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我的名字—隨想《紫羅蘭永恆花園 永遠與自動手記人偶》

鏡花先生
京阿尼是我們的青春
4 min readJan 18, 2020

雖然〈永遠與自動手記人偶〉被設定為《紫羅蘭永恆花園》系列的外傳,但其故事內容與劇情的所在時間,其實應能剛好把本篇以及接下來的劇場版衍接。〈永遠與自動手記人偶〉的後半段故事落在「四年後」,描述劇中世界的科技發展迅速,電波塔正在興建、升降機與電燈開始變得隨處可見、新市鎮以及座落其中的大型住宅也陸續建成,連帶女性也開始抱有「新時代」的嶄新工作觀…以上的情節,正好呼應劇場版預告中,作為畫外音的社長如此說道:「時代正在改變,煤氣被電氣取代,書信被電話代替…但仍有永不改變的東西,那就是她(薇爾莉特)的感情。」

隨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當書信不再是唯一以及最方便的通訊手段以後,究竟還會存有怎樣的意義呢?作為代筆者的自動手記人偶,又該如何自處?以上的問題,大概會是劇場版將要討論的主題,〈永遠與自動手記人偶〉的故事在此只是一個引子(雖然故事也是有簡單觸及上述主題的,例如三位自動手記人偶討論自己為何想要做這份工作的情節)。〈永遠與自動手記人偶〉的故事想要強調的,是書信本身的難能可貴 — 不止於寫信者終能夠把內心的感情傳達而可貴;亦是書信歷盡困難之後,終能傳遞到收信人的手中並帶來安慰,這一份的珍貴。《紫羅蘭永恆花園》的故事一直較強調前者,這次的劇情加入關於送信的描述後,也終於連後者也得以補完。由寫信、投遞到收信,〈永遠與自動手記人偶〉完整地呈現一封書信由被寫下到被閱讀的過程,並展現情感與回憶如何藉著書信而被記下、以及傳遞出去。

在〈永遠與自動手記人偶〉的故事裡,書信記下送信者的名字與祝福,作為「魔法」鼓勵收信人希著希望活下去,在四年的時光裡姊妹兩人藉此互相安慰。其實書信始終是慰藉多於救贖,信被投遞與接收以後,也不可能對寄信與收信人的當下處境造成即刻的改變。就如劇中多次出現的飛鳥象徵,伊莎貝拉在舞會中仰望頂上的飛鳥油畫,畫上的鳥隨著自身的舞步而不斷旋轉,看似自由飛翔,但實際上始終無改其被囚禁於學校、被釘在畫上的現實。如同薇爾莉特離開學校以後,只剩下伊莎貝拉一人留在鐵欄之內,鳥兒終究不能自由飛翔。

現實無法簡單被改變,書信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希望傳達,為人們存在積極活下去的動力。然而誰又能說如此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呢?至少在故事最後,姊妹兩人透過書信交換了淚水,喚回那曾被抹消的記憶與過去,記得當時天空中一同翱翔的飛鳥。書信帶來鼓勵,讓兩人在各自時空中再次記得要呼喊對方的名字,帶著微小卻堅定的希望活下去。書信無法成就巨大改變,但是能夠成全這點,就已足夠動人了。

觀賞〈永遠與自動手記人偶〉的時候,心裡當然無法不掛念著京阿尼的人們。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記下了所有參與過這部作品的人的名字。當逝者的名字被寫在螢幕之上,主題曲亦唱到「呼喚我的名字吧」,實在令人感慨又感動。劇裡劇外,記著那些名字,都是一份重要的安慰。

期待《紫羅蘭永恆花園》劇場版。

P.S. 1 藤田春香第一次執導,表現不錯,有幾幕鏡頭的構圖與光影運用都令人留下印象。

P.S. 2 劇中伊莎貝拉那句關於「復仇」的對白,亦叫人聽著份外感慨。

新‧鏡花水月Facebook專頁

--

--

鏡花先生
京阿尼是我們的青春

不是專家,不是評論家,就只是個喜愛寫作的人而已。 興趣包括:動漫、小說、音樂,流行文化。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flowerinmi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