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一下,其實用不著辦美卡

Huang-I Yang
亨利的科技美食旅遊
8 min readOct 19, 2019

--

這邊的美卡泛指美國的各家信用卡,但是實際上台灣人最好辦到的美國信用卡還是美國的美國運通卡。

大概這幾年,Base 在台灣的台灣人開始瘋辦美國的信用卡。說開卡禮高、福利好、年費低,完全打臉台灣的銀行。但事實是如此嗎,我覺得可以來討論看看。

美版的大白是金屬卡且送一個很美的木盒,質感真的很棒

首先,一般來說。如果要辦外國的信用卡,基本上除了身份的證明外,最重要的就是財力的證明了。如果只是一個觀光客,就算能在當地有地址也常會因會沒有收入而被拒絕。

只是因為美國運通有提供一個好棒棒的服務是讓剛到各國當地的外國人,可以拿它國已經核發的原生美國運通卡做財力驗證。這樣就合發新卡了。

說實話,辦信用卡就是考量

  • 開卡禮 — 要不要現在辦這張卡的動力
  • 享福利 — 這張卡要不要長期持有的原因
  • 賺回饋 — 是不是成為主力卡或是特定通路刷卡的選擇
  • 好不好養 — 最現實的問題

以下就會用這四點來好好討論,到底美國的信用卡適合哪幾類的人

開卡禮 — 美卡最讓人喜歡與讚美的地方

美卡迷人的地方在於高額的開卡獎勵,網路上職業部落客介紹的那些真的是隨便開卡禮就可以換到一張單程或更甚至來回的越洋頭等艙機票

我知道大家看到這邊就開始罵,台灣銀行頂級卡的年費很多都遠高於美卡。但首刷禮卻只能換一張台日來回商務或經濟艙機票,相比之下差很多。

以台灣人最常辦的美卡 — 美國的美國運通來說,開卡禮是每款卡一生一次。而台灣很多則是超過半年或是一年後就可以再重辦一次再拿一次首刷禮,所以玩法相對不同。

年費只差一倍(8000 NTD V.S. 550 USD),但是開卡禮足足差了六倍。

而且美國高額的開卡禮通常也是伴隨有門檻的首刷,雖然 5000 美金不會被說成天價首刷門檻。但如果當時沒有什麼大筆消費要處理也還真的有點難去湊到這金額。而台卡很多都是千元到萬元的首刷門檻相對簡單很多。

在這部分,美卡真的完勝台灣的各種信用卡。所以也才很多職業部落客都會說美卡心動就可以辦,因為只要繳年費並且達成首刷就可以換到商務/頭等的機票。

享福利 — 美卡服務很棒,但真的吃的到嗎?

路邊最喜歡拿台版與美版的美國運通簽帳白金卡來做比較了,說台灣年費 35000 NTD 送 50000 點,但美國的年費 550 USD 送 60000–100000 點且還免國際交易手續費。

順帶一提,台灣美國運通是直接免費四張附屬卡給家人。而美國的美國運通則是加價 175 USD 才能多加三張附屬卡,這樣算起來差距就更小了。

但這邊真的要說一下,美國版本的不用國際交易手續費真的很棒,畢竟台灣的美國運通在海外收取的是 2% 國際交易手續費,比其他家的 1.5% 高不少。但台灣的美國運通,不論交易地在哪,只要是刷台幣就是不會加收 2% 國際交易手續費,所以像是 Uber 或是海外的訂房網站這些其實用美國運通刷台幣交易的結帳是可以賺一點點回來的。

這邊先說一下台版與美版通用的福利:

  • 都有該國專屬的旅遊秘書、Marriot 金卡會籍、Hilton 金卡會籍、FHR、HERTZ Gold、AVIS Preferred、AMEX 貴賓室

台灣特有的:

  • 一年四趟進口車機場接送、香格里拉酒店翡翠級會籍、麗笙酒店金卡會籍、不限天數免費停車優惠、全台餐廳優惠、台灣飯店買一送一、台灣專屬的特惠活動、包含主卡人共三張僅限本人使用的 Priority Pass。

美國特有的:

  • 每月 15 USD 的 Uber 點數、每年 200 USD 的指定航空非機票類額度、每四年一次減免 100 USD 的 GLOBAL ENTRY 申請、航空公司官網或是 AMEX 自家旅行社消費點數五倍送、美國官網專屬的美國特惠活動、只要是白金卡持卡人不論正附卡都可以申請能帶兩個額外客人的 Priority Pass Select

當然台美都有的福利來說就已經不錯了。只是像是美卡的 Uber、航空額度、GLOBAL ENTRY 的減免基本上都是要在美國當地才能使用。所以對於身處於台灣的人來說,那些就是看的到吃不到。唯一美卡最實用的就是無限次且可以帶人的 Priority Pass Select 了。

無限次貴賓室真的很棒,但有需要為了這就辦卡嗎?

