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聊天讓人們感到彼此親近或疏離的關鍵之一:周邊語言線索

「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 《小王子》安托萬·德·聖修伯里

當我們面對面跟一個人講話的時候,你可以知道對方現在眼神在看哪裡、聲調是開朗還是沈悶、身體跟頭的方向是不是對著你表示他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這些對話中的非語言資訊在我們轉換成打字聊天的時候都沒辦法得到 [2],但是偏偏打字溝通在現代又非常普及,我們不僅會跟熟悉的家人朋友傳訊息聊天,也會透過打字在交友軟體上或是論壇上跟陌生人建立關係。

Photo by Christian Wiediger on Unsplash

當我們從面對面轉換為打字聊天的時候,能夠知道對方狀態的線索全部都來自聊天軟體上呈現給我們的文字內容,所以為了讓我們的情緒也能透過文字傳遞給對方,開始有人透過一些符號來表示自己打字當下的情緒,像是打兩個QQ或是兩個TT來表示哭的表情、用XD來表示笑,並且讓語氣和緩一點,到現在有了越來越多不同的emoji (顏文字)可以表達各種不同的狀態,我們也可以在打字的時候讓對方知道自己想表達疑惑,哭笑不得,尷尬,好吃,傷心的表情等等。

什麼是周邊語言線索(paralinguistic cues)?

這些表情符號以及透過變換文字來傳遞文字以外訊息的符號(例如:QQ, T-T, XDDD, that’s *awsome*!!),我們把它稱作「周邊語言線索」(paralinguistic cues)

不只有表情符號,有時候我們在句子結尾加上好幾個驚嘆號(!!!),或是打英文的時候把某個要強調的字全部打成大寫(This is REALLY interesting!!),或是多打幾個字母來強調語氣(sooooo cute)等,這些方式都是我們用文字交流的時候想辦法代替面對面缺少的非語言線索。

當打字聊天時,單純只有文字而沒有周邊語言線索的話,缺少了這些非語言訊息,同一個句子會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方式,舉例來說:「週五前交給我。」跟「週五前交給我~~」,同樣一個句子加上不同的文字符號,接收者對訊息的解讀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前者讓人覺得像是命令,後者讓人覺得語氣和緩。少了周邊語言線索,我們會有太多空間去想像對方的口氣或是表情,接著自己腦補對方的意圖,但是如果有了這些表情符號,我們比較能夠有線索判斷對方現在想呈現的語氣或態度是什麼。

Photo by Denis Cherkashin on Unsplash

周邊語言線索怎麼幫助我們建立對彼此的信任?

研究者發現當我們嘗試跟一位素昧平生的人建立關係的時候[1],會在聊天的開頭和結尾的時候使用比較多周邊語言線索,像是「嗨嗨」「你好!!」「今天如何 : ) 」「下次聊~~~」「拜!!」,因為在這些打招呼的場合是我們釋出友善的契機,所以當對話中的其中一個人使用比較多周邊語言線索來展現自己的友好之後,對方也會給出類似的回應。

但是研究者發現如果我們讓打字聊天中的兩人沒辦法看到對方給出的周邊語言線索,例如:我送出「嗨!」,對方看到的只有「嗨」,我說「謝謝!!!」,對方只看到「謝謝」,接著在後續的來回對話中,我給出的所有周邊語言線索都只有自己看得到,對方看不到。研究發現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接收到對方的周邊語言線索,自己也會逐漸減少使用這些文字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整體來說,兩人的對話會逐漸減少去使用這些周邊語言線索,雙方對彼此的信任感也會大大降低。

這就是我們使用語言的「互惠原則」,人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其實是互相的,當我們釋出友善訊號的時候,如果對方沒有接收到,就不會給出相對應的回覆,多次來回後,雙方就會開始覺得自己熱臉貼別人冷屁股,逐漸感受不到對方想跟自己成為朋友,自然也就很難建立起信任關係。

Photo by Domingo Alvarez E on Unsplash

運用表情符號釋出善意

由於打字聊天會缺少很多非語言線索,使得溝通比較容易發生誤解。了解到周邊語言線索對人際之間信任感建立的重要性之後,下次透過文字傳遞想法和感受的時候,記得提醒自己運用一些標點符號、文字符號或emoji來傳遞你的情緒,特別是在透過文字談論公事時,例如寫email或傳訊息交代待辦事項的場合。

在工作場合中我們經常需要跟相對來說比較不熟悉或是沒有太多感情基礎的人溝通,這時候如果少了周邊語言線索,就更容易讓email或文字有其他的解讀方式,進而帶來不必要的誤解。在這情況下,如果能適時的運用文字符號或表情符號,就更能讓對方可以察覺到你的用意~

🙌 聽聽更多生活中與電腦輔助溝通相關的大小事

作者:楊期蘭
編輯建議:沈奕超
本文最初發佈於 CASE報科學/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參考資料:

  1. Liebman, N., & Gergle, D. (2016, February). It’s (Not) simply a matter of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MC cues and interpersonal affinity.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 social computing (pp. 570–581).
  2.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2020, November 28). Retrieved December 02,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nverbal_communication

--

--

Chi-Lan Yang | 楊期蘭
人機共生你我它

One of the humans who interprets the objective world subjectively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寫跟讀是為了知道更多不同看世界的方式,沒有好或不好,只有不一樣。website: shorturl.at/bftK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