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 ‧ Cuba ‧ 跟古巴人聊什麼?聊出走(下)]

美國是古巴移民最主要的目的地。

03 Linda|

在路邊攤喝果汁時,我和一位來買菜的阿姨聊了一會。對話很短,也忘了問她名字,就稱她Linda吧。

「Hi, where are you from?」我的芭樂汁(guayaba)才喝兩口,耳邊迸出一個爽朗的聲音。轉過頭,一位嬌小的黑髮婦人提著兩手青菜對我微笑。

我說我從台灣來,她睜大明亮的眼睛,說那可真遠。或許是這幾年關於台灣的報導多了,感覺比起疫情前,大家對台灣的認識又多了一些。尤其在古巴,很多人都知道台灣的地理位置,還能聊起兩岸關係。

Linda原本是英文老師,現在在旅館擔任櫃檯人員。她是我遇到的第二位古巴離職教師,第一位是哈瓦那walking tour導遊Duke的老闆,他辭去國小教職後改開旅遊導覽公司,生意長紅。

Linda現在一個月能賺到8000CUP(32美金)以上,是教師薪水的兩倍,「我很喜歡教書,也很愛我的學生,可是我得照顧家人。」她說,可是哈瓦那的通膨太快,她剛花1000CUP購買全家人要吃的肉,薪水追不上物價。

古巴高階人才的月薪20多美金,40美金已是天花板,但從哈瓦那機場到市區的計程車就要價25美金,開一趟車抵一個月的薪水,換做我也會辭職。醫師開民宿、兼差開計程車,工程師在市集賣紀念品或當餐廳服務生已不是新聞。古巴向來重視教育,各級學校學費全免,國民識字率近100%。大學是菁英的搖籃,學生得通過嚴格學科考試、思想審查才能入學,栽培出的各領域佼佼者是國家發展的中流砥柱,還能對外輸出,例如向委內瑞拉輸出醫師換取石油。如今人才大量出走,有經濟能力者移民出國,不然就轉往能賺外匯的觀光業。當然觀光業也需要菁英,可當一個國家的職業結構嚴重傾斜,肯定會出問題。

當前的古巴,正面臨人口萎縮、高階人才外流的難題。

我順道問Linda我疑惑好一陣子的問題:「手機在這裡滿貴的吧?為什麼哈瓦那、聖克拉拉這些大城市的手機普及率這麼高?連學生都有。」

「因為許多古巴人有國外的家人,他們每個月會匯錢,叫做remesas(僑匯),拿到remesas的人,就能負擔好東西了。這裡還有一些接受境外付款的店家,家人付款後,我們就能去店家拿回食物、日用品,手機跟3C也是,that’s the way we survive。」她說。

古巴人很喜歡坐在家門口聊天,「人際網路強過網際網路」,是古巴的一大特色。這幾年手機上網逐漸普及,人們就開始坐在門口滑手機了。

-

04 George|

據說三分之一的古巴家庭有親戚住在美國(註),源源不絕的僑匯,是古巴人在醫療服務輸出、旅遊業之外最主要的外匯來源。川普執政後期,對古巴的制裁就包括關閉西聯匯款的古巴營業據點,形同掐斷眾多家庭的經濟命脈,無論在古巴或美國,都掀起極大的抗議聲浪。

移民向來是美國社會的重大課題,但畢竟隔著半個地球,我很難有什麼切身感受。直到飛古巴的清晨,我在機場遇到宏都拉斯移民後裔George,才產生一點實感。

飛哈瓦那的美國航空班機在凌晨三點check in,在那之前,我得在LAX機場打發5個小時的轉機時間。走出B航廈管制區,準備在機場過夜的旅客已躺滿所有能躺的椅子和地毯,美國航空所在的第四航廈倒沒什麼人,看似剛翻修過的嶄新建築,只有少數不怕冷的人睡倒在冰冷的大理石地板上。我找個角落攤開睡袋(幸好有帶),把行李做好安全措施,斜前方有位阿伯正在用asus筆電,他在等飛機嗎?還是機場保全?保全不會這麼悠哉吧?想著想著就睡著了。

