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推書】非暴力溝通

Horace Huang
以仁專欄
Published in
Aug 6, 2021

除了聖經以外,這是我今年目前讀到最幫助我的書。
我想要推薦給所有人。下次你想要買書,我推薦這本!

/ 非暴力溝通 /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非暴力(Nonviolent)一詞是引用於甘地的口號,指的是當暴力從心中消除的時候,自然而然對他人懷抱善意的狀態。我們或許不認為自己說話的方式帶有暴力的成分,但事實上,我們所說的話經常傷害他人和自己,造成痛苦,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其實是帶有暴力性的。作者說:當我們忙著批評別人時,就沒有空去愛他們了。反之,當我們不再忙著分析或評斷對方,而是專心釐清眼前所觀察到的事實與彼此的感受及需要時,自然就會流露出內心的善意。

相對於非暴力想對的溝通方式,作者將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的溝通方式稱為悖離生命的溝通(Life-alienating communication),包含了:道德判斷(所有指責、貶損、貼標籤、批評、比較、診斷性發言)、推卸責任、要求別人按我們的意思做(你應該、你必須…)。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有這樣的發言,我們或許都是在分析著自己和別人犯了什麼錯,卻不思索自己和對方是否有需要沒有被滿足。

其實悖離生命的溝通方式,正是古代帝王貴族用來統治百姓的工具,這樣的社會不鼓勵一般民眾察覺自己的需要,而是教導他們要做溫馴的良民,順服權威以便統治。過去的統治者和貴族為了自己的益處,透過教育或任何制度培養人民的奴性,來讓他們得利。因為:人們越是習慣去判斷是非對錯,就越容易遵從權威人士對「是非對錯」所下的定義,而無視自己或他人內心的感受。這樣的文化暗示:你的需要不重要。甚至有人會用需索太多(needy)來暗示他人不成熟,當我們表達需要時還有可能被貼上「自私」的標籤。而這樣正讓人們與自我的需要剝離(disconnect)。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元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求、請求
很精簡的來說,非暴力溝通的過程是:

1. 觀察哪些具體行動影響了我們的福祉?
2. 我們對這些行動有何感受?
3.是哪些需要、價值觀和渴望等原因,使我們產生這些感受?
4.我們想請求對方採取什麼具體行動來增進我們彼此的生活?

太詳細的我就不多說了,書中有需多對話實例,甚至還有小測驗,看大家能不能辨別非暴力和悖離生命的說話方式,真的超棒!以下來分享我的一些收穫。

學習觀察而不帶評論

ex.每次跟我講話時,你都在抱怨(帶有評論)→ 你最近三次跟我說話的時候,都在談論別人用你不喜歡的方式對待你(陳述觀察)

分辨感受和對他人行為的想法

ex.我覺得你不愛我(這是對他人行為的想法)→ 我很傷心(個人的感受)

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ex.你這麼晚來,讓我感到很挫折(把感受的責任推給別人)→ 你這麼晚來,我很挫折,因為我期待著我們能準時進場看電影(為自己感受負責)

除了學習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之外,也當學習避免為他人的感受負責,若我們習慣為他人的感受負責,就很難把心思放在他們的感受和需要上。他們也將更脫離於自我。

如果我們對自己殘忍,就很難真正對他人友善。

所以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背後的需要,與自己連結,能幫助我們更能在關係中與他人連結。舉例,想獲得同理,與其講述自己過去所受的不公和困苦,還不如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

以「承認自己有選擇」的言語來取代「暗示自己沒有選擇」的語言。

避免告訴自己「應該」、「不得不」、「應當」、「必須」、「不能」、「理應」當我們用這種字眼來談論自己,這些字暗示別無選擇,顯示我們做事的動機可能是出自罪惡感、責任感和義務,也顯示我們並沒有和自己的需要連結(可能是在符合某個表準)。當我們在言語之間否認自己可以做選擇時,就像沒有生命的機器人,而這容易讓我們將感受與需求的主控權歸於環境與他人。當失去與自己的連結,需求自然就會更難被滿足。可以試著將「不得不」化為「我選擇…」,在做選擇時,思考自己是透過這個選擇在滿足什麼需要?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線。例如:噢我不得不每天開那麼遠去接小孩上下學。→ 我選擇每天去接小孩,因為我真的在意孩子能在那間學校獲得更好的教育,因為我很重視教育的品質。

在批評背後都有一份未滿足的需要。

可是批評別人只會使彼此的需要更難得到滿足。人們只要聽到我們的話中有一絲批判,就很容易會想要防禦自己,想要先花時間證明自己是對的,而無心去關注自己和對方的需要。同樣當我們內心不斷批評自己,就逐漸和自身的需要疏離,因此無法採取行動來滿足那些需要…所以憂鬱沮喪時,其實顯示了我們和自己的需要正在疏離…可當我們滿腦子都是自我批評、指責的想法時,就很難為自己建立一個健康的內在環境,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將心思放在了解彼此(包含自己)的需要,而非自己或他人的問題。進而能離需要的滿足更進一步。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幫助他人,就要先學習解讀別人訊息中表達出的需要。

當我們在揣測他人需要時,即使了解的不對,還是可以幫助他們察覺自己真正的需要,使他們停止分析外在情況,更進一步與生命連結。

真的還有很多…但我打到這兒。有很多是我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收穫,真的推薦大家可以閱讀!

讀完這本書,感覺很多以前不懂的心結被解開了,透過每天跟自己練習非暴力溝通,更跟自己的需要連結。像是我了解我過去有批判時後面其實都有需要(例如是希望事情能有更好的發展而提出想法),但當我沒有清楚表達我的需要的時候,別人可能只覺得我在批評,本來帶著的良善動機在另一個人眼中像是一把刀子,使我們離需要更遠。

非暴力溝通不只能用在各種情境中與人的互動(家庭、工作、甚至是民族之間),最重要的,作者也說要和自己非暴力,與自己和好。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每一天都覺得能更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線,真是太好了。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每個人都能受用,是一本能改變我們觀看自己和他人濾鏡的書。而且我也覺得在耶穌吩咐我們要彼此相愛、愛人如己的路上是一個莫大幫助。

作者也真是厲害,我一直在猜測作者是不是基督徒,直到最後兩頁的時候他才講到有關耶穌的事哈哈。真的是給我很多的耶穌的愛。閱讀時我也不停想著耶穌的溝通方式是不是就是非暴力溝通呢?我想是的,因為祂一直顧著我們的需要。而不按我們屬地的邏輯專注在地上屬肉體的事,同時祂也以天父的事、自己的使命為念。

— — —

能讀到這裡,你真棒

謝謝你耐心讀完,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