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孤獨的勇氣

Wanli Ku
主觀意見
Published in
Apr 13, 2022

我們今天來聊聊一個特別的話題,勇氣。

按照慣例,先來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小孩問你,什麼叫做勇氣,你會怎麼回答呢?

這邊你可以暫停一下想看看你的答案。

好我們回到主題,不知道你有沒觀察過一個現象,我們身邊很多人很敢對國家大事甚至國際大事做評論,但你問他離他近一點的事,比如他身處的社區甚至鄰居的事情,他就愣住了,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對身邊最近的事物一無所知,我們現在因為網路化的關係,很容易關心世界各地的大事,一秒鐘就能關心在國外的朋友,一切好像都沒有距離一樣,但實際的狀況卻是,其實我們對自己身處的社區環境、鄰居十分陌生,現在的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內心的距離反而是史無前例的遠的,現在的我們反而很難去關心身邊的事物了。

舉例來說吧,很多人在下雨天點外送餐點,外送員要是沒準時送到,大部分人最普遍反應是不高興,因為對點餐的人來說,外送員送來的便當價值最高甚至比外送員本人的價值還高,大部分人要他們準時送到,但不會去在意下雨或是送餐者的安全問題,沒準時會很不高興,因為外送員當下對我們來說只是便當的載具,被物化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見這個現象在都市十分常見,而在鄉村卻很少,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會說這兩者的差異就是因為社群感。

我們先來說說以前鄉村是甚麼情況,很久以前,我們講的那種鄰里關係,是我們能在我們的環境周圍建立一種互相信任和關愛的關係。在有這樣鄰里關係經驗的人身上,就算在陌生的環境或是碰到陌生人,都有自信去互動。

而都市生活靠的都是陌生人的連結,不需要特別維持甚麼關係也能生活,鄰里之間的社群感不是生活的必需,加上我們被現代各種方便的工具服務和商業化的服務的面面俱到,導致人們對維持關係中的不確定因素更為敏感,讓我們缺乏心理彈性去面對和陌生人交心的風險。

如果有這麼多方便的工具,如果不需要靠別人也能活,要花時間和巨大的心理成本去維持一段關係,那還不如一個人比較好。換句話說,如果要受傷,那我寧可孤獨。

而孤獨的時間一長,就很容易喪失了與陌生人建立關係的自信,也覺得沒辦法能建構出互相信任的關係,所以就越來越拿超越自身的那種國家或是意識形態之類的概念作為與社會連結的來源。

而在方便的商業環境下,把我們訓練的擅長理性計算和比較,讓我們習慣下意識從外在層面的事物去評價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這種出於衡量利益關係的比較,讓人與人之間愛的感覺和連結被消滅了。

沒有社群就沒有連結,沒有連結就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沒有關係所以寂寞盛行,以前我們可以用娛樂或用工作或是把時間塞滿來轉移孤寂感,但現在疫情的關係讓我們多了很多跟自己相處的時間,讓我們被迫重新面對被放置已久的孤寂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思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本質是甚麼。

在網路上常會看見有人敘述疫情被迫在家裡很像在坐牢,因為坐牢的目的,是讓一個人被迫與人群隔離開來。

人是群體生物,剝奪與他人連結的權利,就會令人感覺不安全和無助。儘管現在的我們真實情況還是隨時都能聯繫到其他人,但單就一個隔離的標籤,認為自己失去與他人連結的權利就足夠引起人的不安。

在疫情之前,在都市生活的人們,不是為了防範病毒,而是為了保護自己內心受傷,所以把自己的心與他人隔離,這種主動的隔離就是寂寞感的來源。

這個寂寞不是自己沒有人可以連絡,而是人或團體之間的疏離感。

我們就算做成了一件事,因為這種疏離感導致沒有人可以分享你的成果和愛,那這種成功伴隨的只有寂寞和沒有意義的感覺,如果感到痛苦時這種疏離感導致自己沒有可以傾訴和分擔的對象,只會覺得更寂寞和痛苦。

阿德勒說人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而來,是很合理的,因為如果人脫離關係去追尋意義,基本上是不會有甚麼結果的,因為在一件事中把關係的要素抽離出來,所做的事情對自己或是對他人來說,其實都是可有可無。那這個意義來自於哪裡呢?

說到這我們已經知道了為了保護自己而去疏離人,最後只會讓人覺得孤獨和無助,而我們會去保護自己的動機是因為我們覺得很難建構出可以互相信賴的關係。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我認為只有努力去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如何建構的,並對最糟的情況進行預設,並接納最糟狀況可能會發生的勇氣。

換句話說,我們要知道人與人溝通有其極限性,所以很可能會產生誤會,我們要了解人是情緒先行而不是絕對理性的生物,我們要相信自己雖然可能失去或搞砸一段關係,但自己還是有能力修補或是與其他人建立真誠互信關係的可能性。

而有了這樣了解並且執行的意願,我們就可以說我們有了勇氣。

有了不再孤獨的勇氣。

這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因為我們都害怕失敗,但我們的成長只能來自於對關係的思考更主動,行動更積極,並且在互動的過程中獲得新的啟發,並且在下一次有所改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更了解自己,也會更了解人與人的關係,並且找到自己的位置,讓自己所做的事情更有意義。

也祝福你我的朋友,你能有不再孤獨的勇氣。

--

--

Wanli Ku
主觀意見

設計師 / 說話人 / 泰國華僑;在台泰兩地生活,深入觀察的主觀分享,也認為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期許拋磚引玉,吸引不同主觀意見去拼湊視野,讓人們更接近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