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進修雙面觀點:邁入 UI/UX後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上)

Weiszuyu
互動有無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Oct 29, 2021

在邁入 UI/UX 的過程中,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到底應該是要先投入就業市場?」還是「投資一到兩年的時間及金錢,取得相關學歷以作為進入產業的敲門磚?」對於這樣問題從來沒有正確答案,必須要先試著傾聽自己,了解自身的過去及現在,才會知道怎樣的道路更佳合適。

兩位由轉職、進修不同維度切入 UI/UX 領域的筆者,以時間為進程推進,反芻「過去」、品味「現在」並且放眼「未來」,三點一線檢視職涯進程與發展可能,希望能給予觀望加入 UI/UX 產業、或是在途上正在奮鬥的人一些想法。

轉職,直接投入產業!

我是從廣告創意產業成功轉職成為 UI/UX 設計師的 Irene Wei 👋👋👋
在開始前有一句自己蠻喜歡的佳句,想跟一起在 UI/UX 路上打拼的人分享

「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想進入新領域嘗試的人,千萬不要有覺得自己落後別人的感覺,雖然有時候我也會陷入自我懷疑,但每次回頭看看曾經走過的路,其實也並沒有一段時光是真的被浪費掉的,我呢~就只是按照自己時區裡的步調前進而已,大家都是!

在廣告創意產業的過去

在確定轉職前,我在一家廣告獨立代理商擔任創意企劃/設計,這份工作從畢業之後便開始從事,一待就是三年半,在這之前我就讀的是商業設計相關科系,所以轉行做 UI/UX 對我來說挑戰相對容易。以這份工作作為我職涯的起始點,我覺得我非常幸運,在這無論是環境、待遇、老闆、同事都很理想(所以才可以待這麼久😆),不管是上對下或是下對下(沒錯,組織超扁平,老闆之下就是我們)大家都把彼此當作成熟大人來對待,到這邊大家應該會疑惑😐😐😐

「一切都很棒?那為何要轉職?」

前述的一切當然是這份工作的理想面,但是藏在背後的是獨立廣告代理商的共同痛點,由於組織規模較小許多需求都是要內部消化的,當時的職務一路從與客戶接洽、確認需求、企劃提案、設計後製產出、廣告投放到寫數據分析的結案報告…一條龍全包,可謂是包山包海呀!漸漸工作帶來的疲乏感多過於成就感,回頭看一路走來的過程,小小歸納出對「轉職」起心動念的兩個主因:

  1. 每天要處理的雜事太多了,無法專心或長時間的做讓自己價值認同或感受到成長的事(ex. 一整天都在寫網紅邀約信,還常常寄錯信🙄🙄🙄)。
  2. 感受到自己的能量太發散,因此想要把精力集中在一定的範疇,做更深入的學習以及創作。

當我認知到在廣告代理商工作帶給我的快樂及成就感,逐漸無法平衡我的付出的時候,其實蠻迷惘和害怕的,會想說
「我不做這份工作的話還能做什麼?」
「還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嗎?」

這份迷惘持續了半年到一年吧!不過也是趁此機會才得以好好認識自己,回頭檢視了工作上大部分的成就來自於何處,以及自己擅長什麼、想要什麼,便有了一些想法:

  • 發現自己很喜歡歸納、整理、和抓重點的(Ex. 書寫 email 時超愛列點,會議上回饋意見時也是)。
  • 擁有創作能量及渴望,希望可以有更多時間或舞台發揮。
  • 學習曲線趨緩會產生焦慮感,極度需要新事物的刺激🎢🎢🎢
  • 需要來自於真實的人的回饋感:
    最近體認到回饋感是很重要的事情,在代理商工作時,為了達成設定給客戶的 KPI ,時常會迷失在數字的遊戲中,沒有來自於真實的人的回饋,好像一切都是由自己操控出來的數字堆疊起來的泡泡,不知道何時會破掉🤯🤯🤯

轉換 UI/UX 跑道是一場馬拉松,並不是想像中的靈光乍現

將過去及現在的轉職歷程,用圖像化的方式呈現,一路從商業設計、廣告創意產業成功轉換到 UI/UX 介面設計領域。

轉職念頭小萌牙,先不著急離開當前的工作

當轉職的念頭在心中小小發芽的時候,會有不知該從何下手的感覺,總覺得猶疑躊躇,也曾想過要來投資個學位—去唸個相關科系的碩士,但在尚未確定自己喜不喜歡(或是做不做的來)時,很難下定決心給出個答案。

