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 | 首爾.重遊之後雜感

世界的私語
世界的私語
Published in
Jun 30, 2021

幾年前天龍國市長曾有一番「香港不好玩」的論調引發爭議,我覺得除了態度譁眾取寵之外,或許也反應台灣某些人的旅遊或價值觀,背後更多是把「旅行」當作論斤秤兩的消費。

我覺得旅行與好不好玩無關,而是如何看世界的方式。看的線索可以有很多面向,但總脫離不了一地的風土歷史。抽離歷史,那每個地方就真的只剩消費而已,而在全球化的世界,消費到哪裡都大同小異。

就像蘇東坡取笑老和尚像坨屎,其實只反應自己的眼界,不過如一坨屎。我相信世界是有趣的,那恐怕也要努力消除眼中的屎,才不會動輒如台北市長說某地「不好玩」。

去了幾次首爾,對這座城市也開始有不同的看法

我第一次到首爾時,也覺得一點都不「好玩」,大概首爾的城市行銷做得太好,包裝過度,如果不是韓劇迷,到了現場反而有點不過爾爾之感。

但反求諸己,我似乎也不該對首爾妄下定論。隔了多年再去首爾,幾次下來雖然談不上喜歡,對這座城市也開始有不同的看法。

首爾歷史紛雜,理應有很多不同面向,可惜與其他亞洲城市(包括台北)一樣,記憶在首爾,並沒有和樂天免稅店一樣被看重。而記憶,也不只是保留幾座宮廟建築而已。

從南山塔俯瞰首爾中區
俯瞰德壽宮及首爾中區天際線

「漢城如沈沒了,剩低首爾」

黃偉文曾填過一首粵語歌叫「漢城沉沒了」,借當時漢城「正名」首爾的新聞事件,寫戀人共同遊歷過的舊地,「名字化掉,來歷擦掉,何曾留下故事」,如同消逝的戀情,「都隨年月,踐踏成歷史」。

改名不會讓城市消失,踐踏歷史的程度比不上鈔票與推土機,這座城市不論叫漢城或首爾,都努力追求光鮮亮麗的當下。雖然韓國其實是文明古國,光是一個河回古村,就足以傲視東亞。

近年首爾的市容,確實越來越光鮮亮麗

我對首爾開始有一些興趣,並不是在去了那座城市之後,而是讀了香港作家蔡瀾的某篇文章,因為裡面記述的,實際上已消逝的首爾。

蔡瀾以懂得「嘆世界」(享受人生)著稱,遊記也多寫吃喝玩樂,甚少著墨當地風土,然而這篇寫韓國的文章卻是特例,追憶他年輕時在韓國的見聞,以及幾段如夢似幻的豔事。大概下筆時動了真感情,特別讓人細味。

1950年代的韓國農村,深林古廟的意境至今仍可見。來源:網路圖片

他寫學生時代從日本小倉(門司港?)渡海到韓國,「從釜山坐火車,一個站停一兩天,一直玩到漢城」,那時當然還沒有KTX 高速列車,搭慢車一站站遊玩,該是多麼愜意的旅行!「從火車廂望出,山上的松樹和古廟,有如中國水墨畫。」此情此景,在半世紀後的韓國偏鄉,也還能領略一二。

1960年代南韓仍是貧窮封閉的北國,「樹木很少,所以政府不許人民用即用即棄的木筷子」(因此直到今天仍習慣用鐵筷?)。政治肅殺,街頭有專抓走私洋菸的「香菸狗」,首爾半夜十二點實施宵禁,憲兵隊隨時槍斃任何仍在外遊蕩的行人(外國旅客除外),十一點過後計程車一車難求,載滿避禍的客人,猶如白色恐怖的戒嚴氛圍。

半島ホテル舊照片,號稱當時首爾唯一的西式大飯店。來源:網路圖片
戰前半島ホテル的摩登歲月。來源: 網路圖片

然而經濟凋敝,人民為求生存,公然販售原始本錢,「明洞區的半島酒店 Bando Hotel 前面,到了晚上,有三百到五百個女人麕集」,指望在宵禁前,覓得恩客留宿。

蔡瀾文中提到的「半島酒店」,並不是香港半島酒店的分號。查了一下網路資料,這家「半島」原名「半島ホテル」(Hanto Hotel),1936年由日本窒素肥料實業家,在朝鮮有龐大投資的野口遵成立,地點就在今天的首爾市廳附近。

韓戰前後的首爾街景,唯一大樓即為半島ホテル。來源: 網路圖片

半島ホテル開幕時,號稱當時京城唯一的西式大飯店,讓老牌的朝鮮飯店(Chosen Hotel),頓時相形失色。

首爾不比上海或西貢,沒什麼今昔對照的繁華舊夢,但這「半島酒店」美式風格的八層建築,豪華不遜於同時代的香港半島,幾張內部裝潢的老照片,設計風格更現代得讓人嚇一跳,沒想到戰前「京城」,竟然也有這摩登時代!這或許也標誌日本當時在朝鮮、滿洲的經營布局與經濟實力。

