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情有毒鍾 人間極品河豚

美味之源|胡海德

河豚雖其貌不揚,但因肉質鮮美,宋代開始已有不少文獻記載河豚的美味及烹調方法。

古人大概對河豚又愛又恨!一方面清楚此魚劇毒無比,另一方面亦知道這生物乃世間極品美食。就連歷史上其中一位著名老饕蘇軾,亦為河豚賦詩一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足見河豚在這位文人食家的心中,擁有超然地位。今天,大家依然對河豚愛恨交纏,品嘗河豚的傳統維持至今,食法更層出不窮。

雖然大家都稱這條發怒時會變得圓滾滾的鮮魚為河豚,但牠的正式名稱叫作河魨。別名為氣鼓魚、氣泡魚、吹肚魚、刺䲅等等,廣東人則稱牠為雞泡魚。河豚種類很多,生物分類學中,某些魚類能歸納於魨形目(學名:Tetraodontiformes)之下的,就可以稱為河豚。魨形目中的各個河豚品種各有特色,例如箱魨科(學名:Ostraciidae)中的某些河豚能發出狗吠聲;另一些品種在受驚嚇後,更會發出如小豬一樣的叫聲,所以古人把牠稱為河豚:豚者,小豬也。

當河豚受驚或發怒時,便會「自我膨脹」,某些品種甚至為着嚇退敵人發出叫聲。

河豚另有大量古稱,如魺及䰽等等。《山海經》中早有「記載」河豚的出現:「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其中多䰽䰽之魚,食之殺人。」而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河豚有大毒,味雖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殺人。」此兩句的最後四字真是可圈可點,亦證明古人對河豚有毒一事早有了解。此魚含強力神經毒素河魨毒素(Tetrodotoxin),就算以高溫煮過,亦難以將毒素分子破壞,換句話說即不能單靠加熱作為除毒的工序。內臟、肌肉、血液、皮膚等都有機會出現毒素,具體情況按不同品種而定。一般來說,含最高毒素的器官,必定是肝臟。話雖如此,河豚肝臟鮮甜味美,亦含大量Omega-3脂肪酸,對老饕來說,實難以抗拒,亦因此有不少貪吃人士進食後中毒身亡。

早至晉朝,已有品嘗河豚的記錄。直至宋代蘇軾、歐陽修及梅堯臣開創品嘗河豚的風氣。北宋《邵氏聞見後錄》記載:「經筵官會食資善堂,東坡盛稱河豚之美。呂元明問其味,曰:『直那一死!』」蘇軾為品嘗河豚而甘願付死,足見此魚美味的程度。明朝為嘗河豚風潮最盛時期,明人以河豚作宴,表示身家豐厚;不怕劇毒而大啖河豚,以示自己無所畏懼。其實古人食用河豚也不是愚勇地亂吃,明人宋詡的《竹嶼山房雜部》記述處理河豚步驟:「用河豚剖治,去眼、去子、去尾、鬛、血等,務滌甚潔。切為軒,先入少水,投魚烹過熟,次以甘蔗、蘆根制其毒,荔枝殼制其刺軟。續水又同烹過熟,胡椒、川椒、葱白醬、醋調和,忌埃墨、荊芥。」足證當時人類已有足夠能力去除河豚毒素。古人亦發展出以荻葦嫩芽及蔞蒿煮成河豚羹,或以醬燒、清燒等烹調河豚的方法。直至今天,大家依然奉河豚為佳餚,可說是承襲古代遺風。

保暖補身

回到現代,以河豚料理聞名於世的國家,是日本。現在大家一想起吃河豚,大概在腦海中出現的,就是河豚刺身:切得薄薄的鮮河豚肉,一塊塊在圓碟上砌成菊花或其他不同圖案,令人垂涎欲滴。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日本享受河豚刺身是安全的。早於二次大戰後,日本政府規定,完成專業考核並擁有牌照的河豚調理師(日本各個都、道、府、縣對此專職均有不同稱謂,例如河豚處理師、河豚包丁師或河豚處理責任者等等),才可處理、售賣及烹煮河豚。這種料理原本流行於大阪、山口等西日本地區,二次大戰後推展至日本全國。加入海帶、大量蔬菜及以日本醬油調味的河豚火鍋、河豚天婦羅,或是直接用炭火燒河豚肉等,均是家喻戶曉的日本菜。最特別的是以河豚魚鰭浸日本清酒:將河豚魚鰭烤得焦香,再放入預先溫熱的清酒浸泡,待清酒尚溫時享用,保暖又補身,日本男士最愛。

河豚刺身擺盤就如一朵綻放中的菊花。切得薄如蟬翼的魚肉,讓視覺味覺同時滿足。
火鍋是日本人最常見烹調河豚方法之一。除河豚肉外,日本人愛加入大量蔬菜一同品嘗。

與刀魚、鰣魚合稱「長江三鮮」的河豚,中式食法當然多得很。江蘇菜紅燒河豚乃最傳統菜式之一,薑葱起鑊,放入河豚肉及鮮竹筍,以豉油、白糖、高湯燜煮而成;上湯烹煮河豚則能細嘗魚肉鮮味,以薑片起鑊把河豚煎香,再將河豚轉移至湯煲中,與高湯、米酒、葱白燜熟,最後加少許幼鹽調味即可;或作燉湯處理,加入沙參玉竹清燉,性溫味甘的河豚肉,主補虛、去濕氣,滋肝補腎,潤肺清心。

撰文 : 胡海德

lawerncewu@hkej.com

著名江蘇菜紅燒河豚,河豚肉配鮮竹筍,以豉油、白糖、高湯調味。江南地區為河豚主要出沒地區,造就宋明期間的「河豚文化」。
吃完河豚火鍋後,剩下來的湯頭為精華所在,日本人愛加入白飯和雞蛋,煮成河豚雜炊。

拍手(Clap)讓我們知道你看過/喜歡這篇文章吧 : )
原文載於2020年8月19日信報財經新聞。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