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網路素養]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酸民了嗎?

Chi-Lan Yang | 楊期蘭
人機共生你我它
6 min readJun 21, 2018

--

女性的聲音:「我也是跟著大家放了紙條叫她滾出去的人之一。雖然想向她道歉,但是已經不知道她現在在哪裡了。」 — 坂元裕二 《四重奏-坂元裕二腳本書》

圖片截自PTT網頁[4]

人機互動研究的內容很多元,這次要介紹的是線上社群的研究,期望對有意經營線上社群的讀者有所啟發。上圖這個畫面對大家應該不陌生,在PTT、新聞討論串、社群媒體上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帶有惡意、騷擾或是非理性的言論,而這些網路世界中的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 behavior)是如何形成的呢?這篇將帶讀者從人機互動研究的視角來了解線上社群中的酸民行為,以及讓讀者思考當經營線上社群時,我們應該如何避免產生過於負面或是惡意的討論氛圍。

酸民哪裡來?

關於網路世界酸民行為(trolling behavior)的成因主要有兩派說法,一派的研究者認為酸民是天生的,他們天生就喜歡以言語攻擊別人[2];然而另一派則認為是環境的影響使人產生這種酸民行為[3]。究竟酸民是先天還是後天造成的呢?如果是後天形成的話,是哪些因素導致酸民行為?又會不會蔓延呢?這篇由美國史丹佛大學與康乃爾大學研究團隊於2017年發表在ACM 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 Work (簡稱CSCW)的研究將帶我們了解線上討論社群的酸民成因。

在許多針對論壇中反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中,雖然有部分研究指出論壇上的酸民是來自於少數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但是這篇研究的作者們好奇為什麼明明只有少數人具有攻擊性,但是各個論壇上的霸凌或惡意言語攻擊依然層出不窮?即便平時看似沒有攻擊性的你我,有沒有可能在特定情境影響之下成為酸民?因此,研究者們根據相關文獻的整理,認為「情緒狀態」(mood)、「討論情境」(discussion context) 以及「社會影響力」(social influence)皆可能會影響人們在論壇中的酸民行為。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研究者邀請了約600位參與者參與一個線上實驗。這六百多名實驗參與者的情緒在他們不知情中被操弄(manipulate):實驗開始時,實驗參與者會被要求在五分鐘內做一些拼字與數學題目,其中一半的參與者會被分配到簡單的題目,對他們而言時間相當充裕,且事後他們將被告知自己的測驗分數高於平均值;而另一半的參與者們則需要在倉促的時間內回答很難的拼字與數學問題,並在事後被告知測驗分數低於平均。可想而知,得到簡單的題目且自認得高分的參與者傾向於有正向情緒,而另一半參與者的情緒則傾向於表現出負向情緒

接著,研究者還想了解正向與負向的討論環境會不會影響酸民行為,於是給所有的參與者閱讀一篇具有爭議性的文章以及一些留言,參與者們也被要求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評論。在這個階段中,參與者們看到的留言也是被精心設計過的:無論是正向情緒還是負向情緒組的參與者,他們之中各有一半的人看到的內容都是惡意且不理性的留言,而另一半的人則看到中性的言論。

5分鐘測驗階段(圖片來自原始論文)
留言階段(圖片來自原始論文)

實驗結束後,研究者將所有實驗參與者的留言內容分成兩類:惡意言論與非惡意言論,結果顯示在實驗過程中形成負面情緒的人或是看到其他惡意評論的人(在負向討論環境中的人)比其他人寫下了更多的惡意評論。這個發現支持了研究者對於情緒與討論情境會影響酸民行為的假設。

酸民行為也跟笑一樣有傳染力嗎?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種惡意評論的酸民行為是否具有傳染力,研究者分析了CNN上一個論壇於2012年12月到2013年8月間所有被檢舉的留言,發現若一個新加入的成員發文前都沒有看到其他被檢舉的留言,他留言被檢舉的機率是2%,然而如果一個新成員看到四則被檢舉的留言,他留言被檢舉的機率會上升到49%。這個發現支持了研究者的假設:酸民行為是會傳染的。

知道酸民成因後,然後呢?

這個研究想要傳達的是:如果酸民並非天生,說不定目前主流論壇阻擋不良使用者發言的設計並不是抑制酸民行為最好的方式;這個研究告訴我們網路上的霸凌或酸民行為會受環境影響,因此,在設計論壇留言機制時,可以思考如何在社群中營造正面情緒或是透過互動設計鼓勵或引導成員分享正向、中性的評論,營造正向的討論情境。現今常見避免網路霸凌的做法是直接阻擋有負面行為的使用者,在讀過這篇研究後,大家可以想想除了直接水桶或是回報有不當言論的使用者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營造正面討論環境的方式。

*本篇是擷取原始論文中部分內容搭配筆者想分享的概念所架構而成,部分研究細節與討論並未完全呈現,鼓勵有興趣的讀者直接參考原文深入了解細節。本篇目的在於讓讀者了解人機互動領域如何探討線上社群的互動現象,並非逐字翻譯,亦不能取代原文。(原文[1]:Anyone Can Become a Troll: Causes of Trolling Behavior in Online Discussions)

References:

  1. Justin Cheng, Michael Bernstein, Cristian Danescu-Niculescu-Mizil, and Jure Leskovec. 2017. Anyone Can Become a Troll: Causes of Trolling Behavior in Online Discuss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7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and Social Computing (CSCW ‘17). ACM, New York, NY, USA, 1217–1230. DOI: https://doi.org/10.1145/2998181.2998213
  2. Erin E Buckels, Paul D Trapnell, and Delroy L Paulhus. 2014. Trolls just want to have fun. Pers. Individ. Dif. (2014).
  3. Robert B Cialdini and Noah J Goldstein. 2004. Social influence: Compliance and conformity. Annu. Rev. Psychol. (2004).
  4. 圖片來源:https://ptt.jimpop.org/8f24ba7f443c

作者:楊期蘭、蘇晴

感謝:施秉寬、蔡佳璇、黃振瑋提供修改意見

--

--

Chi-Lan Yang | 楊期蘭
人機共生你我它

One of the humans who interprets the objective world subjectively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寫跟讀是為了知道更多不同看世界的方式,沒有好或不好,只有不一樣。website: shorturl.at/bftK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