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技教育研討會ISTE19系列文(2)-燒燙燙的熱門科技教育議題分享

紫芋粥
zuo-si-wen-xiang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Jul 27, 2019
ISTE官方的APP

在台灣,似乎每個研討會、大大小小的活動會都會綁著跟AI人工智慧相關,然而,科技教育就只有AI了嗎?事實上我認為科技教育和AI是有關係,但真正影響到教育品質的似乎不是AI,而是與「人」更相關的其他議題!

有機會走出去就是要去跟身歷其境的了解edtech產業在國外、美國討論的方向,過去認識這類議題的方法就是滑開twitter、看雜誌文章、follow研討會議題,而真正到ISTE會場才會發現,每個議題都有他的擁護者,所以你能快速在五天內接觸到過去沒有太多接觸的議題,甚至是有機會好好去認識一個對我來說完全新的議題!

我們好奇與關注的Edtech議題

在APP裡面可以看到session頁面有一種分類方式是view by popular topic,再點進去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主題,而它是按照字母編排的,可以看到除了Artifical Intelligence之外,還有其他像Computer Science/Digital citizenship/District Leader/Higher education,還有一些比較特別,乍看之下你可能會覺得「這跟科技教育哪有什麼關係啊!」像是ISTE Standard/ Librarian and Media specialists

很有趣的是,這些主題和edtech真的很有關係呢!!!

以上八個圓圈是我和 Bûn-Him 這一年在ISTE19所關注的議題,在這裏就一個個介紹這個主題以及我們聽到什麼~

Learning Space

學習空間與科技教育的關係是什麼呢?無論是否是科技教育,如果把一個學習環境建置好,可以說是「教學現場」的第二個老師呢!而一個學習環境是如何扮演一個教育者或是老師的角色呢?如果一個學習環境是舒適的、是可以引發學生創意的,那教育現場的老師是不是能花更多時間在「學習者」本身。

從成本考量切入,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空間成本應該是可以壓低的,我說的是建置一個學生所需要的空間,而不是學校、廠商所規劃的Makerspace「理想」模型,比空間更重要的是內容,比硬體建設更重要的是軟實力。

在我的觀察下,這一切都得來不易,好的「教育科技產品」需要在一個好的空間被使用,過去我也寫過滿多與學習空間、自造者空間等等有關的議題,可以從以下連結找到…

Physical Computing

有人會說這是軟硬體整合,也有人說是虛實整合,而這是一個軟體教育的趨勢,要如何讓本來只在電腦螢幕裡的動畫或影像,連結回到生活。舉個例子,我想應該很多老師聽過Scratch吧?就是那隻橘色的貓咪!

在今年初,Scratch 3.0 上線,除了在使用者介面變得更華麗、更便利之外,最厲害的就是它開始大量建置「與硬體連接」的功能,詳情可以參閱寫過的介紹文:

而這樣的新功能,抓住的就是 Physical computing 這個點,過去想做出「澆花→植物發芽」這個動畫時,只能把所有的角色放在螢幕裡,能做出「點擊澆花壺→植物發芽」就很不錯了!而在 Scratch 3.0 發佈之後,你能利用軟硬體整合,將 Microbit 這個硬體裝置綁在現實世界的「澆花壺」上,當你在現實世界做出「澆花」的動作時, Scratch 軟體中的植物角色就會開始發芽!是不是很酷!當然,有這樣的功能後,你可以想像賽車遊戲再也不是用上下左右鍵來操控,而是動手把「方向盤」做出來,利用「硬體」結合生活經驗,利用軟體做出控制效果!

當科技已經解決大部分的技術,剩下就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事了。

註:BBC Micro:bit 是一款由英國廣播電視公司(BBC)推出的專為青少年編程教育設計的微型電腦開發板。
想知道更多有關 Microbit 的教材或社群,請參考:Micro:bit Taiwan 社團
網址在這

Immersive VR/AR/MR

沉靜式體驗(Immersive)是改變內容敘述方式的一大里程碑。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課堂導入VR、AR甚至是MR的技術,甚至不是由「科技老師」當主導,而是各科老師開始有需求,需要更多技術人員去解決問題。

而我自己更看好的是「沉靜式體驗的內容設計者」,也就是說,比起老師設計好內容讓學生來「體驗」,我更好奇的是要如何引導、帶領學生開始設計內容,開始練習「創新」——敘事方式,這一點也不容易也不輕鬆,但這絕對是一件有趣、好玩、越早接觸越好的技術,從多媒體的使用者到開發者,會轉變「一個人」對於「一件事」的理解。

我這兩年來力推「CoSpaces」,這裡也不詳述,來看看之前寫過的文章吧!

Cross Curriculum

跨領域教案開發!