雖然無限次的貴賓室很吸引人,但一般人一年出國個三次差不多就是極限,而且台灣大多數銀行的信用卡都有送免費的貴賓室次數。我知道很多人會說攜伴怎麼辦,我會說就付錢阿,平均來說攜伴自費 750 元就可以進去。反正一年能有幾次,那自負額會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此外,美卡沒有機場接送。台灣就算不是美國運通,其他銀行也都是有免費或低自付額機場接送。這也是當拿美卡刷機票賺 5 倍點數時要付出的成本。

賺回饋 — 刷美卡真的有比較划算嗎

這邊插花一下來以台灣各種信用卡做比較,美國簽帳白金卡是一美元一點。換算起來就是 30 元台幣賺一點。然後只有在航空或是官網旅行社因為五倍才變成 6 元台幣一點。

以台灣目前主流的信用卡在國內消費,目前大多數國內消費都是 20 元一哩航空點數。然後也不乏 18 元一哩的,所以這跟美卡主流的 30 元台幣賺一點有極大的落差。

就算都刷海外好了,台灣目前市面上隨便也都可以找到 15 元、10元、更甚至到 5 元一哩的信用卡。雖然是需樣國際交易手續費的,但那回饋比例扣除手續費後還是穩穩的比美卡高。

台灣信用卡回饋比率在世界上真的不算差的。

雖然不同的美卡在不同的領域有加成,像是大白是官網機票、官方旅行社有五倍,金卡在餐廳有四倍回饋。只是,正常人總不會天天買機票、然後就算天天吃餐廳,以台灣的環境來說能收 AMEX 的很多都開在百貨商場內,那些刷卡機的 MCC Code 又不是餐廳代碼。所以還是賺不到四倍回饋。

因此回饋這部分,我會說認真分析自己的消費方式,總是可以找到比美卡好的台卡在台灣消費的。

好不好養— 長期持有成本還是要評估

這邊來說一下為什麼繁體中文的世界在討論美卡都只說美國運通。

首先,目前我聽說過對於沒有美國收入證明友善的信用卡有:

  • BoA:需要開戶存款(但簡單),而且 BoA 的信用卡並沒有很好的里程回饋與額度低,而且資金過去大多人都只能用電匯。
  • HSBC:需要開戶存款,且要存不少才會願意發信用卡。但因為可以簡單從台灣 HSBC 把款項轉移到美國去。對於有資產的人是不錯選擇。
  • AMEX:可以直接用國際轉卡的方式低成本的取得美卡,且過去還可以直接用台灣的第一銀行做繳錢。現在似乎還是要綁定任意美國帳戶做扣款。

我這邊都先善意推斷大家在美國都有家人,然後自己也會住在那邊。但就算如此,還是需要美國的手機號碼與銀行帳戶。美國門號大多數都要 3–20 元的基本費(那些很雷不可靠的免月租電信先不算),然後美國的銀行很多又都有所謂的帳管費。所以平均起來一年付個 50 -100 USD 在維持一個正常美國狀態是少不了的費用。

這邊都還沒有考慮到台幣轉成外幣的匯率風險、去美國收卡片、電匯卡費到美國要手續費等等的成本。所以美卡其實真的不難辦,難的是如何長期且安全的持有那張卡片。

我這篇當然不是為了黑美卡來寫的文章,我覺得比較算是平衡報導。

當然美卡除了讓人羨慕的開卡禮外(只是首刷金額有點小高)、額外的旅行保險(至少要有美國帳戶可以收理賠)、額外的商品保固(至少要想辦法把商品運回美國再送修),就我周圍朋友的經驗是對於緊急服務更佳有彈性。像是卡片遺失、被盜刷、臨時補卡等等的處理效率都完勝台灣各家銀行。

這邊當然還是要分析一下什麼人可能可以把美卡的福利用的淋漓盡致

  • 只能飛經濟艙或是廉航的出差星人,這樣無限次數又可以帶人的 Priority Pass Select 可能一年數十次的使用年費就回來了,剩下有用到的福利就是額外賺更大的概念
  • 雖然住在台灣,但還是很常往返美國。這時候航空退額、GE退額、Uber 點數都使用掉,然後再用個幾次 Priority Pass 的貴賓室。也就是早就把年費給賺回來,剩下的也都是額外附加。

下一篇會介紹要怎麼樣分析自己到底該怎麼持卡,敬請期待 🙏

  • ,而且 BoA 的信用卡並沒有很好的

--

--

Huang-I Yang
亨利的科技美食旅遊

Hi, I’m Henry. Mozillian, NISRA, CPRTeam. Personal Tags: Information Security, Fintech, 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