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d Thai:我不是柬埔寨料理

文化混血的街頭小吃,如何變成現代泰國的國民美食?

Jiahe Lin
亞細安 asean now
5 min readNov 7, 2017

--

透過搜尋引擎上的標誌變化來介紹世界名人、文化節日和歷史大事的Google Doodle,在11月7日這一天別出心裁地推出了一組七幅圖的作品介紹泰國國民美食Pad Thai,你注意到了嗎?

除了英語媒體想當然爾會討論,少部分的中文媒體也很快就報導了這則花絮新聞,但我注意到一個小小的落差:大部分的英文報導,多半偏重描述二戰期間Pad Thai如何在泰國被推廣成國民料理;但或許因為這道料理所使用的粿條如今在中文裡常被稱為「金邊粉」,部分的中文報導則特別強調了Pad Thai的「起源地」其實是柬埔寨的金邊(Phnom Penh)。

難道,Pad Thai真的不是一道「泰國菜」嗎?

也不能這麼說。

問題在於「金邊粉」這個名字如何形成,事實上不易考究。大部分資料還是會告訴你,這款米製麵食源自於中國南方,多半說是廣東潮汕一帶,也就是中南半島許多早期華人移民的故鄉,但也有一說是廣西南寧。

無論如何,提起Pad Thai的前世,一般通常還是會直接上溯到中國,或者從航海的角度離中國稍近一些的越南……柬埔寨?當然也有可能,但整體來看,不論是哪裡,我認為都比較接近是「粿條」(kway teow)飲食文化在東南亞擴散並衍化的持續過程,而不是某一道固定形式的料理,從一個特定的A地流傳到另一個特定的B地。

此外,Pad Thai之所會被比較肯定地歸類為「泰國菜」,更重要之處在於它跟泰國近現代史的聯繫。這個故事,得要從20世紀中的軍事強人鑾批汶.頌堪(Plaek Phibunsongkhram, 1987–1964)開始說起。

Phibun,打造現代泰國國族的重要人物。(來源:Wikipedia Commons)

這位被西方暱稱為「批汶」( Phibun)的先生,在1932年以一介軍官的身份參與了立憲革命,使得卻克里王室已經統治了150年的暹羅(Siam)王國,從絕對君主制變成了君主立憲制。接下來幾年,批汶又阻擋了謀求王權復辟的勢力,主導了國內的政治局勢,最後在1938年上位成為總理。

然而,當時暹羅周邊都已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權傾一時的批汶追求的不只是掌控政權,將整個社會由傳統王國轉型為現代民族國家,才是他心中更重要的政治工程。因此,掌權一年後批汶進一步在維持既有體制的情況下,主導將國號由「暹羅」改為「泰國」(Thailand)。

暹羅,從此走入歷史;泰國,也才成為今日我們熟悉的泰國。

改國號只是打造新國家的第一步,批汶政府還從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法西斯獨裁者身上學習了運用大眾宣傳的方法,自1939年起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的「國家文化條令」(cultural mandates),包括:規範國家、民族的正式名稱;尊崇皇家旗、國旗、國歌;推廣國語(並且壓抑方言)等等。

同一時間,太平洋戰爭爆發了。隨著日本軍隊席捲東南亞,泰國雖然名義上未被佔領,但實質上配合日本作戰,整個社會也形同進入戰時狀態,物資緊縮。批汶一方面為了減低稻米消費量以利軍事儲備,另一方面為了持續加強「泰」化,於是把腦筋動到了食物上。他希望找出一道戰時方便取材、製作的料理,把食譜標準化,讓它變成「泰」的民族認同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化身。

結果,來自尖竹汶府( Chanthaburi,泰國東南部與柬埔寨接壤處)一種快炒粿條的料理雀屏中選,當時批汶政府稱其為 Sen Chan,並且開始在全國大力推廣。

Pad Thai看似尋常,但如今其實已衍生出不同的地方口味。(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任何一檔街邊小販,只要配備一鼎炒鍋,把近似越南河粉的細薄粿條跟本地常用的調味料、香辛料、雞肉或蝦蟹等材料混合搭配著翻炒,輕輕鬆鬆就能做出這一道經濟普及的小吃。由於實在方便,加上官方推波助瀾,Sen Chan就這樣逐漸在泰國流行起來,後來就被稱為了 Pad Thai。

從字面上來看,Pad(ผัด)和 Thai(ไทย)直譯就是「泰式翻炒」之意。幾十年來,Pad Thai在泰國各地又衍生出了不同的地方口味,如今已經很難用單純的一道料理去定義,倒是更像是一種料理方式。

把材料一樣一樣拆解開來看,Pad Thai應該是一道徹頭徹尾的混血料理,這也反映了東南亞文化常見的多重混雜。與其眾說紛云地去追究它究竟源出何地,不如直率接受它沒有單一根源,但的確是在泰國建構民族認同的過程中被發揚光大。

所以,到頭來我是這麼想的:Pad Thai當然應該被視為泰國料理,正因為它是一道泰國料理,我們才能從回溯它的身世開始對「什麼是泰?」產生更開放的想像……而這不是更美好嗎?

=延伸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