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因為某個願景,我開始分享、講課。如今,我希望這份分享,能夠延續下去。

尋找下一個分享者,有人想要接我的課程單位資源嗎?

侯智薰(Raymond Hou)
侯智薰演講與作品集
7 min readApr 17, 2019

--

從舊照片中翻到最早期的分享照片(2015.05.02),當年寒假去香港參加了 MaD 社會創新聚會,回到台灣後,想將這種「參與者為分享者」的形式帶回台南,因此開始招兵找夥伴舉辦了一整天的創新聚會——【共創時代】。雖然籌辦期只有三個月,很趕很操,但是還是完成了 200 多人、數十間的企業組織與攤位的實體聚會,感謝當時的所有工作同夥,我們做到了。
先說明,這篇真的不是業配文(雖然我上一篇軟文寫得挺有成就感的 XD)
但這篇是認真要來尋個緣份的。

分享的力量?

如果你有看過、讀過我的【分享的力量】這一演講,我整個演講一開始的情境點,是這樣說的:

「絕大部分站上 TED 舞台的講者,都是知名的權威性人士;就連我們從小的教育,也認為「老師」是個相對神聖的職業。無論是儒家思想帶給我們的印象,還是社會主流的成功路線——「學術考試思維」,都讓我們看「站上台分享」,這件事,是有點神聖、有些遙不可及的。」

我曾經也是害怕說故事的人,畢竟似乎只有成功的人才有資格說故事,說了越多,越被人看不起,那乾脆不說了。

然而,在我大一的時候,我遇到了幾位摯友,讓我漸漸地發現了「分享的力量」,只有說出來、寫下來,才能可能找到缺口、找到熱情,找到夥伴,所以這一個 18 分鐘的 TEDxTalk 我的核心論點就是:

分享應該是種「全民運動」,因為它值得人人去做。

至於為什麼?有什麼誤區?以及有什麼好處,
有空的話,再去看下面的逐字稿吧:

於是,我有了一個願景…

這個願景一開始很大很大⋯⋯

我希望有越來越多人,能正視自己的故事,可以找到一個自己想嘗試的方向,去積累,然後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後來,我想把這個願景漸漸具體化,濃縮成一句話:

「讓學生也能當講者吧!」

因為我發現,我們的社會給予「學生」太多太多「限制標籤」:

好好用功讀書,其他事情不要做;
學什麼攝影,不要不務正業!
你還只是個學生,不要想這麼多,反正未來有的是時間⋯⋯

我認為「學生」本該是個終身的時間尺度,是個學習的態度,代表著「好奇、保持交流、積極溝通」,但怎麼現在只要講到「學生思維」,似乎就是個負面指標?

於是,我將過去那些大膽的經驗,自己辦講座、開付費課程與工作的的經驗歸納累積,成了一個平台,組了一個組織:「N次坊」。

目的只有一個:「讓這個社會可以重新相信學生的價值與能力,也讓有能力的學生有舞台可以發揮。」

N次坊成立於 2015 年 11 月。這張是 2017 年,那是 N次坊最多人、最熱鬧的時期。

雖然我在 2018 的下半年,
在個人工作和時間規劃因素的考量下,將運營與管理交付給後續的夥伴。

其實,現在 N次坊 也將要解散,但我並沒有太難過,反而是一種釋懷?

因為當初創立這個組織的目的已經達成了呀! 😁

忘記我是在哪兒說過這句話,應該是在雜學校吧?

「N次坊成立的目的,就是這個社會不再需要 N次坊,因為當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模樣,當學生開始被這社會給認可。」

從 2018 年,越來越多九零後的講者在這社會上,如同我每次去講課的最後都會和所有主管和同學們說:

「這個社會上,還有更多更多比我厲害的年輕人,只是我比較幸運,早了一些找到了機會和舞台。我有個小請求——希望各位前輩,未來如果有資源有機會,可以多給那些抱著熱情的年輕人,一個展現與分享的機會,謝謝!」

當然,除了課程講座的講師領域,還有出版,甚至 YouTuber、直播實況主都可以看到很多九零後的影子。

那麼,這社會上確實不再需要 N次坊這個組織了,舊有的模式是該解散。然而,一個問題解決,就會有一個需求衍生,那麼下一個要解決的需求點是什麼呢?N次坊的精神和願景未來有可能往哪個領域轉型嗎?

這就不在這篇討論了 XD。

課程資源傳承,你是那個有緣人嗎?

侯智薰主要授課主題大綱、過往合作單位與資源展開

簡單地畫了個心智圖 XD
右側是我目前擁有的資源,基本上一週會收到 2~3 封課程和講座的邀約信件,但因為我這陣子都在準備八月去北京的事情,想要有更多時間給自己,在不斷推辭、轉介這些課程邀約的時候,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

「如果身邊有些不錯的朋友,想要這些機會,為何不傳遞下去呢?」

我知道自己有些朋友已經在講課,過去都是推薦他們,
但他們也都到了一個成熟期(有穩定客源與需求量),其實不太需要被推薦。

所以這一篇文,是想【蒐集名單】

如果你是未來有興趣把自己所學、經驗、專業分享給需要的課程單位的朋友,歡迎到下面表單留下你的資訊:

如果我覺得你合適,我會盡可能向開課單位推薦你,
也會把我身上教學的相關經驗與資源分享給你。

我過去的課程有(2018 年版本,現已更新)

基本上我是不擔心你拿我的教材去講拉(但請至少有個水準),
我只有一個原則:

「教材只不過是個形式,是死的,課程類的分享核心在於——將知識實踐並且融會貫通,才能針對不同學員的不同問題,用他們聽的懂,能理解的例子跟他們交流。」

最後,謝謝所有一路以來,
在我分享的路上支持我的朋友們:

- 18 歲的印度自助旅行& AIESECers
- 19 歲的台美學生會議 TASCers
- 19 歲的台南城市浪人,還有 MaD 共創時代
- 20 歲的 IOH(到現在竟然還有高中生在看我那青澀丟臉的影片阿阿阿阿,這陣子又收到一些訊息@@)
- 21 歲的開始的講師之路,N次坊 &Hahow
- 22 歲的 TEDx、Medium 寫作、JANDI
- 23 歲的 1號課堂(彭博商週音頻節目)

再次謝謝這些讀者朋友與默默支持我的陌生人
每次低潮時,看看你們的文字、留言與卡片
都讓我知道自己必須繼續走著

一路到現在的分享,也曾跌跌撞撞,
也曾被瞧不起,也曾講錯過許多話,
但這些都成為了現在的我,現在的侯智薰。

24 歲了,即將往下個人生階段前進,
最近正努力地把在台灣的種種交付、傳遞,

希望我不在台灣的這些日子,這些用心且認真的開課夥伴能有個好的交代,也希望我三~五年後回台灣之後,還有機會到這些單位,講講我在對岸的經歷和故事,那時候,又是個不同的滋味了吧? :-)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我在 Medium 的內容,可以拍個手(Claps)
也歡迎「分享」到社群網站給更多朋友。

轉載與邀稿合作,請 Email:raymond.hou.ch@gmail.com

--

--

侯智薰(Raymond Hou)
侯智薰演講與作品集

探索現代人需要的數位工作術、聰明工作和生活品質方案,也分享一人公司故事|18 歲印度自助旅行,22 歲全遠距工作者,24 歲結婚到北京做互聯網產品運營,26 歲回到台灣和老婆打造智能工作宅,保持任性熱愛生活|▲ 最新內容在個人網站:raymondh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