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節目男神 麥嘉緯對香港前景不樂觀

信報財經新聞
信報財經新聞 HKEJ
7 min readMar 21, 2019

焦點人物│潘天惠

(網上圖片)

「曾幾何時,我們住的是香港;現在住的是一個叫香港的地方。」很多網民也許瘋傳過這張圖,但未必說得出圖中人的名字。圖中人就是麥嘉緯(Erik),港大法律系畢業,擔起多個受歡迎時事節目,現與蘇敬恆被封為香港電台「兩大男神」。

港台時事節目主持麥嘉緯斯文靚仔,一派書生形象。(吳楚勤 攝)

「香港過往賴以成功的東西,正在逐漸流失,被一股無比巨大的力量吞噬。」展望小島的未來,他比喻為一艘沉沒中的船,卻願意同生共死,「我們阻止不到它下沉,但世局會變,現在我們要做好準備,準備隨時被巨浪捲上陸地。」

重溫網民集結的精華,伶牙俐齒的麥嘉緯一句KO教育局楊局長,實在大快人心;又使「荷蘭叻」死雞撐飯蓋,變成城中笑話;再把袁司長窒到口啞啞,讓人透心涼。

「大學讀什麼科目,只是人生一部分,每次受訪都被問法律系畢業,為何轉做主持,令我反思自己是否沒有值得談論的話題。」他儀表不凡,身上散發着書卷味,儼如一介古代書生,加上說話有條不紊,難怪深受女粉絲愛戴,包括記者旁邊的同事。

「讀書年代,我已認為讀什麼書和做什麼工,兩者完全沒有關係,況且揀科時我便決定不會進入法律界,轉眼加入港台已超過10年……讀什麼就應該做什麼?我覺得不是這樣,更不想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他的詞鋒銳利,就像一把劍,聽者一時間也分不清是善良的劍抑或蠱惑的劍。「讀法律是訓練思考、邏輯,培育法律精神,幸好家人一直以來給我很大的自由度,日後能養活自己便夠。」

1982年出生的麥嘉緯,在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再取得新聞碩士,畢業後做過NGO的行政工作,也在報館當過編輯,加入香港電台電視部至今,主持過《左右紅藍綠》、《星期五主場》(後來改為《星期六主場》)、《我係乜乜乜》等時事節目。

麥嘉緯(右)卡片上的職銜是導演,但他做不少主持和監製工作。(受訪者圖片)

「點解加入傳媒業?我覺得自己能力適合,相信可以在這兒發揮所長,也認為傳媒對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受到新媒體衝擊,傳統媒體走向衰落是不爭的事實,那麼他有後悔不進法庭而走入電視台嗎?「完全沒有,就算這是夕陽工業,變幻原是永恒,前線工作者應該與時並進,一起改變。」

向拍戲拍劇從政說不

雨傘運動期間,他在旺角採訪集會時被藍營支持者打傷,親歷社會撕裂之痛,但從未退縮,被打後在Facebook留言「更平和、更堅定」,向各界報平安。「我不會說鍾意主持的角色,沒有它也不會籮籮孿,但這角色能為我帶來滿足感。」

熒幕前,他的形象是不偏不倚、公正持平、能言善辯,私底下卻沉默寡言。「一入行我已經做時事節目,與嘉賓討論三隧分流,問題要一針見血,很難在幕前同受訪者攬頭攬頸,這樣是不專業的,不是嗎?雖然我在辦公室不多說話,但開會的時候習慣議事論事,總之覺得不對勁便會說出來。」

「這些年來,如何做好這份工,我是靠摸着石頭過河,從來沒有特定參考對象,受歡迎的主持都會留意一下,看看能否吸取別人之長,但要看看是否適合自己。」漫步人生路,麥嘉緯坦言沒有長遠計劃,雖然男神盤已封,與女友感情穩定,但未有成家立室的時間表,「都是順住走下去,正如10年前,我也沒想過10年後會是主持人。」

雖然麥嘉緯(右一)說自己性格沉靜,但一樣會與同事一齊selfie。(受訪者圖片)

然而,他笑容燦爛地說出兩個不,「拍戲拍劇不會考慮,我入行不是想進娛樂圈,遑論是走演藝路線。從政?暫時也不在考慮範圍。」聽到「男神」的稱呼,他坦言沒特別感覺:「出街食飯無人會叫我簽名合照,可能是太高估香港人留意時事節目的時間,就算幾乎日日出現的高官,路人也未必叫得出他們的名字,有人記得的節目主持更是少數。」

香港被一股力量吞噬

個人的未來,見步行步,對香港的未來又有何想法?他思考了兩秒說:「老實說,前景不樂觀,不認為會變得愈來愈好,因為我們過往賴以成功的東西,正在逐漸失去,包括法政制度和核心精神,社會愈來愈似內地,正被一股無比巨大的力量吞噬。」

「香港是屬於我的地方,我熱愛這個地方,一刻也沒想過移民,但這幾年會想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他嚴肅地一連三問「仲可以點?」

「香港像一艘下沉中的船,」他囁嚅地說:「我不想跳船,可否令大家一齊救這條船,就算真是沉沒,我們也要開心地活着,做一些自己範圍內可以做的事情。」

「哈哈!社會上的深層次矛盾看來是人力扭轉不了,但大自然有它的定律,世局會變,說不定一個巨浪把這條船擱淺,捲上陸地,現在我們要做好準備,這準備就是公民社會的聯繫。」香港電台製作的《想點》(逢周二晚上8時港台電視31及31A播出),就是以街頭實測、社會實驗及與嘉賓對談等方法,提高人們的公民意識,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

麥嘉緯(左)主持的《想點》第一集找來的嘉賓是陳志雲(右)。(香港電台圖片)

「有些問題看似簡單,我們從未深入地想過,例如第一集〈點解要返工〉,已經是有點抽象,又例如網上世界討論得很激烈的〈香港人是否奴性〉,落街問路人反應截然不同,很多人會反問你什麼是奴性,製作上困難的地方是,如何令節目拍出來不太悶、不太說教,又能做到每集有點不一樣。」

麥嘉緯在尋找受訪對象的時候,吃盡檸檬。「最有趣的是,在不同地區找受訪者,結果會有很大分別,有次我們只是拍攝宣傳片,邀請途人坐在街頭上的一張沙發,中環區幾乎無人理你,個個以9秒9速度疾走,自自然然地在沙發周圍散開。」拍畢第一集,他的結論是「香港人真是好忙」,並笑言:「但在旺角區又不同,路人至少會減慢步速,願聽你頭兩句介紹……說到尾,街頭採訪的成功率要視乎地點、時間和運氣,缺一不可。」

那麼,他自己點解要返工?「金錢是基本因素,同時工作的滿足感也很重要,我說不出哪一兩件特別的事,但每次節目收到不俗反應,我都會很開心,令我覺得這件事是有意義的。」他咧嘴而笑。

今次訪問的地點是灣仔稅務大樓對出的廣場,一般情況下,路人見到疑似記者採訪,經過時都不自覺地瞄兩眼,但出乎意料的是,整個過程也無人「駐足觀戰」,也許,這就是忙碌的香港人的最佳寫照。

麥嘉緯在意大利維蘇威火山旅行時攝。(受訪者圖片)

麥嘉緯小檔案

出生年份:1982

學歷:法律學士、新聞碩士

職業:時事節目編導、主持

興趣:行山、閱讀

撰文:潘天惠
alessiopoon@hkej.com

拍手(Clap)讓我們知道你看過/喜歡這篇文章吧 : )
原文載於2019年3月21日信報財經新聞。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