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教育如何培養出「模犯生」?

一起來看看電影背後的真實數據。

亞細安 asean now
亞細安 asean now
9 min readNov 1, 2017

--

首部在台破億的泰國電影《模犯生》,讓台灣近年來對泰國逐漸增加的狂熱又再翻一個頂峰。隨著劇中要角被觀眾們喜愛,曲折離奇的情節也不禁讓許多「哈泰」的台灣人好奇,在現實中作為一名泰國學生,面臨的到底是怎麼樣的生活?或許作弊是商業片的戲劇效果,但鏡頭裡瘋狂唸書考試、籌錢轉學、爭取留洋等光怪陸離的宿命,背後的成因又是什麼?

圖片來源:CatchPlay威望國際

企劃|田孟心
製圖|Wade Jing

想瞭解《模犯生》中的泰國學生們為什麼要這麼「拚」,得先從高等教育升學的競爭程度來看。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相關數據,2015年亞洲各國中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升學率如下圖所示。比起大學門檻容易跨進的台灣和韓國,泰國的高等教育升學率只有48.86%。換言之,不到一半的泰國高中生能夠進入大學的窄門。

此外,即便進得了國內前幾志願的大學,對於泰國的成績優異的學生而言,也未必是最好的選項。根據英國QS(Quacquarelli Symonds)機構所評比的世界大學排名,泰國排名最好的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是第245名;而在倫敦時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的評比中,排行最前面的瑪希敦大學(Mahidol University)則只在第500名左右。

因此,有不少學業表現頂尖的泰國學子,若客觀條件允許,會把希望放在出國留學一途。然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CSO)的統計,泰國只有1.3%的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赴海外留學,比起鄰近國家馬來西亞的7.9%、台灣4.4%、越南2.6%、中國1.9%,比例相對低一些。其中泰國留學生目的地主要為美國(佔25%)、英國(佔22%)、澳洲佔(17%)。

註:台灣在UNECSO這份留學統計中無資料,故以2016年國際及兩岸教育司世界各主要國家之我國留學生人數統計總人數,與教育部統計處大專校院在學學生數計算比例。

由於留洋門檻不低,經濟階層較好的家庭才能送孩子出去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是常態,而泰國的情況又更為極端,如《模犯生》電影中男女主角那樣的中產階級甚至低收入戶背景,必須花費更大的心力才可能擠進1.3%的留學窄門。因此我們可以在電影中看到,女主角的家長不惜花費鉅資,也要將孩子轉到更好的私立學校。許多評論也都指出,在泰國當地,比起公立學校,少數幾間有口碑的私立學校在教育品質、升學發展方面更讓人信任。

然而,究竟泰國教育系統出了什麼問題,讓想升學的孩子與家庭須要透過不斷轉校、花費高額學費去爭取特定私校的一個名額?

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所執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來探討,或能一探究竟。

PISA定期針對全球15歲學生的數學、閱讀與科學能力進行測驗。在72個受測國家中,泰國屬於中後段班。從2012至2015年,名次更是逐年下滑,成為同樣有參與測驗的東協國家中排行倒數第二,只贏過印尼。

不過,這份成績單其實未必反映泰國學生的普遍程度,主要是鄉村、社經地位低、資源缺稀的地區拉低了整體表現。以「閱讀」的項目來說,根據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分析,泰國竟有1/3的學生被判定為「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cy),意指能看懂泰文字,卻無法準確詮釋出文章意涵。該報告指出,這些學生多數來自農村、偏遠鄉鎮的學校。

同時,另一份UNESCO的報告也指出,泰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經水準優勢與劣勢的學校在教育資源的差異,是受評比的國家中倒數第二嚴重,僅次於印尼。

除了國際指標,國內的評比也再次映證著泰國城鄉差距,例如泰國大學入學測驗O-net中表現最好的50所學校,曼谷就佔了34所,而其他16所則分布在全國其他76府。曼谷郵報(Bangkok Post)的一篇報導也指出,泰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Niets)分析2015年的O-net測驗結果,發現城市與鄉村地區學生在英文、數學成績上有可觀的差距。

教育資源差異也明顯地展現在學校的設備與師資上。都會區的教師品質和鄉村地區有莫大的差異,像是教師學歷、年資和數量等等,曼谷首都區都遠遠超過泰北邊境的湄宏順(Mae Hong Son)。在網路普及率方面,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泰國社經階層最高與最低的學生網際網路使用率,大約差距20%,雖然2004至2010年各個階層的使用率皆提升,但彼此之間的鴻溝並未縮小。

