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港青 不見了隱娥
林行止專欄│林行止
一、
自從十八日在記者會上不情不願(其眼神其腔調其肢體語言揭露的真面目)為「引起社會矛盾、紛爭及焦慮向每一位香港市民真誠道歉」後,林鄭市長便「娥隱」於官邸禮賓府,既未回政總辦公,亦取消了兩次行政會周二例會,雖然特區政府如常「開業」,但看市長不想或不敢見人及一眾大小官員以至建制議員的胡言亂語而泛民議員不留情面的批評,加上大遊行餘波盪漾(政府若不及早對他們的訴求作積極回應,更大規模的示威必會出現),包圍政府機關如稅務大樓以至昨天一千五百多人分三組向十九國駐港領事館的「馬拉松請願」,香港實際上已陷入「管不了」(ungovernable,無法管治)之亂局。
不但如此,據報「有網民發起眾籌」,為今天(二十七日)於日本大阪召開的二十國領袖峰會開幕之時、以廣告形式在歐美日報章刊登「呼籲世界各地關注香港修例爭議」公開信籌款,這種看似與香港民生無關的舉措,竟然在不足十二小時籌得比原定計劃多出約二成的六百七十萬港元!不難想像,當表達港人訴求的「陳情書」在西方媒體刊出後,有「大愛」基因的西方人民必會群起支持港人,已失去管治能量(和意願)的林鄭政府,當然可以置若罔聞,但汲汲於當世界領袖的北京政府,將因這個國境之南的邊陲城市被「醜化」而尷尬不已,令以強人姿態活躍於世界政治舞台的國家領導人,臉上無光!究竟北京會循例指斥外國人不應對中國內政說三道四,進而強化箝制香港的力度,還是俯順香港民情,設法重納香港管治於正軌?筆者沒有「內幕消息」更不想妄加揣測。
近日來鋪天蓋地評說本地時局的論述中,筆者以為古勒馬在十九日《眾新聞》貼出〈林鄭必須留低〉一文的觀點值得深思。文章一方面鼓勵「市民應該聚焦所有力量,追究警察過分暴力和開槍的責任」,一方面認為要把已成「跛腳鴨」(說時遲那時快,「跛腳鴨」已成「隱形鵝」)的市長「好好利用」,因為有辦事能力和幹勁的「鄭市長有一點內疚的話,她可能真的會盡心盡力,為香港人服務……。」這真是不錯的願景,特別是北京一時之間捧不出一個可以取而代之且港人會接受人選的此際;不過,向以精英中之尖子自況自詡自豪的林鄭月娥女士,能否做出讓港人相信她已痛改前非因此可以和她connect的表現,在現階段實在看不出苗頭。
二、
在「反送中」已無可避免成為國際事件的此際,本地的有關「民意衝突」亦不應大意。本報網站二十六日便有兩則值得關注的報道 — —
其一為英華女校因邀請資深傳媒人劉進圖及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到學校向同學「介紹」《逃犯條例》修訂;校方此舉,有助學生了解此事真相,做法正確,可是,有同學質疑只請「反對派」代表人物解釋,沒有同時邀請政府人員及贊成此事的建制派人士陳述看法以達平衡正反雙方意見,讓學生們獲得更全面的資訊,於理不合,遂斥校方此舉有「洗腦」之嫌。校方二十五日在「臉書」作出回應,表示一貫立場開放,讓師生於課堂內外發表不同意見,以持續平衡的信念,邀請不同嘉賓到校內分享他們對世事的看法,以引導學生作多角度思考;為了這項對學生有啟迪作用的安排,校方把原定的升旗儀式順延至七月四日舉行。
其一是中共在港機關刊物《紫荊》發表題為〈香港的秩序與安寧比鑽石更珍貴〉的評論文章,其論點並無特別處,唯其認為「不少青少年是被反對派騙上街頭」,恐怕與事實相去甚遠,老共這種「嫁禍」的伎倆,在資訊如此多元、社會如此開放自由的地方,是沒人會相信的;反對派如何騙青少年「上街頭」,和眾多港人一樣,筆者真的「願聞其詳」。從這些日子來熒幕所見媒體所讀,完全無法覺察《紫荊》的指責。《紫荊》說「香港是一個地域狹小、人口密集的小型城市經濟、貿易中心、航運中心還是旅遊中心,都需要秩序和安寧。」這是誰都知道的「硬道理」,但六月來香港所以出現「十幾天動盪、香港的旅遊人士就下降三成以上……。」如此亂局敗象,孰令致之?答案人所共知(西環知道得最透徹),如果香港有個必須對市民負責的民選政府,你認為講求現實、唯利是圖的港人會不顧後果空群走上街頭嗎?
三、
六月以來連續的上街示威,年輕一代扮演的角色既吃重亦出色,帶來社會不同層面的反響,也許說不上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卻足與「片石」水面騰跳泛起幾重漣漪相比擬。《信網》在差不多同一時間貼出英華女校和《紫荊》的新聞,由年輕人牽頭的和平示威,對仍然在學的青少年和他們的師長,必定會有不少議論和想法。在臉孔打格子、聲音經過處理的學生,質疑校方請來兩位立場明顯反修例的公共知識分子,沒有同時請贊成派的代表人物「同場演出」,偏頗且有進行「洗腦」之嫌。筆者相信「洗腦」並非校方的原意,然而,對學生的質疑,校方大可欣然面對,因為學生勇於表達不同意見和感受,適足以反映他們受「博雅教育」的啟迪,是學校教育成功之處。
事實上,要是校方聆聽學生的「噪音」、接受他們這點意見,安排贊成修例人士(現在恐怕已不易找到這類人了)登場,甚且安排學生參與正反雙方的辯論,對正確公民意識的培育便更有意義。批評校方那位「變形轉聲」的學生,其實不必要如此藏頭不露面,她是怕校方報復、同學取笑還是對自己所說的正確性合理性缺乏信心?這位同學應好好反省反思。
英華女校的小風波溢出校園,不是師生取態孰是孰非的問題,因為網上說長道短的群組,有校友家長及文教界人士等等,他們或指責校方或數落學生的不是,實際反映的是香港社會的撕裂。如何令香港這塊鑽石光芒四射,按本子辦事重拾《基本法》賦與港人以普選權利的規定,維護香港是個還有選擇自由和思想空間的包容開放社會,那是恢復香港公共秩序和安寧的不二途徑!
拍手(Clap)讓我們知道你看過/喜歡這篇文章吧 : )
原文載於2019年6月27日信報財經新聞。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