深夜的LAX機場依舊熱鬧。

凌晨兩點醒來,阿伯還醒著。我邊收睡袋邊跟他閒聊,阿伯名叫George,自稱是退休商務人士,年少時頻繁出差,累積百萬Delta航空哩程,在洛杉磯坐擁三棟房子出租,卻常夜半睡不著覺,跑來機場用wifi搜尋便宜哩程票。這故事我聽得津津有味,總之無需求證,就當聽個新奇,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比想像力更無遠弗屆的故事。

他聽到我的目的地,露出饒富興味的表情。「妳要去古巴啊!我在邁阿密住過幾年,那裡去古巴沒幾英里,像台灣跟中國一樣近對吧?咱美國人去古巴,限制可多囉。除了有段三、四年左右的時間美古關係稍微好轉…」

「歐巴馬執政時期。」

「唷妳知道嘛,但總之趁年輕多去看看是正確的選擇,我現在慢慢跑不動啦,這條腿明年還要動手術呢。我年輕時常跑東南亞,越南、新加坡、泰國…所以也知道台灣,只是一直沒去過。妳什麼生肖呀?」

「屬兔…你也懂生肖呀?」

「哇喔我也屬兔,難怪我覺得我倆挺投緣。我住過越南,那邊也講生肖的,略懂略懂,話說今天是我生日。」

「生日快樂!」

「謝謝。妳去古巴要注意安全,疫情後拉丁美洲的經濟狀況妳知道的…(我心想,美國不也正經歷近半世紀最嚴重的通膨嗎?)古巴是不至於亮槍亮刀,但要小心騙子,有些人就是假裝友善接近妳…」

George的母親是宏都拉斯移民,談起古巴,勾起他對美國移民不公平待遇的滿腹牢騷。「海地跟宏都拉斯的難民可多了,中南美每年有成千上萬人湧進美國尋求庇護,但不是被趕回去,就是坐移民監,等身分等到天荒地老。古巴人到了美國,有身分又拿補助,享受跟美國人一樣的社會福利,很多人一下子就做起生意還買了房子…」

在歐巴馬取消「乾溼腳政策」之前(詳情請看上篇),美國的古巴移民政策不存在「非法移民」這個分類,不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踏上美國土地,就穩拿公民身分,之後還能為直系親屬申請移民,把家人慢慢接過來,甚至有人把救濟金當資本回古巴創業。雖然美國近年不斷調整對古移民政策,多年來對古巴移民的另眼相待,都讓其他國家的移民看了很不是滋味。

哈瓦那一間酒吧掛著美國國旗。

「這都是政治!這種不平等一直撕裂美國人、撕裂美國的移民社會,搞得大家敵視彼此,」George憤慨地說。我知道美國人對移民懷抱非常複雜的情緒,倒沒細想移民之間也有諸般矛盾。

George絮絮叨叨,從古巴講到東南亞,再談起以色列與哈瑪斯的衝突,很快就到了我該check in的時間。

「拉著妳講這麼久,真是不好意思啊,很高興認識妳,祝妳旅途順利。」

「也很高興認識你,謝謝你的祝福,我超需要的。」

George的祝福應驗了。在古巴的日子,不便有之,坎坷有之,但總在最後遇到溫暖相助的援手。

(註)基於政治與地緣因素,美國是古巴移民最主要的目的地,早年以不認同卡斯楚政權,以及因不同因素遭到迫害(例如政治犯與LGBTQ 族群)的移民者為大宗,近年則以經濟移民為主。古巴裔美國人是美國第三大拉丁裔群體,人數為240萬人,僅次於墨西哥與波多黎各裔,當前的古巴人口則為1118萬人,「三分之一古巴家庭有美國親戚」這點,我覺得是有根據的。

--

--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對世界有太多好奇,所以當了記者。大半人生總在追逐他人的故事,偶爾背起背包,讓自己成為有故事的人。曾獲法國PX3攝影大賽業餘組銅獎,著有《出發!到世界討生活:人生逗號,一個女生的環球361天》、《環島讀冊:心中那間獨立書店,改變街區的閱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