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9月閱讀紀錄

氂牛火鍋
今天也想吃火鍋
Sep 30, 2019

剔除讀到一半或讀不下去的,也去掉只為論文的工具性閱讀。總計下來4個月內讀了15本書,並以 ❤代表我的評價。

Said《知識分子論》 ❤

薩伊德論證的知識分子不怎麼打動我,可能是因為裡面反覆辯證的知識分子參與公共議題、挑戰權威的責任,對於熟悉女性主義「個人即政治」觀念的人早已經是一個常識,同時我也覺得薩伊德作為「男性公共知識分子」,跟「女性公共知識分子」或「性少數公共知識分子」所面對的障礙是不同的(我想他最大的關懷是流亡與對帝國的批判),但我想我最關心的部分(性別)就不是他的議題了。

陳舜臣《憤怒的菩薩》 ❤

看了電視劇後補完原著。沒什麼特別的感想。

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 ❤ ❤

書中有些概念至今還是很有同感,尤其是探討西方世界對於愛滋的汙名化當中的殖民心態與異性戀霸權心態,以及對於疾病與治療的軍事化隱喻。

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死前活一次》 ❤ ❤ ❤

以臨終關懷的主題而言,出乎意料好讀且溫柔的一本書,是採訪集,並且每章都有受訪者生前與死後的對照照片,可謂凝視死亡的勇敢作品。

陳昭如《沉默:南部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 ❤ ❤

買了很久一直沒勇氣讀的書,從前就有在關注這個事件,比起案件梗概,陳昭如書中提供的許多人與人互動的細節,人性的掙扎與灰色地帶,才是讓人印象深刻之處。
一邊讀也一邊感受到很深的苦惱。說實話是不會想再重讀的書 ,因為很沉重。在陳昭如後來的作品《幽黯國度》中也進一步去問台灣社會究竟如何去思考障礙者的愛、慾、性?甚或對於所謂直立人而言,如何談性、如何教性,都已經非常困難了,但這仍是一個一定要思考的問題。

方鳳美《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 ❤ ❤

這本書很有意思,批判力道也很強勁。我喜歡方鳳美並沒有假裝自己是隱身的、客觀的一個旁觀者,而是把自己懷孕育兒的經歷、身為華裔女性的身分,還有在採訪當中身為「外來者」但又身為「見證者」的複雜狀態也一併寫進來。

文宥碩《漢摩拉比小姐》❤ ❤

故事的劇情張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優點在紮實的知識與辯證能力,缺點在於寫作時有時流於直白敘述,只用敘事交代過去。

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文宥碩在序裡寫道,他創造了充滿正義感的朴滿滿法官,周遭人的反應卻大多是不想跟這樣的人相處。

李維菁《人魚紀》❤ ❤ ❤

我很喜歡李維菁前作《生活是甜蜜》,但這本書是另一種風格,以跳舞的女人跟男人為主角,文字風格像舞者的動作一樣幹練節制。我喜歡東尼最後說的話:我們一生要的只是漂亮的走路,沒有別的。

韓良憶《最好不過日常》❤ ❤ ❤

前年有一段時間沉迷飲食文學,但是一直沒找到喜歡的作品,這本算是這幾年來讀起來最舒適的飲食文學。在寫吃食,有些作者會花大量篇幅解釋菜系、菜品或作法,有些則會寫很多個人與特定菜餚或餐廳或家族的回憶,儘管吃飯是非常私密的事,但我並不期待在飲食文學中看到那麼多私人的揭露。對我來說,韓良憶的這本書寫菜與寫人的比例很適當,易於入口,心情愉悅。

吳曉樂《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

有些篇章確實一針見血,後來我買了一本送給今年要考大學的學生,希望她以後長成一個不那麼「乖」的女生。

徐志雲《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 ❤

近年來精神醫學的書寫似乎變多了,精神科跟同志近代醫療化歷史其實是密不可分的,但這本書比較重在講故事的部分,除了介紹許多精神科可能面對的性別議題,我覺得也可以更深地去思考精神醫療跟性少數族群之間的關係到底該怎麼去處理。

歐陽文風《現在是以後了嗎》❤ ❤

為了聽演講而讀的,算是相當私歷史的作品。可以以此為基底去了解歐陽文風牧師的生命經驗,與他對於神學和同志議題的立場是如何成形。

比爾‧海耶斯《不眠之城:奧立佛‧薩克斯與我的紐約歲月》❤ ❤ ❤

哀悼之書,心碎之書。很美。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跳舞的熊》❤ ❤ ❤

以跳舞的熊的比喻,跟面對轉型正義搖搖晃晃不知所措的國家和國民們做類比與對照,非常好看。剪裁很適當,從一個又一個小故事裡,串聯起一張複雜多樣的東歐政治圖像。

李屏瑤《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

作為小光粉絲,不解釋,買書吧!

以行動支持寫作者!請您登入替我拍手,免費贊助我的寫作,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