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計畫制訂法 MAX》 逐字稿|TEDxNTUST 年會演講|侯智薰

2016 年 TEDxNTUST 年會的演講,談我們如何系統化的去試錯,去找到自己的熱情與使命?

侯智薰(Raymond Hou)
侯智薰演講與作品集
13 min readApr 20, 2018

--

個人計畫制訂法 MAX |TEDxNTUST 年會演講|2016|侯智薰

前言

用文字重新紀錄 2016 年 TEDxNTUST 年會的十八分鐘演講。

(雖然我只講了 16 分鐘,就是因為有些沒講到,而且有些講太快了哈哈哈…)

其實這篇文章待在草稿很久了,但一直沒有發佈出來。今天重新編輯過,發現好多有趣的事情,無論是過去文字與表達的青澀感,還是當年為了一個演講的折磨式投入:重複修稿 30 幾次,投影片到最後一刻還在調整……上台後,果然還是有部分脫稿演出了。(😂😅)

本文閱讀約 10 分鐘,很長。

歡迎你來到這篇文章。按住不放,能拍 50 下。拍個手,再往下閱讀,謝謝。文末有分享回應處😉
Photo by 周永祐
拍 10 下:簽個到,表示支持(謝謝你的鼓勵)
拍 20 下:想要我未來多寫「生活觀點」內容
拍 30 下:想要我未來多寫「職場生產力」內容
拍 50 下:我有你這讀者寫這篇也心滿意足了!

2016 TEDxNTUST 年會主題:破牆

坦白說,當時我收到台科大的邀請信件時,看到了「破牆」這個主題時,我也是想了很久,因為的確有很多人用過這兩個字來形容我的種種行為,因為在過去三年的大學期間,我在各個領域中嘗試與累積,試圖透過不斷地撞牆,來尋找自己的熱情與使命到底是什麼……?

可能是關於家庭的牆:如何突破背景與資源限制下的選擇與自由?
可能是關於自信的牆:怎麼在非典型道路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自信?
可能是關於學業的牆:背誦式考試與嗜血般地追求成績是為了什麼?
可能是關於認同的牆:如何讓九零後的我們找到對於世代與國家的認同?

最後也算是先突破了迷惘的牆,在大三時,我成立了N次坊,是全台第一個以學生為分享者的技能工作坊。

常常有人問我:

「為什麼是找學生來分享,而不是找擁有二三十年經驗的業界專家?」

我認為是因為學習的方法與環境在改變。

有二十年經驗的前輩最珍貴的地方,在於他們懂得如何去拆解問題,找出關鍵核心並且能運用對的資源,提出有洞見的解決方式去處理,而「不是引導你如何去學」。因為這項技能,他們是二十年前學的,而現在的學習方法與環境,已經和那時候大不相同了。

因此,最適合告訴我們如何去學的人,是正在學、正在實作,而且正在犯錯的這群自學技能的學生們。

這群自學技能的學生,他們更能告訴我們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我們去嘗試?有哪些同好與社群?以及會遇上什麼瓶頸?所以我們去找這些學生,將他們的熱情與技能,設計成可以雙向互動的課程與工作坊,而不像 TEDx 這種單向傳輸的演講。

如果說創造一個新的模式也是種破牆

N次坊的經驗,帶給了我很多看待教育的不同視角,也讓我真正地去熱愛分享,更重要的是讓更多學生講者透過這個舞台、透過分享,讓自己的技能更上層樓,也能散播自己的熱情所在;而讓來參與工作坊的朋友們知道:

「如果他都能做得到,那我也可以!」

所以我認為一道牆的突破,不是只關於自己,而是在於影響。

希望N次坊能逐漸改變社會上的信任與學習模式,讓年齡與身份不是學習或分享的門檻與資格,讓每個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

