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攻防戰輸的一蹋糊塗? 社群媒體不是唯一的兇手!

Ching Liu
人機共生你我它
11 min readDec 5, 2018

--

什麼是假新聞?

所謂的假新聞指的是錯誤或造假的消息,依據製造假新聞的意圖又可以再區分成不同類型:新聞媒體非蓄意的勘誤、詼諧幽默來諷刺時局的內容、為了騙點擊率而製造的聳動消息、惡意攻擊他人的假資訊或斷章取義的內容。

假新聞不是近幾年的產物,但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讓假新聞傳播更容易也更迅速。心懷不軌的人可以輕易的在臉書上放抹黑某政治人物的假消息,當這個假消息成功地找到一些政治立場正確又容易被煽動的人,便會如滾雪球般,被人們傳頌,最後,甚至通過主流媒體或從名嘴的口中,鋪天蓋地的以權威來源的力量讓所有人相信,這是真的。

不理性的人類是助長假新聞的兇手之一

假新聞之所以猖獗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的內容和傳播途徑瞄定人類天性的弱點,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面對一則新聞時會做出不理性選擇

天真實在論(Naive Realism):人們傾向相信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是客觀的,並認為那些與自身理解不相符的事情是不理性、偏頗、無知的。

事實上,所有的知覺(Perception)都是主觀的,是大腦在接收外界刺激之後進行組織和解釋得到的結論。

下面的例子說明:同一個資訊被放在不同情境下看,就可以有不同解讀,同樣一個符號在左邊看來是數字13,右邊卻又像英文B。但現實中,人們可能因為局限於某一種情境,而主觀認為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source: http://passionsartistiques.e-monsite.com/album/illusions-optique/

下面的例子在說明:對同一個資訊,從不同角度看會看到不同的內容,有人看到的是女孩,有人看到的是老奶奶。但受限於自身觀察力或想像力的人們,自己看完這張圖片之後,可能會滿足於其中一種判斷,而不會懷疑是不是有其他的可能

sourc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The-optical-illusion-The-Young-Girl-Old-Woman_fig1_233626368

由於知覺的主觀性,我們可能在產生知覺的過程中漏掉一些資訊或推論錯誤,但是極少人會去注意到要修正這些錯誤,反而會認為自己的判斷是相對正確的、客觀的,而那些持有不同立場的人才是錯的!

看到這裡你是否在腦中開始浮現一些人的面孔?開始回想起他們是多麼的固執己見、多麼不理性?如果是這樣想的,那你正陷入天真實在論的陷阱,因為當你在檢討別人的時候,也是以自己的認知為判斷基準,認為無法被你說服的人可能是不理性的。

檢討別人很容易,發現自己的偏誤很困難。所以,當一群相信核能是對人類有危害的人看到一則表示核能是綠能新聞時,他們有很大的機會會認為那是錯誤的內容,開始檢討撰寫新聞的人,或責備對立的支持者。反之亦然。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人們偏好搜尋、接受、回想那些與他們既有觀念或假設相符的訊息。面對模稜兩可的立場,會以支持自己觀點的方向解釋。

當你不喜歡某公眾人物時,是不是曾經去搜尋別人對它的評價,或是去看他做過的事情?當你一看到搜尋結果很多是負評,會怎麼做?大聲的說:對他就是這樣的人!還是會繼續瀏覽接下來的幾頁結果,確定是不是有其他正向評論?

此外,由於人們會依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去合理化看到的事件,假新聞也能用斷章取義的方式來說服人,即便漏掉的資訊會讓內容不合邏輯,面對符合喜好的片段的資訊,人們也能腦補一個合理的詮釋。

因此,可能會造成態度極化,或是像天真實在論造成的影響一樣無法改變先入為主的觀念。

社會認同理論(或社會性認定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人們傾向支持被所屬社會團體共同接受的觀點,且會打壓不被團體其他人認同的想法。

