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什麼樣的區議員

維港鐘鳴│屠海鳴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於12月10日舉行。這些天來,候選人紛紛落區宣傳各自的政綱,不少市民也樂意與候選人交流,聽聽他們有什麼為民辦事的實招,雖然氣氛沒有往屆那樣緊張,但平和更顯理性。

「入閘」的候選人均符合「愛國者治港」要求,但應看到這僅是底線;僅符合底線要求是不夠的,選民須「好中選優」。從這個角度講,本屆區選對選民的要求更高,需要選民仔細甄別、認真挑選。

那麼,香港需要什麼樣的區議員呢?依筆者之見,以下四點非常重要。

愛國愛港有擔當

候選人均符合「愛國愛港」要求,但是否得分完全一樣呢?當然不是!假如及格線是60分,有人剛好達到60分,也有人會達到70分、80分、90分。「好中選優」是要選那些在「愛國愛港」方面表現優秀的人。怎樣才算優秀呢?不妨看看候選人過往有什麼做法?現在有什麼想法?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特區回歸祖國25周年暨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講話中指出:「希望全體香港同胞大力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繼續發揚包容共濟、求同存異、自強不息、善拚敢贏的優良傳統,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香港社會價值觀多元;愈是價值觀多元的社會,愈需要主流價值觀引領;否則,難以形成「最大公約數」,什麼事情也辦不好。香港發展愈是艱難的時候,愈需要發揚優良傳統;否則,難以形成合力,什麼機遇也抓不到。

那麼,主流價值觀和優良傳統如何融合在基層治理之中?候選人當中有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為此,又有什麼樣的想法?僅此一個「考題」就可以甄別出優劣高下。

我們再看,習主席多次強調:「要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這主要是指《基本法》「23條立法」。「23條立法」既體現了「愛國」,不允許任何勢力和個人危害國家安全;也體現了「愛港」,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必須充分保障基本法賦予香港居民的民主自由權利。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2024年內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體現出「當家人」的責任擔當和堅定信念。

現在,香港需要繼續凝聚「23條立法」的共識,共識愈大,立法就愈容易。那麼,候選人如何與市民溝通交流、推動形成最大共識呢?這道「考題」也可測試出候選人「愛國愛港」的成色。

為民辦事有真心

區議員不是「官」;最令人擔心的是成了「官」,甚至「官油子」。因此,選民應該睜大眼睛看看,是不是所有候選人都會全心全意地為民辦實事。

第一,看經歷。候選人當中有許多熟面孔,他們深耕社區多年,他們平時對居民關照如何,他們在大災大難面前表現如何。比如,第五波疫情剛爆發之初,居民缺醫少藥,他們是否積極籌集物資、送需上門;又比如,今年的「9.7」暴雨令許多地區浸水,他們是否奮戰一線、保居民平安。事實最能檢驗人心,說一百句好話,不如辦一件實事。

第二,看作風。候選人落區宣傳的作風各不相同,細細觀察才能看出「門道」。比如,有的人對社區很熟,政綱所及,全是居民關心之事;有的人對社區生疏,泛泛而談,無實質性內容;有的人事先認真做了「功課」,把本地區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有的人浮在面上,對本地區的民情一知半解;有的人滔滔不絕,卻不接地氣;有的人話雖不多,卻直指要害。稍有社會經驗的選民都可據此做出基本判斷。

第三,看口碑。今次的候選人當中不乏「素人」,令人難以判斷其優劣。但要相信,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當中,他們有工作圈、朋友圈,而圈子與圈子之間難免有交滙點,有心的選民可以透過各種管道,了解每位候選人的口碑,他走過的地方是罵聲和嘲諷聲一片,還是讚譽聲和肯定聲一片?口碑優劣,可知一二。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候選人忙於落區拉票之際,政府官員也紛紛呼籲選民於下月十日踴躍投票。圖為商經局局長丘應樺(右一)日前出席宣傳區選的活動。

把握「大小」有分寸

新一屆區議會重回《基本法》訂明的「服務」和「諮詢」職能。基於此,區議員是本地區居民的「服務員」,也是特區政府的「聯絡員」和「諮詢員」。按照這個定位,區議員不能只顧本地區利益,還須顧及香港的整體利益。因此,處理好「大我」和「小我」之間的關係就顯得非常重要。哪些候選人最善於把握分寸呢?選民可從以下幾個角度甄別。

第一,看格局。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大格局並非「大而空」,而是善於將自己的小事與一個地方的大事聯繫起來考慮問題,找到二者的結合點,這樣更容易解決問題。比如,今年「9.7」暴雨暴露出本港排洪設施的薄弱環節,提升排洪能力既涉及到整個香港的安全,也是涉及浸水嚴重的地區的安全。區議員欲促成改善本地區排洪設施,就不能只看到本地區,還要看到全香港,要善於「於全局中觀一域」、「以一域之力助全局」。

第二,看視野。凡事順勢而為,才能事半功倍。逆勢而為,則費時費力不討好。區議員須有前瞻性思維,有捕捉先機的敏銳眼光。比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增加跨境安老的選擇」。隨着香港老齡化程度愈來愈嚴重,「北上廣東養老」漸成趨勢。區議員應具有前瞻視野,順應政府新舉措和長者意願,辦好這件實事。

第三,看人脈。凡是人脈好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善於傾聽他人意見,善於博採眾長。人脈好,不僅是接觸的人多、訊息來源廣,更重要的是善於吸收意見,展現出開放的心態。這樣的人善於找到「大我」和「小我」之間的平衡點,能辦事、會辦事、能辦成事。

溝通協調有優勢

按照區議會的定位,區議員手中並沒有多少資源,但要善於整合資源,「協調人」的特徵就會比較明顯。因此,候選人的以下能力至關重要。選民應甄別哪些候選人更有優勢呢?

第一,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能力。區議會選舉工作啟動以來,民青局局長麥美娟幾乎天天落區宣介區選方案,了解不同地區居民的訴求,還與民政專員、「三會」成員反覆探討基層治理事宜。政府官員頻繁主動落區溝通,這提示區議員候選人也應有與政府溝通的能力,相互「聽得見、聽得懂」,為民辦事才會「行得快、行得穩」。

第二,與「三會」成員的溝通協調能力。「三會」成員長期與社區居民打交道,既熟悉社區事務,又在各自的領域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地區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區議員須有包容之心,能與之和諧共事,又要有整合能力,善於滙聚眾人之力辦事。

第三,與社區居民的溝通協調能力。今年6月,本港發生一起令人震驚的命案。一位印度裔女子用枕頭悶死三個親生女兒。據媒體報道,該女子與女兒同住在「劏房」,平日行事較低調,加上言語不通,甚少與鄰舍溝通。香港是國際大都會,社區各色人等雜居,區議員與社區居民的溝通能力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殘障人士、少數族裔、單親家庭、失業者、居家長者等群體,更加需要關愛,需要區議員花更多精力去溝通協調相關事項。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4月來港考察調研,他在香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2023」開幕典禮上的致詞中講到:「我們相信,香港是全體居民的共同家園,每位居民都是這個家園的持份者、建設者、受益者,都會為維護香港和諧穩定出一份力、作一份貢獻。」

做好本屆區議會選舉,正是每位選民當好「這個家園的持份者、建設者、受益者」的一次機會,切勿認為選舉與己無關,切勿認為候選人都是「愛國者」,選誰都一樣,而是應從眾多候選人當中選出最優者,這是造福社區的第一步,切不可輕視,不可草率,不可粗心大意!

拍手(Clap)讓我們知道你看過/喜歡這篇文章吧 : )
原文載於2023年11月14日信報財經新聞。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