 旅行,是從自己的世界,走到不同的世界。 那裡有別人的日常,卻是我的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