事實上,城鄉差距已被視為泰國教育最嚴重的問題。來自芬蘭的教育專家帕西 · 薩爾伯格(Pasi Sahlberg)指出,如果一國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多不平等現象,那麼教育品質將更難提升;泰國教育部前發言人Amornvit Nakornthap也曾對曼谷郵報表示,泰國教育制度的不平等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因而我們能在電影中看到,社經優勢階層的孩子能輕易享受到私立國際學校的教育資源,對照中產階級的女主角,就顯得吃力;更別提經濟弱勢的男主角,在整個僵化的結構下會更難翻身。更甚者,男主角若非居住在鄰近都會區域,可能連發揮讀書長才去爭取獎學金的機會都不存在。

國際評比差強人意,城鄉差距問題又為人詬病,不禁令人質疑泰國政府在教育預算上的編列是否不足?根據UNESCO的數據,2012年泰國教育經費佔政府總預算超過20%,佔GDP的5%。20%這個數字雖然稱不上最高,但整體比重其實已經超過已開發國家如澳洲、紐西蘭和日本,而佔GDP比重,也超過了東協經濟發展最好的新加坡。

然而,搭配另一份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報告,卻發現教育經費佔總預算比例不低,不代表學生們就能拿到較多資源。

普遍來說,一國的總體經濟數額和每位學生實質分到的教育經費大致會呈正相關,因此以該報告中的實質人均GDP(以2010年為基期)來看,泰國(9,748美元)學生平均分到的教育經費,遠低於GDP高於20,000美元的左列國家並不令人意外;但同時它也低於GDP相仿的哥倫比亞(9,555美元)、突尼西亞(9,410美元)兩國,就值得注意。

當然,平均數在城鄉差距極大的泰國並不能如實反映不同地區學生分配到的教育資源,對於那些偏鄉子弟,上方的數字仍要再打折扣。公民社會經濟教育期刊(Citizenship, Social and Economics Education)的一份報告指出,泰國教育經費編列最高的清邁府,一共有606億泰銖的預算;而最低的信武里府(Sing Buri),則只有兩百多萬。

泰國教育部也力圖改革,但教育政策並無法長期執行,主要因為在政治環境動盪下,過去17年裡就換了20位教育部長。現任教育部長提拉傑(Teerakiat Jareonsettasin)今年七月接受《彭博新聞》(Bloomberg)採訪時表示,該國的教育經費有高比例花在兩萬名官僚人員上,而且貪腐問題嚴重,改革的障礙之一可能就是教育部本身。

提拉傑進一步指出,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在於泰國使用老式學習方式,缺乏學習動力、創意和批判性思維。提拉傑所言並非空穴來風,泰國教育的守舊思維彰顯在學生們的日常生活裡,例如泰國大學生仍要穿著制服、向國王銅像、老師跪拜。去年朱拉隆功大學學生會長秦聯豐(Netiwit Chotipatpaisal)拒絕跪拜,還遭到軍人總理帕拉育(Prayuth Chan-ocha)點名違反傳統。

我們求證了在當地的學生觀點。獲台灣教育部新南向留學獎學金,現就讀朱拉隆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的陳彥霖說,朱拉隆功大學硬體好、設備高級,但教育思維的確偏守舊,除了跨學院選課幾乎不可能,旁聽也限制重重,外人甚至不容易進入圖書館借閱,整體而言教育資源的確很封閉。

日前,泰國軍政府在教育目標方面喊出了響亮的口號,在指標性政策「泰國4.0」計畫中提到,希望20年內能有五所大學進入世界百大,以期待這些扮演「火車頭」的大學能帶領國家往知識密集產業轉型。但對比台灣經驗,或許該反思的問題是:衝高大學排名,真的有助於發展創新產業嗎?而回到整體的教育願景,專注投資火車頭院校,又能否有效回應本地學生的基礎需求?

電影下片了,在屏幕之外,擠破頭爭那一席都會區優秀私校的座位、遵守著禁錮的校規與學習方式,終究還是現階段的泰國學子們須要面對的日常。往未來望去,如何在政治動盪下整頓教育官僚體系,如何有效解決不平等問題,如何進一步翻轉保守的價值思維,都將是泰國教育改革試卷上一道道困難的考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