「始終,在大家的厚愛之下恣意前行。」我在 2017 年 5 月時已經離開N次坊,團隊的運營也由其他成員持續下去。

接下來的十多分鐘,不講故事,來談方法

我用了三分鐘先分享了一個簡短的破牆故事,但我認為今天的精彩故事,有了前面四位精彩的分享,已經足夠豐富了!如果我又繼續分享我其他的破牆故事,那實在有點太多了。

所以我想今天,「身為最後一位分享者」,除了講故事之外,我開始去思考,是否能讓這破牆有所「方法」,讓來參與這場年會的你們,以及在網路上觀看影片的聽眾朋友們,可以在這演講後有了方法,開始行動,找到自己最在乎的使命、寫下自己的故事,在這演講的最後一刻。

因此我開始翻閱過去的日記,恰好翻到了一則我覺得很合適的小故事。

那是在大二的暑假,去了數家外商公司面試

用文件夾整理的英文履歷,右邊則是當時對話的紀錄。

在其中的一場面試中,我遇到了一位人非常好的人資主管,在面試結束後,他約我留下來,說想跟我多聊聊。

其中有個問題,我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寫在了日記上,他說:

「你的經歷很豐富。不過很好奇的是,可以從中看出你在很多領域中的磨練,也都有花上一定的時間,但正式因為太多不同領域,讓我看不出來你未來想做些什麼?然而,我卻也不怎麼感覺你在這些選擇之中的迷惘?是我很少見的年輕人,想問問這背後是有什麼方式與原因嗎?」

不過我認為我當時回答他的,並沒有很好(所以我也忘了哈哈)

因為我當下其實也還在探索與歸納這些行動背後的「共同點」,還沒有一個完整系統可以去說明,只是一些片段的抽象感受。

因此,剛好透過這次的年會演講,我開始重新回顧過去做的這些行動,開始去歸納這些行動是否有「共同點」,是否能有個脈絡系統化的方式去嘗試、去試錯,去破牆?

「是什麼方式,讓我可以這樣去試錯、系統化的撞牆,然後破牆?」

最後準備了三個月,終於「歸納」出一套自己的「MAX 個人行動計畫」:

Main:代表你的主要計畫;Alternative:透過執行主要計畫的反饋所累積的替代方案;X:最壞打算

Main 主要計畫:訂下時間,堅持去做不能改變

主要計畫的時間長度建議是「半年到一年」,不用太長因為現在環境變化得太快,但也不要太短,只少要半年,為的是累積與建立習慣。

透過專心投入去做一件事,這件事可能是攝影或音樂、可能是寫作,可能是做社群,任何都好,總之一定要堅持住,無論遇到什麼挫折與痛苦。

這才能讓我們去感受到「完成一件事情的完整感受」,你也會認知到「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是什麼」,知道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資源,事情才會前進那麼一點點。

堅持住,
當你感受到痛苦,就是你成長的時候。
正因為我們認真投入「主要計畫」,所以必定能觀察到「意料之外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是立刻去影響我們的主要行動,而是漸漸收集這接反饋與經驗,慢慢地去形成「替代方案」。

用「MAX 計畫」簡單來看我過去這三年

在大學初期,有一位學長讓我印象很深刻,因為原本跟他相處的感受,覺得他是個內向、思考沒有這麼快,也沒什麼自己觀點想法的人,但在他到國外的企業實習半年回來之後,整個人變得很有魅力,除了說話的氣場與對一件事的觀察,都能用我沒注意到的層面切入。

所以我開始去接觸線上的商業領域課程,閱讀國外的名刊雜誌,聽 BBC 廣播,訓練自己的外語能力,並尋找機會與資源參加了數個國際交流活動與商業競賽,希望能成為像這樣學長一樣,有觀點又魅力的人。

上面是原先的主要計畫(Main)↑↑↑
下面是累積的回饋,漸漸成為替代方案(Alternative)↓↓↓

不過,我在 2015 年初,從印度自助旅行 40 天回來後,原本只是因為想讓自己更有國際的視野,所以把自己丟去一個完全不熟識的國家,也測試自己的適應力。但因為接觸了不同的文化,開始想到我為什麼當初選擇來台南讀大學的初衷,已經我在這一年之中又觀察到了什麼?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的飛撲

