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技教育研討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 — (2)TOP 5 super COOL things

紫芋粥
zuo-si-wen-xiang
Published in
8 min readJul 1, 2018

ISTE的全名是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也就是科技教育領域的國際會議,這場研討會中將會有超過16000人的參與者,背景來自教師、科技技術人員、教育管理人員、圖書館媒體總監、教育者的教師以及決策者等等。

有興趣可以看更多資源:FB活動

很緩慢才進行到第二篇(抱頭),這篇主要是整理今年去參加時自己感受到「最酷」的前五件事XD聽已經來參展8年的廠商說,今年ISTE因為選在芝加哥舉辦(聽說一個對教育注重而且有非常多本地老師社群的區域),所以算辦得非常好!

[第五名] Playground是什麼?

littlebits/TERAPIN LOGO

什麼是Playground?拿到手冊後就發現了這個「場地」,不過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一個國際會議場合需要遊樂場呢?不過感覺是個「好玩」的地方!

直到我第一次見到,立刻身歷其境感受「玩一玩」的樂趣,就像發現了主辦單位的藏的彩蛋ㄧ樣,每個參展團隊都會使勁渾身解術設計自己的遊樂場。

像是google/micrsodf就設計每個「攤位」為不同專家領域,有些是實作(強調他們的理念)、有些是演講(新技術)、有些是簡短介紹(小計畫、產品類);而code playground,就是邀請不同的廠商進駐,所以每個「攤位」都由不同廠商設計,自由發揮,不過比較多是以產品demo為主。

玩一玩這個性質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對新事物了解的最佳方法。每個小攤位都使用的各種方式吸引你來摸一摸產品,請你聽聽他們的故事,或是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要你回答,在一來一往的互動當中,很好玩而且通時就會記得他告訴你的事。

感覺沒有在學習,但Learning by Playing在他們心中,好像也就是那樣一件自然不過的事情。

[第四名] 開幕演說前的帶動跳hip-hop

老師一起上台學HIPHOP/ISTE2018 opening Keynote

只要有學習就一定會有進步,但最難的其實是跨出第一步。

我非常相信亞洲人對於表演很彆扭,完全被從小到大的文化氣氛影響。但我同時也相信,一但有好的引導,好的學習方法,友善尊重的學習氣氛,每個站在台上的人都是有機會可以學會跳舞學會hip-hop!

keynote 開幕前的熱身,主持人邀請來自各地的老師自願上台學跳hit hop,沒有老師那麼與生俱來就擅長跳舞,可是大家卻一起在台上「做到了」不是嗎?就跟教室裡的學習一樣,每個孩子適合的學習方式和內容都不太一樣,如果餵食一樣的內容或是給定一套一模一樣的標準,會不會有許多孩子的天賦因此被限制住了呢?

[第三名] 收集控的天堂

國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只是比較橘),但不可否認的是,外國人真的蠻勇敢做自己的。

在教育現場,教師要維護每個孩子都能愛自己,都能學習和自己相處,當然,前提是要喜歡自己。

因此小朋友應該要大膽講出自己喜歡的顏色、角色、隊伍,甚至是關注的議題。有人從小就對環境保育很有興趣,他認為12歲就可以為維持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因此他上街、他發傳單改變世界。有人則對小朋友必須要會coding這件事很在意,因此可能也在13歲就創辦了公司,為的只是能完成腦袋裡世界的樣子。所以所有的改變都是可以的(avialable),所有的權力都是要由自己爭取的。

在iste裡,每個社群都有屬於自己的slogan或tag,類似是如果要追蹤我在美國的行蹤,那你可以打#摳摳粥去米國,而在蠻多workshop中,主講人也會「發明」一些當下具有意義的tag,像是#msvmm,這其實是兩個主講人的名字縮寫。

而要怎麼讓別人知道你正在支持、正在參與的社群是什麼呢?腦筋動得快的人就會想到,在會場每個移動的人都是活招牌,如果能夠貼東西在人們的身上就好了。發貼紙是一種方式,只不過貼紙大小不同,不知道要貼在哪,亂貼也會顯的浪費。最方便的其實是一個大小相同的東西,也許是「badge旗幟」,每個廠商都會印自己的旗幟,你可以一個接著一個,貼在掛牌下方。因為太酷了,我捨不得貼,我只貼了一個 It’s my first ISTE conference。有次走在路上時,還看到有人把披風上貼滿了旗幟,看起來超級酷(中間圖)!

[第二名] 這麼多的廠商,這麼多的workshop

makey makey/scratch 3.0 workshop

對了,還有有錢也買不到的星巴克(永遠都會有60個人以上正在排隊,用餐時間可能可以到100個人)

基本上我以為我逛不完會場了,後來發現有捨有得就會有收穫,還是把我有興趣的,有加入APP favorite都去光顧了一圈,拿到了無數禮物,有貼紙、衣服、卡夾、周邊等等。

但同時又要關注有沒有喜歡的workshop正在進行,有些很夯的要一兩個小時前去排隊(像是apple的演講或是新tool公開說明會)。因為我這次來主要是想要感受一下科技教育的創新風氣,所以一些教育理論、教學工具我就聽比較少,比較是著重在學習空間設計和如何經營氣氛,如何使用好的教學方式等等。

不過有些workshop是非常基礎的,我就會從中學習如何帶一場好的工作坊,讓會的人來教不會的人,又或者是可以帶起討論的氣氛。在workshop中,常常需要小組討論,講者大概會給個三五分鐘,之後就是自由發言回答,可以講剛剛討論時遇到的問題,也可以為自己或小組做個統合回覆。

不過我發現,通常很自然的,有會有人主動發言,有人會補充,有人會站起來尖叫鼓掌,而大部分的人,都正在當一個很好的聽眾。

[第一名] 老師也是人,尊重是當朋友前的第一步

當然在這個場合上,我就預設大家都是教育工作者。

而對於這個職業,我覺得最重要的事就是永遠保持「學習的好奇心」。不一定是最有耐心的,也不一定是最傳統的,不一定是最端莊的,也不一定是最兇的。

我記得有些同桌的老師,有些看起來像特務、有些看起來像喜劇演員、有些看起來像科技宅、有些看起來是流氓,他們身上有刺青、帶著鼻環,燙大捲或是理光頭,什麼人都有。

對啊,老師也是人,我遇到的老師人都很好,知道我是從台灣來的,英文不是母語,都會放慢速度和我說話,都會幫我注意有沒有要討論的東西我沒聽清楚,都會尊重、而且一視同人,常常被他們的貼心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而開始學習的時候,他們就像變成小朋友ㄧ樣,看到發光就尖叫,看見程式會working就抱頭跳起來,覺得這場次很有意義就會不斷謝謝講師,藏不起來的是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每次開始討論要怎麼把這些小技能帶回班上的時候,他們就會提出五十種方法,然後同桌會再給五十種建議,整個會場鬧哄哄的,講師也常常用一些吸引目光的小默契遊戲,大家都非常配合,整個很可愛XD

最後,我發現這個現場的老師,似乎都能用一百萬種解決方法來嘗試要讓自己的學生更好、適性、揚才,身為教育者、家長的我們,在面對各種孩子們的同時,我們會選擇怎麼引導他們呢?

--

--

紫芋粥
zuo-si-wen-xiang

科技教育工作者,喜歡和學生互相學習,認為課程是從學習空間裡長出來的。 #Taiwan #Educator #FutureClass #Maker #Techspace #Makerspaceforkid #STEAM #Librarian #EdTech #SouthEastAsia #Trave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