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化分析要怎麼做? 給入門新手的架構參考與 FAQ

賴澤霖
二十一世紀教育現場
Aug 19, 2021

今年同時在兩個不同專案中都接觸到了質化分析與量化分析,也算是對這個技能有些粗淺的理解。

其中一個是大學生遠距學習調查,目的是了解遠距學習下,大學生們的學習成效與體驗是否有所變化。我們分析了前期蒐集的 2400 餘份問卷後,再執行了 11 場訪談。

另一個是 GoGet 的使用者調查,針對受眾對 GoGet 的品牌認知與內容規劃調查,分析的順序恰恰反過來,先進行使用者訪談,再發放問卷進行分析。

這篇會先就我在質化分析上的學習和大家分享,包括整個流程我們是如何規劃的,以及最重要的三個 Takeaway。

量化分析的部分留待下一篇再分享啦!

Photo by LinkedIn Sales Solutions on Unsplash

分析流程

總的來說,質化分析大致上有三個主要區塊,分別是訪談前的假說與訪綱設定、執行訪談、訪談後的分析與分類。

在最一開始就要預想最後的成果能如何幫到整個專案,因為這就會回扣到最初的質化訪談設計。

Photo by LinkedIn Sales Solutions on Unsplash

假說與訪綱設定

沒有假說,就不知道訪談到底是為了什麼。

在完成初步研究或資料搜集後,應該就會產出幾個想深挖的主要問題 / 面向,每個主要問題應該都會有其對應的目標與假說

接著針對每個主要問題大量發想(5W1H 或任何你喜歡的方式)問項,如果最後問項太多,就要考慮合併或是排出優先順序。

  • 我們想了解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這個主要問題對應到整個專案的哪個目標?
  • 根據已有資料或論點,我們預期會得到什麼答案(假說)
  • 訪談中我們可以問什麼問題去驗證此假說

舉個例子,在遠距學習調查中,從問卷我們發現許多同學喜歡即時授課,但也同時有學習時間彈性的期待,而這兩個其實是有些矛盾的。

Photo by Miguel Henriques on Unsplash

因此我們設定的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即時授課與彈性學習的矛盾會對學生造成什麼影響?」

我的假說則是,根據問卷中的學生出席狀況以及自己平常的上課觀察,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因此我希望透過詢問受訪者:

  • 在實體與遠距的情況下,你對不同教學方式成效的排序分別是如何?(教師即時講授、播放視聽教材、師生問答、閱讀&搜集資料、小組討論、學生實作演練)
  • 你認為「即時授課」跟「錄影事後回放」對你的差別是什麼?

共設計了四個問項去驗證這個假說,每個問項又有其 follow-up question。最後,按照訪談的邏輯,安排提問的前後順序,訪綱就差不多完成了!

結果,我們統整出其實大多數學生是認為沒有影響的,因為比起擁有時間彈性,即時授課帶來的互動更加無法取代。也有人認為因為過去實體授課已經養成按表操課的習慣。

執行訪談

訪談本身的執行除了事前對訪綱、受訪者的熟悉之外,再來就是掌握一些基本的訪談技巧,這部分我想網路上已經有不少類似的教學,這邊就以幾個常見問題作分享。

開頭要說些什麼?

一場訪談的開頭應該要至少包含:

  • 簡單的自我介紹
  • 介紹這場訪談的背景與花費時間
  • 介紹這場訪談的進行方式
  • 再度確認可否錄影(若需要,通常會在邀約訪談前就確認過一次)

除此之外,也可以加入一些請他放心回答之類的話語,並詢問在開始之前有無想提出的問題。

遠距的情況中,也要記得確認音訊問題,如果方便,不妨也打開視訊鏡頭,不會讓雙方感覺只是對著螢幕說話。

受訪者偏題了怎麼辦?

依照不同訪談者的風格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我個人偏好的方式是在感覺他講到一個段落的時候,請他用一句話回答我的問題,我再根據他的回答延伸下去。

或者直接打斷:「你剛剛講的似乎比較像是 XXX,那想請問你對於 OOO 的感受是如何?」

受訪者是句點王怎麼辦?