歸類是我們理解事物時一個重要的方式,我們也用歸類來理解自己和他人。有了「我們」的概念之後會產生一套符合「我們」的規則,我們會遵循這些規則,表現出符合團體的樣子,此外,團體成員也會影響個體的自信,如果一個團體中有一些厲害的人,屬於該團體的人也會因此感到自豪。

由於自信心與團體其他成員相互牽連,我們會偏好對團體有利的事,而藐視或打壓有利其他團體的聲音。

很多時候人類是不理性的,面對一則與立場相符且被所屬團體所接受的消息,在思考之前人們已經傾向接受;在面對一個跟認知衝突的合理資訊,反而會懷疑它的真偽。

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

除了上述那些人類容易受偏誤影響的弱點,社群媒體上的訊息傳播模式讓假新聞問題更雪上加霜。過去,資訊傳播媒介貧乏的時代,很多人會擔心主流媒體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社群媒體的興起改變了遊戲規則,人民開始可以掌握新聞傳播的主控權,但隨著資訊越來越多,大家漸漸無法深入思考,沒有時間謹慎的判斷事件的真偽,也就大大提升了判斷錯誤的機率。

社群媒體還讓大家越錯越離譜!社群媒體上的演算法收集使用者行為資料,以提供使用者偏好內容, 這樣的推薦機制會將使用者囚禁在一個資訊封閉的空間,讓使用者不斷接收自己已經認同的內容,就是所謂的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所以一旦你判斷錯誤,分享或喜歡的一個錯的資訊,你會看到更多那些相似但是錯的消息

就算沒有過濾氣泡,社群媒體也不見得是開放的空間。在社群媒體上,人們常常會選擇與自己立場相近的人成為好友,所以在動態牆上總能看到呼應自己想法的內容。這種人們自己形成的資訊封閉現象就是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過濾氣泡加上迴聲室效應變成我們常聽到的「同溫層」。身在同溫層裡的人們極少接觸到與自己意見違背的內容,而確認偏誤會讓人們享受在臉書上一呼百應的感覺,逐漸形成一種「大家都是這樣想」的假象。

所以現代人在社群媒體上究竟是如何分辨真假新聞? 難道真如心理學家說,很多人會被固有觀念蒙蔽,還是推薦演算法要負起責任? 我們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臉書上的假新聞辨別研究

2018年,在國際人機互動會議上(CHI),Martin等英國的研究者,發表了一個研究。他們分析三百份問卷結果,了解大家在社群媒體上看新聞的習慣。接著,製造了一個假的臉書帳號,在塗鴉牆上放了一些真新聞和假新聞,以及一些讓假帳號更真實的生活貼文。9名受試者被邀請到實驗室,瀏覽研究者設計的塗鴉牆內容,被要求判斷每一則新聞的真偽,過程中研究員會引導受試者描述自己在想什麼。

Martin等人的300份問卷分析結果指出:

  • 65%的人會在臉書的塗鴉牆看新聞,而且每天至少一次。但是,大部分的人(80%)除了臉書也會從其他管道看新聞
  • 只有61%的人會點開標題看新聞內容,這其中有55%的人認為標題與內容並不相符
  • 37%的人說他們曾經看過一開始相信是真的、後來卻發現是假的新聞。
  • 46%的人曾經看過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新聞。

從觀察受試者如何瀏覽臉書新聞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

  • 沒有一個受試者會採用同樣的方式來檢視每一則新聞。
  • 受試者會掉入誘餌式標題(click-bait)的陷阱,有時候他們會在看完標題就下結論,如上面問卷分析得到的結果。即使有看內容,受試者也可能不會做進一步的分析。
  • 他們對那一則新聞的興趣決定他們願意花多少時間檢視一則新聞。這呼應了我們先前提到的確認偏誤(人們偏好搜尋、接受、回想那些與他們既有觀念或假設相符的訊息)。
  • 許多人依賴新聞的來源作為判斷標準,但並不會考慮到多次被轉載的可能。