思來想去還是先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地沈澱一下,不要逼著一定得馬上有個結論,可以先著手生活或工作進行小小的改變啊!
「一天八小時都在工作,不如來找找看能做些什麼吧!」我發現其實當時就在執行最小 MVP 的嘗試,只是受試者是自己,測試自己是否會喜歡這樣的工作內容,以及能否帶來有價值的回饋感。

於是乎就先從工作中的小專案下手,找找看手邊能做的事情,試著跟上級溝通是否能加入一些 UX 思考的流程,把專案執行成符合自己期待的樣子,當有了一個小小的成就累積之後,除了自己別人也會看到,上級會將更多的機會指派給下來,這時就可以累積更多的作品跟經驗。

加入思考、練習後的成果獲得信任,能接下更完整且接近目標的專案,成為轉職的墊腳石。

轉職關鍵能力:「自我學習」及「執行力」

轉職的過程中,最深的體悟就是「自我學習」以及「執行力」。因為 UI/UX 常用的軟體 Sketch 、Figma…,跟原先平面設計習慣的 Adobe 系列軟體,在操控上或是邏輯上都蠻不一樣的,尤其是原子設計、元件一致性、層級順序等等概念,執行上會直接影響到作圖與調整的效率,很吃 symbol (component) 的建置邏輯。

我利用當時的工作的專案,一邊執行一邊學習使用 Sketch,在要將成果交付給客戶的壓力驅使下,執行力及學習曲線直接突破天際,畢竟交不出來影響的直接是公司的信譽,硬著頭皮也要做出來(不然就要開天窗啦😅😅😅);所以在執行動力這塊,如果你的工作內容真的完全跟 UI UX 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話,也建議可以從工作之外找機會,跟親朋好友、叔叔阿姨之類的人要案子來做,有實際目標地去執行,軟體上手度跟熟悉度可以更有效率。

然後這邊也跟大家分享一個常見的學習誤區,很多人都會認為一定要先「學會」一個軟體,熟悉每個功能後才能開始作圖,但事實上邊學邊做才是最扎實跟有助於實際運用的,切記!「做圖軟體不過是個工具」,如果太過執著於要「學會使用所有的功能」,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執行出你的想法」,因此蹉跎了大把時間會是蠻可惜的,畢竟分分秒秒都是那麼的寶貴。

嘿!對,就是你!回頭看一下自己都經歷了些什麼?!

在經歷過自我學習加上累積一定的作品後,有了 UI/UX 的基礎認知,發現在廣告公司及以往的經驗裡面,無形中早已經在使用與 UX 相同的設計思考脈絡了,像是在發想廣告創意、切行銷策略時,我們都很注重消費者 Insight,發想 Idea 前都要跑一遍 Research、找出一些不同視角的 Finding,挖出 TA 心中最真實的洞察(Insight),在與品牌或產品結合想出大方向(Concept),接下來就能發散出很多的 Ideas 了(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反思了一下過往的經驗,不同面向的訓練都會成為轉職的養分,也因為有了「看得見」的作品與「看不見」的思考脈絡,更順利協助我取得了成為 UI/UX 設計師的機會。

所以建議有轉職想法的人,可以不要用「砍掉重練」的心態面對一切,不防復盤一下自己曾經的過去,將現有已知的經驗轉譯一下,都能成為加分項目的💪💪💪

雞湯時間,反芻一下「過去」SUM UP

1. 自我懷疑時回頭看看成長中的自己,每個當下都成就現在的你。

我相信在每一個做決擇的當下,大家會選的一定都是那時的「當前最佳解」,所以也蠻鼓勵大家跟隨自己的心,適時地回頭看看自己。

2. 不著急!決斷點不是一個瞬間,而是一場馬拉松

「轉職」這件事不像靈光一閃那樣,突然腦中有個聲音「啪」,一下就決定「我要轉職!」我從轉職萌芽到確定動身的過程是非常冗長且猶疑的,不會有一個很明確的決斷點,會前後搖擺、想法也時常反覆,整個過程長達一年左右,所以不用給自己一定要「下定決心」的壓力,反而可以先觀察現在的你喜歡什麼?可能會喜歡什麼?從過程中慢慢測試,自己能做到哪裡?哪些事情?

3. 不知道怎麼開始,先從身邊的事物下手吧!

真的毫無頭緒時,不知道如何開始,就從現在手邊能動的事物做起吧!那些你做過、擅長的,可以跟 UI/UX 沾到邊的,即便只有一點點也好。

轉職 UI/UX 後,現在,如何?

