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閱讀回顧

氂牛火鍋
今天也想吃火鍋
Jan 28, 2024

離開研究所重回職場後,轉眼間已經三年沒更新。閱讀量也急遽下降從每個月3–4本書,變成一年可能沒有3-4本書哈哈。撿拾閱讀隨筆,留個紀錄。

臺灣

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

結合了農業關懷與音樂個人史的一本書,作者既愛樂成癡又充滿對社會的熱情與關懷,也實際在公部門服務過,跟黑白道交陪;作者也提到,有些作品中的歌詞是出自他對他的書寫對象的訪談,我覺得這種樂於與人接觸而且有多面向的探究的熱情是他能不斷寫出很棒的歌詞的原因;書中印象最深的是「唱自己運動的歌」的決定,一個迷戀美國搖滾樂的青年,經歷過臺灣民謠興起,再到以自己的母語客與唱歌填詞,也是離家後極其漫長的返鄉之旅,能夠一窺作者是如何透過社運及音樂,守住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土地。

吳明益《海風酒店》❤️❤️❤️❤️

個人與部落的命運、國家及企業水泥廠在花蓮的開發、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結構性不公正等歷史性的因素,還有人與自然的關係等多樣的議題,透過一個部落中的角色深深交纏在一起的一個故事,很值得閱讀。

唐珮玲《我是你的觀護人》❤️❤️❤️❤️

充滿感情的作品,裡面講述了各式各樣的故事,這些案件當事人他們的所處的困境以及他們的藉口與欺瞞,還有作者見招拆招的機智或是「硬著頭皮也得上」的觀護人日常。將沒有臉孔與名字的罪犯,還原成有生命脈絡、有血肉的人的一本書。

陳昭如《亞洲第一:尤美女和臺灣同婚法案的故事》❤️❤️❤️❤️

主軸為同婚合法化的重要推手尤美女委員的訪談,穿插許多公聽會及立院發言的佐證資料,重溫那些荒謬發展真的是看的雞皮疙瘩都跑出來了(大概我也還有輕微的公投創傷);從委員自身的性別意識如何長出來、德國進修期間感受到德國社會的守法和民主精神,以及從立法/修法的角度看待整個同婚合法的歷程,無論是想理解平權議題的法治進展,或是立法院的運作,以及社會溝通的過程,都值得一讀。

全書讀完,格外地佩服尤美女委員面對謾罵、惡質抹黑與暴怒的情緒傾倒,卻仍然堅持耐心與理性溝通的韌性。2023年參與台北同遊時也正好遇到尤委員拿著這本書在人行道邊對遊行眾人揮手,感覺十分幸運而溫暖。❤️

南韓

南宮仁《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徘徊在生死邊界的急診故事》、《精疲力竭的一天》❤️❤️❤️

作者身為在急診室工作的醫生,每一天都直視著死亡,反覆思考著死亡與醫療倫理的議題,還有醫療的極限,可以看到醫生無法在醫療現場表達出來的那些情感與痛苦,作為「僅僅是人類」被觸動的那些的部分。

崔乘範《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

身為教育工作者的作者,對女性主義以及自身生活與原生家庭中的父權價值觀、社會的仇女風氣省思的一本書。有這樣的人擔任老師、提醒學生尊重他人,真是太好了。

波蘭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獨裁者的廚師》、《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獨裁者的廚師》讓我多理解了一些二十世紀獨裁者的歷史,其中格外印象深刻的是柬埔寨紅色高棉的歷史,以及深深敬愛波布的那位受訪者廚娘。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則跟下述的《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可以參照著閱讀,當二戰期間,平民深陷飢荒,城鎮裡謠傳某個女人吃光了自己的幾個親生孩子,但在決策高層的餐桌上,卻是由特聘的大廚準備的的滿滿美酒與精緻佳餚。全書扣緊主旨:食物就是權力,而用飢餓與朝不保夕的恐懼控制一個國家,從來都是俄羅斯/蘇聯這個政體統治者的拿手好戲。