科技應該扮演的角色

研究者還請受試者反思自己分辨假新聞的能力,以及他們對自動偵測假新聞技術的看法。受試者普遍對自己區分假新聞的能力沒有自信,但是他們同樣懷疑自動偵測的方法。有人不信任透過群眾標記的檢驗方法,因為標記的人可能會憑著個人的喜好,做出不合理的判斷。有人也表示判斷標準很難拿捏,畢竟我們不能要求新聞像科學研究一樣嚴謹,許多新聞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錯誤,那演算法要如何設定一個標準值,來界定是否為假新聞?無論是人工標記或自動偵測,似乎都不是好的解法。

對於過濾氣泡或迴聲室效應問題,多數的人會認為提供多樣化的資訊可以幫助人們跳脫同溫層,但從受試者的興趣導向的選擇行為來看,研究者認為即使改變演算法,刻意推薦與使用者喜好相反或無關的新聞,也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因為人們很有可能會直接無視那些內容或草率的下結論。

面對這些難點,研究者認為,直接告訴人們答案,不是一個解決辦法。我們無法仰賴不理性的群眾來標記新聞的真假,也難以為機器訂定真假的標準,即使推薦真的新聞,人們也可能因為不感興趣或與認知違背而直接忽略。

提供人們適當的協助,讓他們自己做決定才是解決之道。例如,研究者發現很多受試者仰賴新聞來源判斷假新聞,但他們可能被錯誤轉載的來源誤導,因此除了告訴使用者新聞的媒體來源,也應該告知該新聞的社會來源(social source),我們可以詳細的告訴讀者該新聞的傳播路徑:曾經被誰看到、被誰轉載、作者是誰、作者隸屬於那個社群。要幫大家跳脫同溫層,除了硬塞那些大家不愛看的內容,也可以告訴讀者自己屬於哪個封閉的資訊泡泡裡,比如,當讀者點開一則新聞的時候,告訴他有那些朋友看這則新聞、他看的所有新聞中與朋友看的新聞重疊性有多高、不看這則新聞的人是哪種人、那些不看的人又是看什麼新聞。

重點是,在處理假新聞問題,科技應該輔助讀者判斷,而不是幫他們做決定或下結論。

結語

台灣2018九合一選舉之後我的表情大概像上面那樣,接著臉書上開始出現「同溫層太厚」、「我不了解台灣」的各種言論,我才知道原來在臉書上有一個巨大的泡泡。這個泡泡偶爾會在我回家的時候變薄一些,讓我可以聽見一些不一樣的聲音,也讓我在泡泡裡面的聲音能夠微微的傳到不一樣的地方。可怕的是,在許久未聽見別種觀點之後,我會在當下似乎會產生嚴重的認知失調,以前發生認知失調可能會花一些時間調整,但由於要尋求泡泡內的認同太過容易,我很快又可以回復平衡,像是什麼都沒發生。

我們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但不見得是資訊多元化的時代。選項變多了,但選擇變狹隘了;溝通變得更有效率,但溝通變單調了。當臉書發明讚之後,許多的溝通變成讚或不讚的選擇,更吸引人的好像是下面不斷出現的新資訊,而不是眼前寫得長長的文章。這是科技設計者該解決的問題,也是使用者要瞭解的事情。希望大家在看完文章之後不要急者想要不要拍手按讚XD你可以對身旁的人做一下辨別假新聞的測驗,也期望能聽聽你的新觀點。你甚至可以不相信以上這篇文章的內容,希望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離開之前挑戰一下,你有多會分辨真假新聞?

來檢驗一下自己判斷假新聞的能力,你也可以看看大家是如何在臉書上分辨真假新聞的(iphone可能會看不到,你可以在手機上另開一個網頁:https://goo.gl/forms/Op8wAXgYPhpknMZB3)。

作者: 劉淨、楊期蘭

感謝美玲、振偉、元嘉提供修改建議

參考文獻:

Martin Flintham, Christian Karner, Khaled Bachour, Helen Creswick, Neha Gupta, and Stuart Moran. 2018. Falling for Fake News: Investigating the Consumption of News via Social Media.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HI ‘18). ACM, New York, NY, USA, Paper 376, 10 pages. DOI: https://doi.org/10.1145/3173574.31739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