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子弟區議員陳富明 細說香港仔龍舟競渡故事

信報財經新聞
信報財經新聞 HKEJ
7 min readJun 17, 2018

--

訪談錄│吳雄

香港要是失去情懷,家的感覺也不復存在。最富香港情懷的片段,往往出現在外國電影裏,比如《蘇絲黃的世界》裏的一幕:香港仔避風塘密集的漁船群、大大個「Sea Palace」招牌的海鮮舫……這對「香港仔」陳富明而言,也是熟悉不過的回憶。

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18日,陳富明的漁民熱血又在沸騰,龍舟比賽是每年一度的盛事,從10多歲第一次扒到現在成為香港仔龍舟競渡大賽籌備委員會副主席,他都希望把傳統傳承下去。

陳富明(吳楚勤 攝)

陳富明自祖父那代就是漁民,跟父母和八兄弟姐妹住在香港仔避風塘的漁船,《蘇絲黃的世界》拍攝時他才六七歲。對漁民孩子而言,端午節比新年重要,「過年頂多𢭃利是,端午節卻有得玩。」所謂玩當然是指扒龍舟,到底怎麼好玩法?

「大家全年都期待農曆五月初一凌晨,那是龍舟落水之時,那一刻全場必須靜默,以免不尊重龍神。」如何令頑皮仔默不作聲?「每人派粒糖,放嘴裏含着」。女人固然不准碰龍舟,妻子懷孕或有白事的男人,也不能觸碰龍舟,連相關工作也不准參與。

大龍舟可長達45米,艇戶如何收藏呢?原來,龍舟只在每年五月初一至初五扒5天,其餘日子藏在港灣附近的山邊。「以前海岸線低,幾十個男丁把龍舟推上斜坡。我們很聰明的,就算沒有平水尺,也能放得四平八穩,否則一年過後船身會變形,甚至爆裂;當年造一艘三四萬元,如今超過20萬元。」

跳落水即參加比賽

龍舟下水,第一件事自然是拜神,還會去偏僻山邊「採青」,找些乾淨的長草綁在龍口。然後,大家會抬起龍舟走遍附近的廟宇拜神,「再遠也要去,因為能保佑全年風調雨順,水陸平安,記得最遠去到海怡半島旁邊的大王廟。雖然烈日當空,但既熱鬧又好玩。」

香港仔避風塘旁邊的洪聖古廟,相傳建於乾隆年間;保佑漁民風調雨順、 出海平安。(吳楚勤 攝)

漁民扒龍舟,不須也無時間練習,更不用選拔。龍舟出發經過住家艇,有興趣者跳落水,游上龍舟就可參賽。「一艘坐滿了,等第二艘有位置再游上去。」一艘艘龍舟坐滿健兒,扒去避風塘內的海鮮舫前,「他們豎起刀旗,後面綁上一串串百元、50元、10元紙幣,隨風飄揚。」

當時香港仔避風塘內有海角皇宮、太白海鮮舫、珍寶海鮮舫,專做各地遊客生意,嘴裏嘗的是香港仔海鮮,眼裏看的卻是避風塘的風景。海鮮舫很歡迎龍舟,因它們象徵好運,來年生意更興隆。端午節當日,所有龍舟聚在海鮮舫前面,一聲號令一起扒,稱之為「賽龍奪錦」。

扒龍舟的健兒賽後互相潑水,希望大家來年順順利利。(受訪者圖片)

陳富明第一次參賽時才10多歲,不是靠游得快爬上龍舟,而是父親安排感受傳統習俗。「當年比賽是友誼性質,有的龍舟人多,有的龍舟人少,有的是大龍,有的是小龍。」海鮮舫上客人看得雀躍,住家艇上漁民大聲打氣;窄窄的避風塘人聲鼎沸,比其他地方更有氣氛。

「當年的槳比現在的重,表面也不是打磨得很平滑,一天下來手必定破損,但那是一年最開心的日子。」有謂游過龍舟水,小孩自能快高長大,龍精虎猛。因此,水上人很鼓勵男孩們扒龍舟。

陳富明(右三)說每年一度的香港仔龍舟競渡吸引過萬人次入場。(受訪者圖片)

端午前後的香港仔避風塘特別逼,因在外捕魚的漁船都回來了,共計近2000艘,旗幟飄揚,甚是壯觀。那麼多人看着,健兒們男性荷爾蒙大爆發,「以前扒龍舟坐頭兩排的,不用靚仔或高大,而是要把槳尾舉過頭,像一隻飛翔的鳥兒,高高舉過頭,大大力插落水。」