聽起來很酷,實際運作上需要解決很多眉角。在 ISTE 中,許多探討這個主題的工作坊都會把不同科目的老師分在同一組,接著丟一個「議題」(像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一些參考文件,在大多數老師都「參與度」很高的情況下,真的會生產出特別有趣的教案內容,而可行性也是非常需要討論和評估的,無論是文化差異抑或是宗教信仰,跨科需要更多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等別人把話說完也是一種互相尊重。

你可能會想,參加 ISTE 的老師是不是程式能力都超爆強,有個小秘密,尤其是在 cross curriculum 的 workshop 中,你可能只是開過 scratch 或是玩過makey makey,你就是整桌最強😂😂😂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 運算思維,也可以理解成「思考電腦如何思考」或是「用電腦的邏輯來解決問題的思維」,由於我的 partner Bûn-Him 是研究這塊領域的,因此我們在國內外都有滿多機會可以接觸這個議題。

延續上一個跨領域的議題,今年在 ISTE 研討會特別發現,有越來越多探討「運算思維」的課程,都和其他議題相綁,也就是會號招數學老師、語文老師、音樂老師一起來討論「運算思維」要怎麼放入自己的專業科目內,這點真的滿酷的!

當全世界都在喊我們要教「軟體硬體」、「程式設計」甚至是「機器人」,回到最初的概念——其實就是「運算思維」,無論你聽過哪種定義,拆解、找出規律、歸納與抽象化、設計演算法,或是依照程式的——順序性、迴圈、條件等等,其實就是要學習電腦思考的方式,並拉回生活中實踐,因為在不久的未來,各行各業都絕對都有結合運算思維的機會。

STEAM/STEM

大家應該都知道 STEM 是從美國開始發展的,比起去年,今年有更多的 STEAM 專案,尤其在 Playground 場次看了很多,有些學校甚至是把STEAM融入課綱,設計出一連串的學習。

印象深刻的是記得在最後一場 workshop ,講師在 Padlet 上問了一個問題:STEM加了A重要嗎?我記得有超過八成的老師都覺得藝術「很重要——Art is Awesome」

Digital Citizenship

在台灣比較顯少聽到「數位公民」這個議題,但這個議題在國外真的很夯,所有老師都在絞盡腦汁思考教案,要如何讓這群「數位原住民」得到「援助」,從資訊安全出發,在數位工具使用上要注意哪些小細節,很瑣碎也很重要。而這其實就是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好好的把數位工具用在學習、生活或工作上。舉個例子,當你請學生打開雲端時,他們要能知道自己整理資料的邏輯;當你請他們在共用文件是新增自己的頁面時,學生不會把別人的頁面刪掉。

在資訊絕對會越來越爆炸的時代,不可能不接觸數位內容,也不可能逃得掉資訊的轟炸,因此分辨真假資訊、整理資訊、再創造內容等等的技能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老師們一直在研究與探討的。

Librarian PLN

在過去,圖書館讓人聯想到就是一個——知識彙整的地方,知識與資訊都在裡面。而現在,越來越多圖書館開始轉型,而圖書館員的工作也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是借還書,而是開始思考如何整合科技技術,除了保有圖書館的「學習」功能,還能提高動機和效率。像是——從大姊姊說故事時間到館長教你寫程式時間,或是除了書籍、DVD之外,圖書館開始把部分的閒置區域改裝成小型Makerspaces,這也是我們出國最喜歡去參觀的景點(?

在圖書館裡推edtech科技教育絕對是首選, 新型態的圖書館除了能建設新空間還能提供創新服務,從國外已經慢慢燒到台灣,圖書館的品質和設備一批批的正更新著,大家有空不坊走走看看自己家附近的圖書館!

ISTE Standard

中間那張海報很適合放大來看!!!!

ISTE Standard有為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甚至是學校領導人、教練,還有CT/CS教育工作者訂定不同的標準,細節的話從官網上看比較準:

我自己比較熟的是學生的 standard

我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會一一對照,思考學生學習完這些內容後能不能對應到 ISTE 的標準,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標準。

ISTE Professional Learning Networks

「專業學習網絡」是 ISTE 的學習社群網絡,無論你來自什麼領域,你都可以選擇和合 tone 的社群進行互動,而每一個 Network 應該都有它的負責人,也就是在這個社群中社群地位比較高的人,說話份量比較重,而這樣的人通常也和 ISTE 關係很好,當 ISTE 有什麼官方的事情要佈達時,這些靈魂人物就成為了傳聲筒,只是每天推播的 Email 真的非常大量😂😂😂

有超過22個以上的PLN

以上落落長就是我們今年去 ISTE 比較關注的議題,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想要交流,又或者是你有所好奇的議題,我們都很歡迎你來一起聊聊,或是參與未來幾場小聚!

目前確定8/23有一個整天的活動,上午是「Back To School 科技創新運用工作坊」下午是「ISTE19 實作工作坊」,報名資訊、連結出來之後會直接貼在下方。

--

--

紫芋粥
zuo-si-wen-xiang

科技教育工作者,喜歡和學生互相學習,認為課程是從學習空間裡長出來的。 #Taiwan #Educator #FutureClass #Maker #Techspace #Makerspaceforkid #STEAM #Librarian #EdTech #SouthEastAsia #Trave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