白俄羅斯

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戰爭沒有女人的臉》❤️❤️❤️❤️

這本書記錄了二戰期間的蘇聯女性參戰故事,在戰爭時,她們被動員到戰爭隊伍、醫護隊伍、工兵與後勤隊伍,但在戰後卻被集體消音,她們被鄙視、遭懷疑在男人堆裡不檢點,或飽受戰爭後遺症造成的健康與心理的折磨。

讀完全書,印象最深的還是隨意翻開書後讀到的第一個故事,一個女孩離家參戰,但營養不良被送進醫院裡,恢復普通的體格後每個月定期捐血,醫院的人叫她在小紙條上寫下自己的訊息,或許戰後接受她捐血的人會來找她。有一天,一個帥氣的中尉來醫院找她,他給她看那張小紙條,說「你救了我的命,你是我的同血兄弟(姊妹)。」
但是後來她聽說,那位中尉陣亡了,他出身孤兒院,沒有任何家人,女孩在憤怒中決心上戰場為她的同血兄弟報仇,她擔任前線護士,跟士兵一起面對敵軍,有一次,飛彈將一個站哨的士兵的皮膚燒得焦黑了,但他還沒有死,在焦黑的皮膚下哀號顫動著,沒有任何人膽敢去救他,於是,她拿起一張白床單衝上去把他按倒在地,直到他失去聲音,心臟停止跳動。
在部隊裡的人衝過來抱住嚇壞了的她,她全身痙攣無法停止顫抖,有人大喊著:「她完了,就算她能活過戰爭,她也不再是正常人了。」

也有士兵懺悔自己終於打進德國後,跟其他人輪暴十幾歲的德國少女,女孩痛的大喊但他們卻在大笑,幾十年後憶起,他很羞愧,但當時的他覺得這沒有任何不妥。
也有女兵跟護士談到,看見被強暴的德國女人渾身是傷的躺在街道上,兩腿間被插進手榴彈,當時的她卻沒有任何感覺;被性暴力對待的五個德國少女到營區找指揮官,控訴俄軍,軍醫檢查確實有撕裂傷,她們的內褲全都是血,指揮官叫全營的士兵出來,讓少女們指認,是誰做的當場槍斃,但少女們大哭著,因為她們也不想要有人死,最後指揮官給了她們麵包,叫她們走了;還有一位女兵陣亡後,她的死亡通知書無人可寄,因為她的家人已經全數死於史達林錯誤的集體農場政策所造成的烏克蘭大饑荒。
有好幾個人都提到,在戰爭剛結束時這些話是不可能談的,直到過了數十年,重新提起還是很困難,而在最後附錄的作者與審查局的往來對話中,其實也提到好幾遍這種事件,在國家的敘事裡,戰爭必須要光榮、偉大、英勇,書的最後一段(也是被審查刪除的部分),一個曾擔任地下工作的歷史老師說,她已經教授過好幾個版本不同的歷史課本。當她們這樣的戰爭倖存者死去,就再沒有人知道真實與真相了。

我有時候在採訪後回到家,內心有一種想法揮之不去:痛苦就是一種孤獨,像聾子般與世隔絕。有時我又感覺到,痛苦是一種特殊的知識類別,是人生中無法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和保存的東西,我們尤其如此。我們的世界就是這樣建立的,我們也是這樣成長的。(p271)

法國

法蘭斯瓦.普拉斯《飛移關卡》❤️❤️

主角咳嗽鬼關安的身體脆弱極了,不能從事什麼勞動,家裡極度貧苦他又受到家暴,被村裡人人害怕的老接骨師救了一命後,見識了神奇的接骨按摩醫術,但老師傅很快去世,緊接著歐陸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則在一場重病中迷迷糊糊妹送到一個奇異的國家,關安的生命裡充滿病痛、背叛跟輕視,唯一可以相信的是一隻有酒癮跟腐敗口臭的盲眼小鳥。
知道這是青少年小說的時候本來有點訝異,因為關安的人生遭遇實在太慘了,不斷地遭遇背叛與打擊,儘管最後他回到了故鄉,決心掌握自己的命運、飛上天空,但根據歷史,恐怕他未來又會遭遇二戰……

作為小說故事充滿了充足的轉折與驚奇,但確實不太適合轉換心情的時候看(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