在成大待了一年,我漸漸聽到一種聲音,好像很多人覺得成功大學是「南霸天」,但是我很討厭這個詞。我想這個詞是因為南部不像北部有台大政大清大交大,因為分佈較為平均多元還能互相交流,但南部就像是一個獨佔市場。

成大的確是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但不代表什麼都是最好,最為進步的。

可能是我過去到處打工的經驗,所以有了一些技職體系,或者沒有讀大學的朋友。這些朋友身上,或者背後的故事,或許比起表面上的成績,更值得我們去瞭解,也正因為他們的表面成績不這麼好,被主流社會給排擠著,所以他們更要把握機會,奮力的去掙取資源。或許正是這種經過挫折後的思考與行動,讓我更加的欣賞吧?

所以我在 2015 年的暑假,與城市浪人接觸,把城市浪人的流浪挑戰賽引入台南,三人一組藉由遊戲化的任務設計,讓台南不同大學的學生們,就由這些任務,在城市之間瞭解台南的文化。

最重要的是,因為去瞭解彼此的不同,才更能珍惜彼此的相同之處。

M → A:「讓更多人找到自己想成為的模樣」

也就是說,「MAX 個人計畫」的最大核心在於:

把挫折與反饋轉為替代方案,而非阻礙。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我好像「放棄」了原先到外商公司的目標,轉往創新教育的路線走,但事實上,這些過去累積的「企劃能力」、「觀點累積與思考的面向」,甚至是「提案簡報」的經驗都成為了我這個階段的極大幫助,因為這些是種「反饋的累積」,並非阻礙與捨棄。

那麼,怎麼找到自己的 Main(主要方案)?

做選擇時,必須瞭解自己的「環境」。

因為環境直接影響了選擇的「最大成功概率」。舉例來說,你想吃魚總不能到森林裡面,而要找片乾淨無污染的海洋;你想要成為一個運動健將,就不能一直坐在家裡打電動,而是要去運動場上訓練。

我也發現台灣的社會偏向一種「跟隨型的環境」,從大家超愛排隊,或者抓寶可夢的人潮等等現象來觀察。雖然有些人會說這是一種「盲從」,好像是種缺點,不過我認為缺點與優點是一體兩面的,有所缺點,就一定有所優勢,只是看我們怎麼用。

跟隨型環境的優勢:降低風險

跟隨的最好例子則是,打遊戲時的「多人副本關卡」。

如果你還找不到自己的副本,我們可以先透過跟隨,加入他的行動,去多做一些,從做中學習,最後去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與熱情使命。

我建議這時候盡量去找小型團隊,你的參與場域才會大,能夠接觸不同面向的事物與資源,也才比較不會因為只能做單點式任務而被綁住,有更多的可能性。

副本一直都是你身邊開啟著,但是你必須主動走進去。

其實我們身旁很多副本,只是缺少發現、主動參與。我們不會一登入遊戲後就馬上被傳送到一個副本,而是要自己去「選擇」。

像是今日的台上的四位講者就有 4 個了,你身邊也一定也有朋友在做些什麼,但我們常常忽略了。只有當你主動去參與,你才有機會找到你的 Main ,找到自己的使命與熱情。

「不是因為某件事很難,你才不想做;
而是因為你不想做,才讓這件事變得很難。」

副本守則:別被沉沒成本綁住

你應該也有在遊戲中進入副本打王打怪時,常會被「雷隊友」給綁住給害了的經驗?

