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

從社會心理學看「假新聞」與其應對方式

梁祐祥
人文領域學習日記
6 min readMar 19, 2020

--

網路謠傳衛生紙等民生用品恐因各工廠趕工做口罩,出現原料不足情形等假訊息,造成民眾搶購衛生紙。台北市知名量販店10日上午衛生紙貨架瞬間空出一半,等待廠商補貨。中央社 109年2月10日

防疫期間,人心惶惶。近期更被爆出有心人士在通訊軟體中謠傳「衛生紙原料與口罩相同,可能出現短缺」[1],造成民眾搶購衛生紙的現象。然而,實際上衛生紙原料為紙漿,口罩原料為不織布,原料並不同。

本文將以「衛生紙之亂」為例子,透過分析「假新聞」的運作與效應受眾的認知機制與過程,進一步探討,人們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如何加以避免,以改進公眾溝通的品質?

受眾的認知機制與過程

Photo by Clément Falize on Unsplash

社會認知論-認知與基模

首先,分析社會大眾,也就是假新聞受眾的認知機制與過程。從社會認知論的觀點出發,我們知道作為「認知小氣鬼」的大腦,在有限的容量、效能的前提下,為了提升認知的效率,需要透過一套認知架構來幫助認知,而這套架構就是基模(schema)。

基模(schema)可以是基於被認知事務的突顯性、初始性、重複曝光性、與認知者個人經驗的相關性等等。這個基模提供了我們的大腦一個舒適、快速的認知路徑,大幅提升了我們的認知效率。

海德特的社群直覺模式

然而,這也使我們的大腦在認知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現象。當我們在認知人事物的過程中,相比於繁瑣的理性思考過程,我們的大腦更傾向於走一條簡單的道路,也就是透過基模,這套認知架構。

於是乎,在認知人事物時,大腦的第一個反應往往不是理性思考;相反的,是產生直覺(這裡指涉的並非是生物的本能直覺,而是一種透過社會經驗形成的社會性直覺)。這就是社群直覺模式的理論基礎,「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

假新聞的運作與效應

圖片來源:電子商務時報

分析完受眾的認知機制與過程後,我們回過頭來談假新聞。現今社會的假新聞大多都有兩個特性,第一個是驚人與聳動的標題、內容,另一個則是真假混雜的訊息,這兩者都使人們更容易相信假新聞。

認知的基模如何使假新聞更容易被接受

從「衛生紙之亂」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則假新聞以衛生紙等日用品將會缺貨,這類驚人的素材作為內容,容易引起民眾的恐慌情緒,透過突顯性的基模被大腦接收。

我們也可以發現,該則假新聞以原料都被拿去生產口罩,作為推論基礎,而由於口罩正在被大量生產是已知事實,也正被主流媒體大量報導,因此容易透過重複曝光的基模被大腦接收。

社群直覺模式如何使我們失去判斷能力

除了假新聞本身就更容易被大腦透過基模認知以外,從社會直覺模式來看,既然假新聞已經提供了大腦,一條舒適、快速的認知路徑,為了提升大腦的認知效率,那我們的大腦就會很容易的產生了社會性的直覺,直接相信假新聞,而省去了相信假新聞前,較複雜的理性思考、事實查核 。

「同溫層」如何使人們更容易相信假新聞

圖片來源:Heho 健康

除了假新聞本身的特性有利於散播外,當今網路社會的產物「同溫層」,也在假新聞的傳播中,扮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網路世界中,人們為了尋求相同的意見以互相取暖,各式各樣的「同溫層」網路社群紛紛出現,這讓社群內部的同質性聲量越來越大,同時也使得異質性的聲量擔心社群壓力而不敢出聲。

最終,形成了一個高同質性的社群。其中,社群媒體的網路演算法也在推波助瀾,只推送受眾們喜好的內容,讓受眾的網路世界變得更同質,而非多元。

當同溫層成為假新聞的溫床

這個同質的世界,成為了假新聞氾濫的溫床。據統計,人們有更高的比例相信與自己立場相同的假新聞[2]。從「衛生紙之亂」的例子來看,在閣揆蘇貞昌親自澄清後,聲量大幅降低。

然而,仍然有部分特定族群拒絕信任政府,仍選擇相信假新聞持續搶購。面對同一則假新聞,但相信程度卻有所不同,其中的差異正式來自於族群立場的不同。

立場如何透過認知失調,影響對假新聞的判斷

從社會心理學來看,這是認知失調所產生的結果。原先就對政府信任度較低的部分中老年族群,相信了一則可以證明行政失當的假新聞,但面對閣揆對於假新聞的澄清,產生了認知上的失調。

為了避免失調帶來的焦慮與不安,又同時避免複雜的理性思考,該族群最終仍會選擇相信自己原有的立場,相信假新聞。於是符合特定族群立場的假新聞,將在同溫層中更加快速的傳播。

面對假新聞的解方

Photo by marianne bos on Unsplash

製造個人直覺衝突&邏輯推理能力的鍛鍊

分析完假新聞與受眾的運作機制後,在最後要探討的是解方。從個人的層面,社群直覺模式的觀點來看,社會性的直覺是人們相信假新聞的主因。因此,要避免個人容易相信假新聞,最基本的就是製造個人的直覺衝突,與邏輯推理能力的鍛鍊。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洪子偉認為:「製造直覺的「衝突」可使大腦啟動推理程序,來尋找其他線索以供判斷」[3]。在「衛生紙之亂」的例子中,如果可以由受眾比較信任的對象,例如家人、親近的朋友,提出相關的查核資料,藉此協助啟動受眾的推理程序,進而辨別假新聞;而透過邏輯推理能力的鍛鍊,也有助於在推理程序啟動後,幫助假新聞的辨別。

跨出同溫層與人交流

此外,跨出同溫層,與不同立場的人們交流。一方面可以接受不同立場的資訊刺激,有助於製造直覺的「衝突」;而在與異溫層交流的過程中,彼此間的交互辯論,也有助於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

更重要的是,異溫層可以提供不同看世界的角度,在辨別假新聞時,較不會受到特定立場的蒙蔽,可以相互檢證資訊。最後,上述的方法要能發揮功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同理心與培養社會的信任。

透過同理心,人們才能理解、包容異溫層的想法

大眾彼此相互信任,才願意建立起溝通的橋樑。

[1] 散播衛生紙缺貨假訊息 刑事局查獲傳銷業3女。中央社。

[2] 為何人們喜歡傳假新聞?假新聞的傳播與心理學 。沃草公民學院。

[3] 民主社會的價值衝突如何化解?專訪洪子偉。研之有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