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學兩個月後的低潮與反思:為自己的生活留點缺口,光才照得進去

賴澤霖
二十一世紀教育現場
Nov 13, 2020

在這個多事之秋,生命殞落之沉重為台大校園蒙上一層抑鬱,但也同時看到學生自主發起的free hug在陰冷的雨天中湧現的溫暖。

你不用和任何人
解釋你的悲傷
如果你想說
我會聽
如果你不想說
我也不會走掉
《人工擁抱》潘柏霖

這篇文其實原本要在一個月前寫完的,但因為各種事撞在一起,擠壓到寫作時間,剛好最近台大一些事件引起大眾注意,不瞞大家我也多少受到一點影響,前一陣子經歷一段低潮期後,我才又一次意識到,跟自己相處是一輩子要學的事。

Photo by Kristopher Roller on Unsplash

人不能太貪心

剛進大學時,不免還是對大學有些憧憬、有些熱血,一方面想榨乾學校的資源,另一方面也想兼顧好各種課外活動。學分選到快滿、副本來者不拒、社團也不缺席。

生活幾乎全部圍繞在處理事情上,和人的相處時間、運動時間被完全壓縮,一整天只有兩種模式,要嘛做事、要嘛睡覺,吃飯真的是能不要就不要。通常如果有早上跟下午的課,中午一定都待在圖書館。

我的生活感覺不再是由我主導,而是被這些事情拉扯,我就好像中間那個任人拿捏的玩偶,從我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到事情決定我的生活步調。

龜速反饋

事情太多還是其次,重點是花了大量心力與時間時,能看到的回饋卻很低。以微積分和程式設計為例,一開始真的是幾個甚至十幾小時過去只寫完一份作業,大量時間不小心就被課業吃掉了。

作業固定每周都有,不時又會有其他雜事,起初不經意就掉入這個死迴圈,讓自己忙得跟滾輪上的老鼠,看起來好像很忙,但其實連自己在追逐什麼都不知道。

或許是過去習慣了學習上的快速反饋,我喜歡看到自己時間是有效率地被使用、我喜歡看到時間變成了我希望的樣子,對於大學裡的學習實在有點不適應。

漸漸地,我開始把對課業的得失心放低一點,程式作業不用全部AC、微積分作業重點在基礎的題目,為功課留點瑕疵、為生活留點缺口,光才能夠射進來。

一切只是「好像會用到」

另外,大一教的內容大多是理論,包括個經、會計,但說實話,我無法從學習這些東西的過程中得到太多快樂與滿足,可是內心又總是有個聲音:這些東西好像以後會用到。就是這種沒有目的,但又好像必須學的感覺讓我感到不知所措。

我在課堂上時一直有個想問卻問不出的問題:多一點實戰內容很難嗎?把這些冰冷生硬的數字和公式啃進去,然後在考試的時候吐出來真的是我們的大學想教的嗎?

這跟科目的內容並沒有直接關係,像是經濟學我其實就對研究人類行為有興趣,癥結點在於,課程所教的東西能不能真的幫助我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世界?(我還是蠻喜歡林明仁的啦)

現在我會將這個疑問放在心中,可能是因為基礎還沒打穩,課堂有其進度等很多原因,導致學校無法滿足這項需求。或許學得更深後,這個問題就會有解答?

和低潮相處

以上種種因素加上天氣陰鬱,讓我確信我的低潮期又來了,但至少我知道,這跟sin波一樣,只是剛好到了最低點。

國中時我就覺得人生很奇妙,有時度過一個大關卡後(特別忙、特別累的時段),不久後又會有小怪出現,好像不會有完全破關的一天。

有時我們能順利過關,得到短暫的愉悅,但不久後心情又會回到水平線上;有時我們會失敗,感到一陣空虛沮喪,但不久後心情又會回到水平線上。

認知到情緒的波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後,就能平常心地去看待每次情緒的起伏,更可以了解這些波動背後的原因。

因此,我就給自己發起一周一個新嘗試的計畫,重新去體驗生活,去一個沒去過的地方、點一道沒吃過的食物,總之就是做一件沒做過的事,讓自己對生活的想像不要太僵化,只是期中考周就有點忽略這件事了,之後要繼續維持!

這是一間還不及格的大學

情緒面處理完了,現在再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沉澱,問自己兩個問題,跟兩個月前相比,我有成長了嗎?這間大學有符合我的期待嗎?

對於前者,我可以蠻自信地說有,但對於後者,目前在我心中可能還不及格。在年初疫情爆發大學課程轉線上課程時,許多人就開始檢討大學的價值,用一樣的標準來看,其實多數我目前上過的課都可以線上。

課堂中只有單向傳輸,這樣的課我不知道去學校上跟在家上有什麼差。像程式設計採線上課程搭配助教課,真的就是一個蠻好的線上結合線下的範例。

能產生線上課程無法取代的價值只是一個課程的最低標準,更重要的是如何善用學生與學生互相的連結,討論、實作或是發表都好。在學習資源爆炸的現在,大學除了文憑外還有別招嗎?

未來大學終究是未來大學,但學生的需求卻是現在進行式。與其依賴大學提供資源與方法,學會在都市叢林裡當個採集者或許是更適合的選擇吧。

大學真的是必須嗎?

回到台大學生的事件,或所有青少年自殺案件中,撇除掉心靈生病,有沒有這個可能,問題根本不在師生輔導比,名校光環、同儕競爭也並非重點,而是他們根本不適合讀現有體制內的大學,採取那樣極端的行動,只是他們對這個社會主流最後的反抗,起碼,他們還有一點自主權。

現在的學生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現有教育體制能滿足嗎?不能的話,體制外能提供什麼刺激、學生自己又能創造什麼改變?

如果大學沒有文憑,你還會去念嗎?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我在 Medium 的內容, 可以拍個手(不用付任何錢,但卻能幫助到我)按住不放可以連續拍喔!覺得要登入太麻煩也沒關係,在Medium上追蹤我也很高興!

--

--

賴澤霖
二十一世紀教育現場

教育/終身學習者/初出茅廬的寫作者/嘗試當個給予者。期許自己能在這分化、矛盾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如果對我的文章有任何想法或是有任何疑惑,歡迎寄信到s1035518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