而在現實中,我們則是常常被一些已經付出,且無法回收的沉沒成本給纏住,但正因為這些沉沒成本(例如:我花費在學習外語與商業領域課程的時間)已經無法回收,所以更不該讓這些影響到我們未來的決策與行動。

沈沒成本(Sunk Cost),是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的概念,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不過我們卻常常太放不下這些成本,而影響了未來決策與行為。

過去的成本,
不會是種「損失」,而是種「投資」。

選擇往往不是選擇你想要的,而是選擇你所能承擔的。

選擇往往不是選擇你想要的,而是選擇你所能承擔的。

我們已經講了許多關於選擇(M與A),最後則是關於「最壞打算」(X),也就是所謂「承擔」

就如同「沈沒成本」一樣,我們因為環境過於「競爭與功利」的思維,造成我們容易因為一點點小失敗,就一覺不振,認為一次輸了就是死了,沒有下一次,考試沒考好,下半輩子的人生就沒了……?

但其實很多都只是

「大不了這次當經驗,繼續努力累積,下次再試!」

“Experience is what you get when the thing you want you didn't get.”

做出選擇(M&A)前,先想想最壞打算(X)

「最壞打算」與「承擔」連結的兩個面向:

  1. 「最壞打算」仔細思考後,通常沒那麼嚴重。
    因為我們太常陷入「競爭與功利的思維」。因此,如果認知到自己可以承擔自己的最壞打算(也就是「大不了下次再來一次!」),那就放手去追尋、實踐你想要的吧!
  2. 我們很常會陷入:「我想要這個、想要那個」
    但是很少去思考這些光鮮亮麗的選擇背後,需要付出的成本:辛勞、枯燥、挫折或者旁人的眼光等等。這些成本我們真的能夠承擔嗎?如果我們承擔不起的話,就別選;那如果你能接受,那就行動吧!
如果連最壞的打算,你都能接受了,那就捲起袖子行動吧!

最後複習一下制定個人 MAX 計畫的流程:

先做好最壞打算,主動參與身邊的副本;把成本當作投資,持續累積回饋發展替代方案(或者不用發展持續做主要當然更好),最後……

One more thing:最後,去創造副本

還沒找到自己角色定位與方向的朋友,選擇一個你覺得有趣有意義的副本加入吧!

若你是已經有在經營自己目標的朋友,請擁抱更多人加入你的副本吧!

希望每個人在行動之中,都能漸漸感受到這樣的使命感:

這很重要,這非我來做不可。

另外分享一句曾在網路上看過的話,很適合個人 MAX 計畫的結尾:

「今天我做了一些別人不會做的事情,是因為我相信我今天突破的一切,會變成明日別人努力的目標。」

這是我的破牆故事,但我相信在這場年會之後,換我聽聽你的故事了。

謝謝所有 2016 TEDxNTUST 的籌備團隊與分享者!

2016 TEDxNTUST 年會影片

但是當天的收音有狀況,所以影片品質不佳,建議看文字版就好 XD
(歡迎重看一遍~)

2016 TEDxNTUST 年會|沒有方向?做最壞打算,制定個人 MAX 計畫|侯智薰

我的另一則 TEDx 演講逐字稿: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我在 Medium 的內容,
歡迎「點此分享」到臉書給更多朋友。

我說…如果…你能順手打賞我一杯咖啡?

街口支付打賞雷蒙,免手續費又快速!

  • 電腦閱讀:打開街口支付 → 介面上方轉帳 → 掃個 QRcode 來打賞!
  • 手機閱讀:打開街口支付 → 介面上方轉帳 → 輸入帳號 → 901005033
  • 街口支付的好處?(台灣的支付品牌,必須支持個)
街口支付打賞侯智薰方式與流程:(左圖:點擊轉帳;中圖為電腦版讀者;右圖為手機版讀者)(註冊流程請點這

--

--

侯智薰(Raymond Hou)

探索現代人需要的數位工作術、聰明工作和生活品質方案,也分享一人公司故事|18 歲印度自助旅行,22 歲全遠距工作者,24 歲結婚到北京做互聯網產品運營,26 歲回到台灣和老婆打造智能工作宅,保持任性熱愛生活|▲ 最新內容在個人網站:raymondh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