日本時代遺跡: 舊京城府民館(現為首爾市議會)
日本時代遺跡: 舊東亞日報館(現為一民美術館)
日本時代遺跡: 首爾火車站

戰後韓國獨立,和滿洲、台灣等地的日本企業一樣,半島ホテル也被收歸國有,雖仍維持「半島酒店」舊名,但英文拼音卻改成韓語的 “Bando”,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仍算是漢城代表性的大飯店。

據1970年代初曾入住的日本旅客回憶,飯店房間挑高的天花板與老式吊扇,似乎已顯老態,追不上更新的時代了。蔡瀾文中說飯店最後毀於大火,原址改建為樂天集團旗下的樂天飯店。而艷幟高張的過去,也早被時代沖刷殆盡,首爾不再有宵禁,甚至也不再叫漢城了。

戰後初期的明洞街景,京城郵便局已成廢墟。來源:LIFE

如果我們的文明,只剩下一堵牆

美國「生活雜誌」有一張韓戰間的彩色照片,攝影者大概站在舊「京城三越」前的圓環,朝著明洞方向拍攝,街上行人熙來攘往,乍看如常,然而再仔細一看,紅磚色的京城郵局早已毀於戰火,徒留空架子。

其時的首爾中心區,仍保留日本統治時期的風貌,赤煉(紅磚)造型的郵局,讓人想起台灣的同代建築,然而卻與「半島酒店」一樣,逃不過時代嬗變。

丁子屋百貨老照片。來源:網路圖片
戰前唯一韓國本土的和信百貨,照片攝於韓戰前後。來源: 網路圖片

京城三越、三中井、平田、丁子屋、和信,是日治時期「京城」的五大百貨,除了和信是由韓國企業家朴興植創辦之外,其他清一色都是日資,但只有三越算是日本本土的大財團,其他都是日本移民在當地白手起家的企業。

三中井甚至一度有19家分店,橫跨朝鮮、滿洲國的奉天、哈爾濱等地,反而在日本本土鮮為人知。

戰前的三越百貨店,是唯一本土大財團在朝鮮的分店。現為新世界百貨。來源: 網路圖片

這一系列「海外日資百貨」,還包括台北的菊元、台南的林百貨、高雄的吉井,還有哈爾濱的丸商百貨店、奉天(瀋陽)的七福屋(後來被三中井併購)等。

這些企業是日本零售業開拓國際市場(當然當時都屬日本帝國)的先驅,可惜早生了半世紀,又遭逢戰爭,壯志未酬,消逝在歷史洪流之中。要直到戰後1960年代,才再有日資大丸百貨走出海外,南下香港開設支店。

朝鮮銀行舊廈的優雅身影

今天的首爾街頭,昔日三中井、和信等店都已不存,只留下京城三越仍屹立原址,被改為本土的「新世界百貨」,街對角的郵局早已經改建超高層大樓,古色古香的朝鮮銀行倒還在,與京城三越的舊廈,組成了當代首爾典雅的風景。

新舊並列的首爾市廳廣場

首爾市中區作為日本殖民時代的老城,雖然戰前建築已所剩無幾,我覺得仍然是最富涵養之地。因為有這些老房子,背景的高樓大廈才不至於無根,而有時代對照的美感,可惜也不大被遊人看重。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無論昇華或浮華,都會成為過去」。然而過去的,只要還有人記得,或者就不算是真正消逝。

麻浦後街參差不齊的天際線

麻浦市井

不知道是錯覺,還是首爾真的進步神速,雖然才三兩年光景,但感覺城市景觀確實變得更為精緻。老實說,首爾近年市容是真的比台北「優化」了。

不過有一次下榻在麻浦區的飯店,正門幹道沿途都是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群,但後街坂道的雜亂小巷,卻仍是一大片低矮錯落的小房子,間中還有些老韓屋,大概仍是韓流、三星崛起前的首爾原貌。

烤肉店、蔘雞湯、汗蒸幕林立的首爾市井

有小巷、老屋的地區,好像總是比較多地痞生活實感,巷道間都是烤肉店、蔘雞湯、汗蒸幕,也說不上特別,但我比較喜歡這幅風景。

麻浦區大路與小巷交錯的地形,不大密集的商店,有一點東京六本木或麻布十番的味道。

西村打卡勝地,老韓屋改建的大悟書店

西村吃餃子

西村隔著景福宮與北村相望,都是首爾代表性的老社區。比起北村,我覺得西村一帶的生活感比較重,街道起伏,新舊交錯。蜿蜒的巷弄裡,藏著很多老韓屋,也有不少個性小店,兼具東京谷中的下町風情,和代官山的時尚型格。算是目前首爾我最喜歡的區域之一。

通仁市場內的炒年糕店
西村讓人回味的餃子大餐

西村不是觀光勝地,餐廳每多庶民味,吃起來最紮實。吃了一家「餃子專賣店」,小小的店裡只賣各類餃子,竟然有十幾種之多。最好吃的是一種小肉丸,像一口酥版的獅子頭,又更清爽。