陳富明邊講邊示範,記者看了也覺手臂痠。「因為弧度大,手自然會累。也許以前的人注重美感多於速度,畢竟不像今天的正規比賽,輸贏是其次。」然而,有姿勢也要表現出很實際,健兒們把水潑起來以示賣力,「所以坐後面的扒手,飲水飲到飽!」陳富明笑着說。

他年輕時見過順德隊的實力,「他們頭幾年來比賽,大家都覺得他們不是人。槳頻怎麼快成那樣?肉眼都看不到。」不過幾年後再來就贏不了,因為漁民懂得檢討,發現槳頻快也沒用,正如小艇螺旋槳小,再快也比不上慢慢轉動的貨櫃船。

時代在變,扒龍舟的手法也不斷變遷,飲龍舟水的扒法早已淘汰。「現在是槳腰位置全部落水,利用盡可以撥水的位置;以前擊鼓的鼓手和吹哨的龍證在船中央,如今則安置在龍首。船尾部分的扒手先發力,待船身浮起再一起扒。」當年只有男人參賽,今天男女皆可。

六七十年代香港仔龍舟比賽,背後的海鮮舫色彩鮮艷,與遠處的青山形成美麗的圖畫。(香港收藏家協會圖片)

香港仔在日佔期間被稱作元香港,即香港的起源之意。那裏的避風塘也是陳富明等香港仔漁民的根源,他2004年當選南區區議員,之後3屆均在無對手下當選。走在香港仔大街小巷,都有漁民子弟或街坊打招呼,最近的話題離不開龍舟。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香港仔的漁民陸續搬上岸,陳富明的童年回憶有部分是艇上生活。漁民子弟如何學游泳?陳富明的第一次很特別,「記得我拿着木桶蓋,堂阿哥忽然把我推落水,我一路扯住繩子往上爬,他卻一路在放繩。」

堂兄不是刻意整蠱他。岸上人學的是泳術,水上人學的卻是意識。「他教我求生意識!膽子大了,就放開木板自己撥水,撥撥吓就會游!」水上人不會迫小孩學游泳,小孩都會背着葫蘆當水泡,「不過,我真的見過小孩跌落水死了!大人們實在照顧不來。」

出海感覺生不如死

水上人的生活空間狹窄,小家庭也有三四個孩子,大的超過10個細路。「父母忙於生計,哪來時間細心照料?我經常看到姐姐背着弟弟在船上幫忙撿魚。」他分享的畫面出現在很多香港舊相片上,那是中國南方小漁港的原始情懷。

端午節是漁民的大喜日子,打風卻是最糟糕的日子。「一打風,船上婦孺都會撤上岸,有親戚的投靠親戚,沒有親戚就去社區會堂或教會,我們稱之為避風。颱風一般晚上才來,試過整個船頂掀走,繩索斷了把整個人打入海中……」

他這輩子只出過兩次海,這大概是排行第四的好處,也是香港社會變遷所致。「出海簡直是生不如死!漁船是尾高首低的,我第一次上船就抱住船尾廁所嘔!」船上當然沒有馬桶,只是一個小小的木洞而已。「像坐海盜船,一時升到很高,一時又幾乎觸及水面,心都離埋!」

很少聽到漁民會暈船,但他們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生活所迫才克服,正如陳富明所言:「辛苦歸辛苦,在船上唯一開心的就是起網時,網子一倒只見魚蝦蟹通通在船上跳躍,隻隻都非常生猛,看到那一幕開心不已,是錢買不來的歡愉。」

以前,漁民子弟上學不易。「當時還沒有9年免費教育,不是所有漁民像我們家幸運,有一艘固定的船作起居,另設一艘出海捕魚的船。住流動船的學生一出海就不能上學,回港後才能恢復學業。」

很多人覺得天海一色的景致漂亮得很,陳富明卻見過晚上漆黑一片的海,絕不好玩。「出海的時候,要是遇上陰天,整個海都是黑色的,看不到任何東西。哪怕只是看到一點光,你的心情就會雀躍起來。如果看到一片光點,意味着離陸地近了,快埋岸回家了。」

對陳富明和香港仔漁民子弟而言,端午節吃糉子也好,扒龍舟也好,就是要重拾回家的感覺。而其他地區的香港人,會不會感覺這個家愈來愈陌生?

陳富明小檔案

籍貫:廣東寶安
年齡:63歲
職銜:南區區議會議員(田灣選區)、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主席、香港仔龍舟競渡大賽籌備委員會副主席

撰文:吳雄
walterng@hkej.com

拍手(Clap)讓我們知道你看過/喜歡這篇文章吧 : )
原文載於2018年6月8日信報財經新聞。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