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king║伊朗║社會觀察

2022.04.13–04.30

鐘雅馨
倆.單車日誌
May 3, 2022

--

初見伊朗

三月中旬回安卡拉之後,在土耳其境內的崎嶇山路度過半個月,終於四月多,跨境至伊朗,隨著逐漸北偏的自轉角度,太陽慢慢把地球曬暖,不用繼續在零下的氣溫掙扎。

這次的旅行,對於「出國」這件事,在歷經十幾次跨境,累積不少實務上的經驗,慢慢建構起更實質的「邊境」和「簽證」的概念。民族主義興起,一道道邊界將同種族、語言的人劃在一起,歸屬於某國、說著某語言,是這風潮後的自然現象。然而,不僅是一個國度內會有不同種人、不同背景,邊境之間更有著不對等的政策,使得單純的人、土地、感情,變得複雜。

拿著台灣護照,雖擁有基本的申根免簽、美國電子簽,但想要走遍世界,需要付出不少錢以及時間。為了單車路線的彈性,拜讀各大網站神人分享遊記,趁著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期間,申請所謂「旅行證」,以突破可能面對的困境。版上許多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的闖關紀錄,最後仍捨棄可能拒絕入境導致大繞遠路、土簽過期風險的喬治亞,選擇前進伊朗。

伊朗長期受美制裁,又中國一帶一路政策,於疫情爆發前夕的2019,兩國簽訂免簽優惠政策,原因為改路線用不上的旅行證,剛好派上用場。(若使用台灣護照,則需透過專責機構申請,手續繁複且要價100歐元,因為單車旅行之故,只好用冒險跟實驗的精神用旅行證過關,並寫成遊記回饋廣大網友。)帶車徒步通關,邊境警察來回翻閱旅行證件,先是彼此討論,再拿著證件向上級請示,最後承認旅行證等同中國免簽優惠效力,蓋下入境章。

穿過入境大廳,出現眼前的文字從還能由拉丁文看出端倪的土耳其文,換上像是符咒、閱讀順序顛倒的波斯文,甚至連數字系統都要重新認識、記憶。

伊朗簡介

1960年代,伊朗快速西化,一度成為中東地區最現代先進的國家,然而國內較為反對保守的勢力興起,開始有部分聲音反對當前發展狀況,認為當政者犧牲國家利益向西方世界國家低頭,拒絕邪惡西方的手伸進伊朗內部。1978年,伊朗革命亂了兩年,最後由保守方大獲全勝,流亡海外的何梅尼復國,揮袖之下,將伊朗恢復為政教合一,自己出任終生制且凌駕於全國政治、宗教的「最高領袖」。

兩年革命之後,民主、西化的腳步打住,政治大老重新洗牌,經濟發展遠不如前,除此之外,宗教束縛再度回到人民的生活,可蘭經成為學校必修、音樂被視為淫慾、女人必須戴上頭巾等,可說是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接著發生美國人質挾持事件,作為抗議美國當時收治伊國前總統、支持以色列的行動;同時間,與長期因邊境、宗教議題爭鬧不休的鄰居─伊拉克吵了起來,爆發引起全球石油危機的兩伊戰爭。

伊朗革命、美國人質事件、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這些種種因,都是導致即便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伊朗,如今如此衰頹的現況。

宗教面

伊斯蘭教有兩大派別:什葉派、遜尼派,什葉派主要分布伊朗、伊拉克。(兩伊戰爭的宗教分歧,不在於主流的派別之爭,而是伊拉克雖大部分屬什葉派,當權者卻是遜尼派所致。)

對於伊斯蘭教印象,往往都是遜尼派的影響,例如尖塔外觀的清真寺、聖城麥加,而在踏進伊朗後,才加進什葉派的宗教常識,雖仍不了解從根本的教義或認知差異,能做到的大概就是辨別造型不盡相同的寺,以及屬於他們的聖城─庫姆。(本人拙見:用激烈/溫和或保守/開放來區隔兩派,將什葉派歸為激烈保守不太恰當,舉個反利,當今恐怖組織都是遜尼底下的小團體;而沙烏地阿拉伯堪稱遜尼派保守的標竿。)

單論伊朗,宗教被加入更多「強制」的元素,就像是類似鞋禁、髮禁過時的校規,被框架住使人愈加想要掙脫。伊朗和伊斯蘭教情感並不如其他地方來的純粹,中間還夾著對當政者滿意與否,近年普遍民意失望之下,反動的情緒上升,開始出現許多伊朗特殊的宗教景觀。被規定戴頭巾的婦女,故意遊走法律邊界,利用「圍巾」遮住大部分的頭髮,將一大截瀏海露出,再搭配時髦墨鏡以固定造形。清真寺老大─伊瑪目(在伊朗稱呼摩拉 Molla)也不如土耳其受人尊敬,反而多數人追蹤我們旅行IG帳號,看到教士的照片,多半誇張地大聲嘲笑,深怕外國人誤以為他們民情宗教、傳統。

社會面

看不見希望、未來的青壯年,在無止盡的絕望面前,紛紛選擇淡然離開。因此,碰上的不少伊朗人,不是在移民的路上,就是在準備移民的路上。大概簡單介紹他們的移民機制,主要是透過「積分」去分發,透過職涯紀錄、兵役、英文能力、第二外語、其他專長、年齡等,給予各項評分,掌握積分去填寫志願,依照每國每年選用人數錄取。很難想像,一個國度內,30歲以前,有志願、理想的人們,都用盡全力在逃離家鄉,即便,沒人能夠保證未來的模樣。說著一口流利英文,雅思基本都在7分以上且擁有第二外語,身懷資訊、工程、機械等專業,這些brains離開後,伊朗窘境可謂雪上加霜。

從基本認識,宗教、社會面就近觀察,了解伊朗現況局面並非一時,亦非單一事件導致,很心疼卻又無可奈何。壓抑過度的人民,用Dictator稱呼當政者,聽到來自台灣的背景,無端地對我們產生同情或憐憫,有的水果不要前推到面前、有的瘋狂邀約回家作客。

嚴肅的議題談完,下一篇將從各大城市的建設(Ex捷運)、美食、小人物的故事,帶大家探訪更接地氣的伊朗面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