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萊特幣大漲了?

(KJH) Kuan-Jung, Huang
人類大撒幣
Published in
4 min readNov 27, 2017

--

是人性?還是甚麼因素導致?

萊特幣官方標誌

萊特幣是於2011年首次發行的,並成為市場較為關注的首批加密數字貨幣。萊特幣與比特幣相似,都是以去中心化為主要特徵的數字貨幣,編碼運算基礎也與比特幣非常接近。

明明與比特幣擁有類似技術,照理說只要萊特幣的問題被解決了,比特幣遇到的問題也通常會被解決。在這個技術基礎影響價格的虛擬貨幣市場,為甚麼萊特幣漸漸地漲價,甚至快超過 100 美金?這個問題也有在 Reddit 被討論

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比特幣目前的入門價格很高,一個接近 30 萬元台幣,而萊特幣卻只需要不到 3000 元就可得到一個!

2017/1127 PM 03:15 的價格,BTC 是比特幣, LTC 是萊特幣

但是我們必須想一下,剛進場的購買者通常根本不懂各個幣的價值,他們不懂區塊鏈運作原理,背後有什麼因素導致漲幅,到底這些值多少,好讓他去進行投資。

假設我可以用 3000 元可以擁有 1 個萊特幣, 而同樣的價格我只能擁有約 .01 個比特幣。

可是多數人卻會投資萊特幣!因為他可以買很多個。

有個有名的實驗,給孩子 50 個硬幣跟 5 個鑽石,要他們挑選哪個有價,孩子會挑 50 個硬幣那組,最大的原因是他們覺得硬幣很多個,看起來很好。

但是孩子根本不知道1個硬幣跟 1 個鑽石的價值差在哪裡。

同樣的,剛進場的新投資人可能也不解每個幣的價值,所以就直接選則可以擁有最多的進行投資,所以在這邊提出另一個可能:例如我有 10 萬,我可以用 10 萬買很多個萊特幣,並期待他可以成長到跟比特幣一樣。

而這個過程中我們容易自動忽略了許多訊息,例如即便最後該幣只能成長到 比特幣價格不到 10% ,而比特幣卻會漲到 40 萬以上?

走心理捷徑

有一個關於賭博的實驗,受試者只知道兩個東西,賭 P 的時候獲利 5 元,只有 10 % 會輸,賭 S 可以獲利 420 元,但是 90 % 的機會會空手而歸。一開始大家會選擇 P 博弈,但是又在 S 賭局分配較多賭金。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經過多次實驗後,後來這個心理實驗發現很多人都有心理捷徑,這個捷徑試圖把事情做簡化。

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投資時,可能我們想法如上面一樣:我用 10萬買很多萊特幣,並期待他可以成長到跟比特幣一樣!我就不須要買很貴比特幣了,即使我忽略萊特幣的市場不成熟與預期報酬低等等,甚至我忽略了整個投資風險,衡量自己的財產是否能應對如此風險,就進行投資。

記憶限制

另外一個我要提到的是:人們都是健忘的。我們一般都會仰賴短期記憶進行回想,我們頂多只能透過幾個關鍵字或者是概念來進行回想。所以即使身在網路世界,當下進行投資時,我們可能只會提取我們最關心的事情,這個事情可能是如何投資、如何交易等等,其專家預期成長性等等,而可能忽略技術是否被解決,是否安全,其他人的看法等等。

可能為比特幣替代財

萊特幣會漲的原因,若我們套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的話,可能他可以是比特幣的替代財,因為現在進場,無法投資比特幣達到立即獲益,轉而投資萊特幣尋求收入。

遊戲化八角理論分析(option)

因為我本身研究並實踐遊戲化理論,所以我將這個投資視為一場遊戲,裡面充滿著遊戲元素。如果對遊戲化八角分析不熟且有興趣的話,點我了解八角行為分析

人們都想要擁有(核心驅動 4)一份好的資產,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核心驅動 7)的虛擬貨幣世界中,剛進場的投資人們看到價格較高的虛擬貨幣,他不會啟動擁有比特幣的稀缺性(核心驅動 6),原因是他要來投資的,投資最大的目的便是後面的獲利。所以對這些投資者來說,現在若不投資門檻較低的萊特幣的話,日後他若幸運地漲起來,那時不投資就會有所後悔,並覺得現在不投資是一大損失(核心驅動 8),所以在黑帽動機影響下,他會選擇投資萊特幣。

結論

對於剛新加入的人來說,他們除了可能不知道貨幣在市場上的價值外,所以我們會走自己的心理捷徑:我們挑選門檻低,容易理解或投資的項目,萊特幣的門檻非常低,導致資金進而流向萊特幣。

當然比特幣跟萊特幣都有其潛在無窮的成長性,但是「多數人」卻是選最便宜的方法,只因為你可覺得「數大便是美」,其成長起來我就會獲利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