說了落落長一段「話當年」,是時候跟大家聊聊我的現在了,我現在在一間軟體開發公司擔任 UI UX 設計師唷!入職也一段時間了,跟大家分享一下自身定位,以及進入業界之後的一些現實與期待的落差。

公司、部門、自我定位個別是什麼?

  • 公司定位
    乙方設計、技術顧問公司(俗稱接案公司),客戶業態較不侷限,設計內容包含前、中、後台還有 app,時程快則 1–3 個月、慢則 6–12 個月能跑完一個專案設計階段,而且通常一段時間會有好幾個專案在身,在作品累積上能有相當數量及經驗(也是當初挑戰進入乙方公司的最大考量)。
  • 部門定位:
    我們公司的設計部由 3 – 4 位設計師(包含一位主管)組成,部門中設計師職責包含了各種觀(😊愛說笑),釐清 PM 接進來的客戶需求,對應需求產出研究報告、Wireframe、Prototype、UI 設計稿、UI Kits…再把這些成品交付給工程去實現。不時會需要支援社群經營或是一些 Banner 圖片製作跟簡報美化(😊又出現謎之微笑)。
  • 自身定位:
    在團隊中,具有跨領域(微跨,廣告創意產業/商業設計)的背景,也有一定的工作資歷,遇到問題時會比較通盤地考量商業思維或是邏輯合理性,因此上級在派發任務時,會將較大的系統專案或需要邏輯思考的後台任務派發給我,配合的 PM 如果經驗較不足我也會自動遞補支援技能(畢竟以前可是一條龍什麼都要做);設計科系出身本身美感具有一定基礎,視覺上也能提供團隊更多的貢獻及回饋。由於微跨領域的關係,在經歷上也有一定的知識量及技能,是可以複製分享給部門同仁。

現實與期待的差距是什麼?有多大?

  1. 在乙方公司,快速且不同領域的節奏與趨勢,在適應性上真的需要高張力的彈性、思考力及抗壓性;另外,基於各類型的客戶預算、資源不同,不是每個專案都能完整地跑完一個設計循環,平常偏 UX 或商業面的思考練習都要更主動一些。
  2. 設計師的目標通常傾向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但攸關商業或利益關係人的考量,時常會需要有取捨,夾在「好的用戶體驗」和「業主買不買單」中間,必要時要做出適當的妥協,設計成果往往也許不是心中最理想的那個選擇,但還是可以把你覺得最棒的版本保留下來,補充在個人作品集裡。
  3. 思考的時間遠遠大於繪製,在前份工作做廣告創意提案時,其實已經有概念重於展現方式的認知,但在執行介面設計時,要花的思考時間甚至更多,必須確認邏輯性是否合理…,並且先驗證(用戶端及技術端都要🧐),思考與實作比大約 7:3,好好地想清楚更有助於後續的設計執行,你會感激昨天的自己🧎‍♀️🧎‍♀️🧎‍♀️
  4. 雖然我們團隊的編制是3 – 4人,但公司指派任務的方式是一設計師一專案,設計師間彼此交流的時間比預期的少很多,即便每週都會有讀書會時間,但在專案很趕的時候也蠻常停擺的,因此在累積新的 UI/UX 知識除了寄託在與同事的交流上,還是要保持著靠自己吸收新知的習慣,不然案子一趕或是事情一多,很容易漏掉這一塊,學習成長就會逐漸停滯📉 (也還在努力中啦🐒🐒🐒
  5. 軟體工具的迭代更新,最最最古老的 UI 設計軟體大概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 Photoshop,接著群雄並起,我自己是從 Sketch 入門的,一開始已經覺得比其他的繪圖軟體好用多了,但近年來趨勢又有所轉換,Figma 一枝獨秀,所以保持開放的好奇心去學習理解並適應軟體的轉換、功能的更新,也是蠻重要的!

保持持續學習的動力

  • 學習路上找個伴,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組織一群志同道合、資歷相當的互助小會,學習 UI/UX 路上有人討論也能相互扶持。
  • 找到適合自己趨勢搜集的方式,並且可以深遠且流長的執行下去。
  • 安排自我學習的進度,有很多線上進修的系統性教學或是 Medium 文章,我就不列舉了~
  • Coffee talk — 時常跟同在業界的朋友保持聯繫,彼此了解更多關於產業的動向以及眼界,會發現世界其實比你想的更大!

(上篇到此告一段落~敬請期待接下來的文章)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給予我一些掌聲作為回饋,你的鼓勵將會成為我的動力~💪

--

--

Weiszuyu
互動有無

Hi 👋 I’m Wei Szu Yu, you can also call me Irene. I work as a UI/UX designer, based in Taipei,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