西村路邊的通仁市場,像日本的有蓋商店街,有很多熟食小攤,賣炒年糕、海帶卷、餃子之類的,很多人拿著像自助餐的塑膠盒,一攤攤點東西吃,像吃buffet一樣。

原來是市郊小工業區、倉庫區的聖水洞

聖水洞潮來潮去

位於首爾東區的聖水洞,應該是近年的話題區。

聖水洞原來是市區邊緣的小工業區,隨著製造業沒落,原本的廠房不知從何時開始,陸續吸引一些咖啡店、設計工作室進駐,竟然從此變成人氣潮區,號稱是「首爾的布魯克林」。(但同行朋友說比較像L.A)

另一個原因,似乎因為是韓劇「鬼怪」的拍攝場景之一。某面牆的壁畫前粉絲如織。

聖水洞潮店,真有一點布魯克林或L.A.的味道

我覺得首爾並不是太美麗的城市,在這城市邊緣的市井,照理說應該更沒吸引力。不知道為什麼,聖水洞一帶廢棄的磚房、破落的工業區、蛛網般的電線、橫空劃過的高架橋⋯ ,逛起來卻頗為迷人,潮店進駐之後,真的有一點布魯克林或L.A.的味道。

這一區常見六、七十年代風格,紅磚色的廠房,夾在灰白色的現代建築間,有一種老派的暖意。據說是聖水洞「開荒牛」的Cafe Onion,就開在這樣一棟廢棄的紅磚廠房中。

Cafe Onion 半廢墟的粗曠風格
卻散發時尚氛圍
聖水洞的紅磚老樓頗有味道

雖然說這種販賣風格的店家,咖啡實在普通得很,但這裡半廢墟的粗曠風格,卻比預期中還要迷人,絕對是近期首爾的must see。

大林倉庫是另一個聖水洞有趣的空間,概念和華山很像,都是舊倉庫重生,包裝成藝文商業空間,其實也就是咖啡館、設計商店之類的。

潮店與雜貨店並立的地方,代表處在一種蛻變過程。新與舊互相刺激,產生有機作用,因此激發更多可能。這個階段最引人入勝,等到進一步商業化與觀光化,大概就已是強弩之末。

仍保留韓屋市井的益善洞

益善洞鑽小巷

聖水洞之外,益善洞應該是這幾年另一處熱點,這個被周邊高樓包圍的傳統韓屋村,竟然逃過拆建命運,吸引咖啡店、餐廳、風格小店進駐,與煙霧瀰漫的傳統商店並立。錯綜的巷道曲徑通幽,逛起來蠻有趣。

雖然說是傳統韓屋村,益善洞的韓屋其實不算很老,大多是1920年代興建的「都市型韓屋」,其實是佈局緊湊的Townhouse,改良傳統住宅,以適應新興的現代城市需求,類似上海里弄或京町屋。

益善洞錯綜的巷道,逛起來蠻有趣

與首爾其它的韓屋村,例如北村、西村比起來,這裡的市井味似乎更濃烈一點。從某些角度,益善洞有一點像台南的正興街,或者也有些眷村的味道。

在零下九度的首爾,躲在老韓屋內的咖啡店窗邊,看著紅男綠女在古巷中穿流。隆冬中的首爾,色彩卻更鮮明起來。

「傳說中的馬鈴薯燉肉」,果真名不虛傳
尤其是馬鈴薯燉肉收尾的泡麵,更是精髓

傳說中的馬鈴薯燉肉

馬鈴薯燉肉應該是韓國的國民美食,可是位於聖水洞的「傳說中的馬鈴薯燉肉」(소문난 성수 감자탕) ,一如其名,真是「傳說級」的好吃。

大塊排骨軟爛而不柴,冬天裡燙辣濃湯喝完,體溫瞬間回升五度。排骨啃完空鍋除了煮泡麵,還可加錢請店家放白飯和海苔,現場拌成鍋巴飯。

難怪即使開在冷僻的聖水洞,生意也好到兩間門面都客滿,還專程去吃了兩次。

怡和秀肥而不膩的烤肉與菜肉餃子

不過重口味畢竟容易膩,個人覺得不如「怡和秀」(이화수전통육개장/ Ihwasoo )傳統牛肉鍋耐吃,辣鍋、白鍋都好吃,最驚豔的是烤肉,吃起來爽而不膩,我不大敢吃肥肉,也吃得欲罷不能。

「怡和秀」據說是連鎖店,曾是某韓劇場景。我吃的是市廳站附近的分店。除了烤肉之外,這家的菜肉大餃子也相當扎實好吃。

延伸閱讀

--

--

世界的私語
世界的私語

我很喜歡一句話,世界不是The World,而是不同的Worlds。 旅行,是從自己的世界,走到不同的世界。 那裡有別人的日常,卻是我的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