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Mo 月費使用者的 GoShare 初體驗

jason huang
互動有無
Published in
6 min readOct 22, 2019

因為還沒有養機車的打算,於是從去年年初開始使用 WeMo 來做生活中的一些代步,中間也用過便宜但 UX 完全不行的 iRent,所以當 WeMo 推出月費時也就很快購入了,但體驗完剛在臺北推出的 GoShare 後,便衍生出許多有趣的觀察與反思。

source: WeMo & GoShare

註冊與啟用

GoShare 在註冊的步驟上和 WeMo 大同小異,不外乎就是拍下駕照、身份證與自拍一張,不過這邊要稱讚一下 GoShare 在拍照時使用許多圖像辨識功能,讓整個流程方便且快速許多。在帳號的啟用 WeMo 通常需要一個工作天審核,但 GoShare 似乎運用了不需人工審核的自動辨識技術,甚至人臉辨識,讓整個註冊到啟用的流程只花了10分鐘便可完成

選車與預約

這部份的流程兩者也十分相近,但 GoShare 除了 UI 有更大的地圖,更能不限範圍的看到周遭可租用的車輛,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WeMo 並無限制預約車輛的距離,像是要搭大眾運輸再換 WeMo 時就非常方便,可以提早預約確保有車可騎,但 GoShare 則是只能預定5公里內的車輛,因此兩者在這部份的 UI 設計上,對調或許會比較合適

另外,就剛剛用 GoShare 騎完 Gogoro 2 和 Gogoro VIVA 的感覺,兩者對於使用者來說應該是兩種不同的體驗,在找車時若能一眼就能辨別會方便許多,像是 WeMo 用顏色來區分便顯而易見,雖然 WeMo 這邊的用法主要是拿來做廣告或促銷費率。

找車到啟動

過往使用 WeMo 時總會有找不到車或是車在大馬路對側的窘境,但這是源於 GPS 定位在不同手機上的誤差和高樓等干擾物所造成不可避免的問題,雖然 GoShare 也有相同的麻煩,但在這方面下了更多的功夫,除了和 WeMo 一樣有讓車輛閃燈的功能,GoShare 車輛似乎在預約後會每幾秒有車尾燈閃爍,又或者是靠近到一定距離才開始,這部份就需要有更多使用經驗才能確認。

好不容易找到車子,按下 WeMo 上 “Rent” 或 GoShare 上 “Let’s Go” 的瞬間,使用者此時最在乎的就是快,畢竟租貸的計時一開始,每分鐘都是錢啊!可喜可賀的是兩者在此都有到位的體驗設計,WeMo 的車輛啟動和開車箱皆由 App 控制,GoShare 則是先以 App 解鎖啟動再用龍頭的實體鍵開啟車廂,但實際操作 Gogoro VIVA,似乎可以直接按下開車廂鍵便能同時啟動,但不管如何,實體鍵的反應速度還是讓 GoShare 略勝一籌。至於發動車輛,WeMo 採用和一般機車類似的模式,GoShare 則以 Go 按鈕搭配煞車,兩者都相當容易上手

兩種 Gogoro 車款在開車廂按鍵的位置不同但不大影響整體體驗。

騎乘上路

過往騎 WeMo 的體驗其實和一般機車相近,但少了噪音、抖動和廢氣,GoShare 一樣有電動車的好處,但提供的兩款車卻有著不太一樣的感受

Gogoro VIVA
整體來說和 WeMo 類似,但卻少了加速鍵功能,極速大約落在55km/hr左右,若是上下班多車時或短距的通勤算是足夠,不過就不適合較長程的使用。另外,雖然較輕身的車型蠻適合女性使用者,但油門在剛起步時明顯力道過猛,想必會嚇到一些人。

Gogoro 2
想買!
真的是最簡潔的感想,除了終於享有白牌電動車的加速度外,那隨著速度變化的鳴聲真的是非常暢快,雖然車體較重,但在加減速時能明顯感受到動態動力曲線的舒適,轉向後自動關閉的方向燈也是讓使用者體驗更上一層,不管騎乘距離都相當舒服。

然而,GoShare 的一個硬傷在於沒有擋風鏡的安全帽,即使戴著眼鏡騎個10分鐘便熱淚盈眶,但安全帽本身的舒適度是略優於 WeMo。另外,騎車等紅燈時總會看到一些人拿手機出來用,WeMo 在通知欄位放上目前租貸時間,對使用者來說十分便利,GoShare 則是要點入 App 中才能知道,如果將使用時間放入儀表板,或是採用 WeMo 的方式,將會有更完善的體驗。

還車到完成

在兩者皆為無條件進位的計時方式下,相信許多人都會想趕在X分59秒前完成還車的動作。GoShare 在這部份因為兩款車的些微差異,像是 Gogoro 2 放下側柱會自動退出啟動模式,可以直接按下後車廂鍵進行後續動作,但架起中柱則不會有反應,在 Gogoro VIVA 上也沒有類似的功能,對於不熟悉 Gogoro 的使用者可能會造成混淆;WeMo 則是需要按住 App 上電源按鈕數秒後才能還車,相較之下稍慢一些。除此之外,兩者在此流程的設計上都相當完善。

上列 UI/UX 等設計為使用 Android 10 之實際體驗,iOS 版可能有部份差異。

正如前面提及,GoShare 的兩種車款為不同的體驗,對於常用 WeMo 的使用者來說,Gogoro VIVA 的吸引力並不大,但 Gogoro 2 卻很可能成為中長程的較優選擇。這邊給 GoShare 的主要建議是拜託安全帽加上擋風鏡,以及在選車 UI 能讓人分辨不同車款,甚至是區分兩者的價格讓使用者有更多誘因使用較陽春的 Gogoro VIVA;至於 WeMo 在沒有自產車款的情況下,許多體驗上的設計已經做得很不錯,為務實的代步選擇,或許能夠參考 GoShare App 的各項優點,像是流暢度與啟動和還車的便捷。

這邊還是要讚揚一下 Gogoro 在策略上的聰明,像是讓使用者自己牽車免除投放的煩惱和成本,以及 GoShare 提供非常便利的產品試用,對 Gogoro 的發展來說勢必有許多幫助;已經站穩的 WeMo 其實也不需要擔心太多,畢竟方案的多元性車輛的多寡和對手有一定的區隔。

因此,對於本週 GoShare 進駐臺北和 WeMo 延伸至高雄的消息抱持期待,除了讓使用者有不同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良性競爭,不但讓臺灣的新創產業注入一股活力,相信也將讓兩者在相互較勁的同時提升各自的產品,到時要衝出國際就只會是早晚的問題了

--

--

jason huang
互動有無

生於臺北,後天港仔;科技創新學徒,人文傳教士 👋🏼 j450nhu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