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新鮮人系列:19 歲的你「該」做些什麼

賴澤霖
二十一世紀教育現場
Sep 12, 2021

新鮮人系列第二篇,前一篇《台大新鮮人系列:選課教學與學分指南 》是技術面問題,在當下雖然會覺得非常「痛」,但熟悉個幾次就可以解決,也有一定的流程與指南。

而這一篇要談的,會是更深一層的「學習邏輯」。升上大學你面臨的選擇更多,每個課、每個社團、每個培訓計畫聽起來都好棒,又想要兼顧認識同學、系隊、系上活動。

Photo by Jacob Bentzinger on Unsplash

但終究人人只有 24 小時,由於這學期將要創立社團,也找了一些學長姊討論,最有感的問題都是,如何從各種學習、社交活動中,搶到社員的時間與參與度。

那時間該怎麼花最有價值?

跟大家分享一篇我很喜歡的文章《Y Combinator CEO:寫給雄心壯志19歲的你的一些建議》,已經看了四、五遍,文中給了兩個簡單卻不好做的建議:

無論你選擇了什麼,有兩件事情是一定要記住的:時時創造新的東西,並且常常和有智慧的人聚在一起

新的東西可以是外在的,完成課堂上的 DIY 作業、創立一個社團;也可以是內在的,包括建立新的習慣、做以前從沒做過的突破舒適圈。重點在於行動。

常常和有智慧的人聚在一起,「智慧的人」不見得是「聰明的人」或那個拿下書卷獎的同學,而是你覺得跟他在一起會激盪出不同火花。重點在於啟發。

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說實話,沒有人可以跟你說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

因為一切都是風險,當把「時間」納入考量,很多事情就沒有絕對的是與非。你可以選擇當個學分狂人、盡興地玩社團活動或參與校外專案,只要了解自己的狀態並隨時調整決策。

去年寫了這篇關於如何「做選擇」,也紀錄了當時的我面臨兩個選擇的過程:報名 TFT 學期志工與選修很硬的程式設計課程。

一個小提醒,不要「一次」想要「所有」。

或許你會覺得自己很適合多重任務,但多數任務真正耗時間的其實是「溝通」,不論是要約開會、臨時討論或是文字訊息,每個任務的溝通成本很容易被忽視掉。

也正是因為這些溝通成本,有時當我們發現自己很想要報名的活動卻發現時間卡住,最終失之交臂。

我們都在尋找「幸褔組合」

以前覺得大學就是一個低失敗成本的地方,有很多犯錯的本錢,作為學生有這樣一個保護傘可以在校外、或是自己的生活中有更多嘗試的機會,大不了就繼續唸書,也保護我們跌倒後免於面對社會、朋友的責難,畢竟一切都是「額外的」。

但後來覺得有些消極,因為過去常以成績作為衡量自我的標準,所以成就感來源還是很仰賴學習成績,即便校外有些成果,但潛意識依然認為那是「額外的」。

而在投入時間心力在校外時,勢必會犧牲一些讀書的時間,使得成就感有所減少,此時,會面臨原有的成就感來源衰減,但新的成就感來源又還沒補上,導致一段撞牆期。

我覺得這就是一段社會化的過程,我們開始明白,成就感的來源有很多。

當外界的變因越來越複雜,我們需要學習重新找到自己的「幸福組合」,做哪些事會開心、生活需要有哪些元素、主要成就感可以如何獲得、怎麼學會自處等等。

簡單用系統圖呈現概念

19 歲的你值得

大學你遇到的選擇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有時看到別人走的路就覺得別人的經歷好像比較好,但其實只要把自己選擇的這條路走到底,願意負責任地做到超過一百分,選擇沒有孰高孰低。

你值得你所做出的選擇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我在 Medium 的內容, 可以拍個手(不用付任何錢,但卻能幫助到我)按住不放可以連續拍喔!覺得要登入太麻煩也沒關係,在Medium上追蹤我也很高興!

--

--

賴澤霖
二十一世紀教育現場

教育/終身學習者/初出茅廬的寫作者/嘗試當個給予者。期許自己能在這分化、矛盾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如果對我的文章有任何想法或是有任何疑惑,歡迎寄信到s1035518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