句點的原因有可能是受訪者的個性如此,有可能是問的方式太過封閉或太過發散,導致對方不知從何開始回答。

我常用的方式會是重新簡述一遍受訪者剛剛講的內容,通常,受訪者就會說:「對的,因為…」自己繼續接下去。

又或者是可以適時地給予引導選項、舉例,這時也要避免過度引導的問題,因此建議可以在事前就先預想好,應該怎麼引導比較好。

執行訪談應該要有幾個人?

通常會有兩個人,一位負責主訪,控制整個訪談的節奏,另外一位副訪,為訪談進行重點文字摘要,並且適時追問。

副訪想要追問,但主訪沒留時間,又怕打斷主訪的節奏怎麼辦?

承接上題,在實體的情況下可以透過肢體語言提醒主訪,而在遠距的狀況下,副訪與主訪之間也可以自己達成默契,例如當主訪留下空白時間、說了某句話、語調有變化等等。

訪談後的分析與分類

進行完所有的訪談後,就該來整理訪談資料並做出最後的呈現,在遠距學習的專案中,我們是用文件的形式,在 GoGet 中則是用簡報。

這時候,就會發現前期做的準備都是為了這個時候,因為事前已經有設定假說,且知道需要哪些論點去支撐,因此這部分就是回頭檢視每個假說是否成立並填入受訪的回覆。

如果成立那很好,如果不成立,那可能需要回頭思考是哪裡出了問題,或是直接修正論述。

除此之外,在呈現的時候,也可以針對訪談中的現象進行分類,像是我們就發現相比被動學習者,具備主動學習心態的人在面對遠距學習時會有所變化。那學習心態就是一個比較標準。

三個 Takeaway

在訪談結束後,可以跟一同訪談的夥伴快速總結剛剛的收穫並反思哪裡可以更好,訪談後立刻討論跟事後再聽回放討論,效果是不一樣的,許多細節也只有當下最清楚。

最後,就以我在執行質化訪談過程中的三個重要 Takeaway 作結吧!

  1. 以終為始,目標導向

在一開始計畫要做質化訪談的時候,內心就要很明確的知道為什麼要訪談,希望訪談到什麼東西,並想好最後呈現的大概形式。

在擬定訪綱的時候,也要很明確的知道對方可能會怎麼回答,並事先做好準備。

2. 樣本很重要,避免並認知到偏誤

挑選訪談樣本的時候也是需要多花功夫確認,像是在 GoGet 的使用者調查中,我們主要是訪談忠誠使用者,因此他們本來就願意花比較多時間、心力在我們的內容,但並不代表其他使用者也是如此。

另外,為了讓訪談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遠距學習調查中,我們有確認樣本不會過度集中在某一學校、學群,更好的情況是跟問卷樣本分佈有一致性,像是公私立學校的分佈是 6:4 ,那訪談樣本也盡量如此分配。

3. 帶著假說訪談,知道自己在問什麼

再一次呼應到最開始提的假說,訪談過程中,有時會被受訪者帶偏,有時會問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問什麼,最後只能停留在表層的回答。

我覺得最核心的點在於,要知道每個問題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每次的追問不是只會問「為什麼」,更是要從受訪者的其他回答整理出能驗證假說的論述。

每次的追問,都是往驗證更近一步。

每場質化訪談背後都是耗費不小精力與時間成本,不論是對組織、專案來說,讓時間花在對的地方上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最怕的就是,訪談做完了才發現,問到的成果沒有任何價值,或是因為樣本、訪談方式的問題,導致成果作廢。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我在 Medium 的內容, 可以拍個手(不用付任何錢,但卻能幫助到我)按住不放可以連續拍喔!覺得要登入太麻煩也沒關係,在Medium上追蹤我也很高興!

--

--

賴澤霖
二十一世紀教育現場

教育/終身學習者/初出茅廬的寫作者/嘗試當個給予者。期許自己能在這分化、矛盾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如果對我的文章有任何想法或是有任何疑惑,歡迎寄信到s1035518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