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潔
偽學術 | weixuesu
15 min readFeb 17, 2022

--

【認真聽】汽車就是一部慾望機器 | 濱口龍介的《#在車上》 | 代表日本參加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 | #電影的電影 | #時間的電影 | #聲音的電影 | 從德勒茲哲學解讀《在車上》 | 在細節中隱晦地轉折 | 延遲的解釋 // 李長潔 🚕

日本電影《在車上》(#DriveMyCar)影像魅力席捲各大影展,改編自 #村上春樹 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電影《在車上》由日本導濱口龍介執導,集結 #西島秀俊、三浦透子等,細膩地探討人間情感的關係。在上映後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劇本、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獎項,更代表日本角逐2022年 #奧斯卡金像獎 的最佳外語影片。
.
紅色的汽車SAAB 900駛過瀨戶內海上的橋面,一切都是那麼的靜謐。#濱口龍介 的《在車上》演示了村上春樹的「男人們」。車作為一個中介,是一種特殊的物體,是一個當代的移動,是一場絕對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濱口龍介與《在車上》,還有 #德勒茲 與 #電影 、 #影像 🎥

|

📌 #今天的內容有
.
▶在《寄生上流》之後
▶受矚目的新導演濱口龍介
▶濱口龍介的電影與風格
▶在車上
▶多重並置的文本層積
▶從德勒茲的影像哲學看電影
▶汽車是一種慾望機器
▶時間影像是電影的核心
▶聲音的幽靈與(不)可能的溝通
▶村上春樹的永恆主題
▶法國新浪潮般的影像魅力
▶溢出電影的瀨戶內海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nwmit00iix0810dh68irbx/platforms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_X6OMVC1CKbEwU-UaE?t=0#view_and_play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ZnMZvplguHNviHcfwCTgu?si=dMm5_qLfTymLcweUEMNeGA&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jp/podcast/ep-71-%E6%B1%BD%E8%BB%8A%E5%B0%B1%E6%98%AF%E4%B8%80%E9%83%A8%E6%85%BE%E6%9C%9B%E6%A9%9F%E5%99%A8-%E6%BF%B1%E5%8F%A3%E9%BE%8D%E4%BB%8B%E7%9A%84-%E5%9C%A8%E8%BB%8A%E4%B8%8A-%E4%BB%A3%E8%A1%A8%E6%97%A5%E6%9C%AC%E5%8F%83%E5%8A%A0%E5%A5%A7%E6%96%AF%E5%8D%A1%E9%87%91%E5%83%8F%E7%8D%8E%E7%9A%84%E9%9B%BB%E5%BD%B1-%E9%9B%BB%E5%BD%B1%E7%9A%84%E9%9B%BB%E5%BD%B1-%E6%99%82%E9%96%93%E7%9A%84%E9%9B%BB%E5%BD%B1/id1516956557?i=1000551141354
.
📲 #FB 完整論述: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68627743324841&id=208541192666847

|

\\\ 完整論述 \\\
.
▓ #濱口龍介是誰
.
說實在的,若不是這部《在車上》,我還沒發現之前已經看過濱口龍介的作品。我在《歡樂時光》(Happy Hour)第一次看到濱口龍介,那個四條故事線進行,樸實平淡中突然看見什麼的感覺,很厲害。像是2020年與黑澤清合作的《間諜之妻》,獲得威尼斯影展銀獅獎;或是柏林影展銀熊獎的《偶然與想像》。大致上來講,他作品的故事線,大都有隱晦的轉折,透過隱藏在細節中的資訊,讓觀影者突然(以為)好像領略某些道理。
.
像是《間諜之妻》的後段,究竟兩夫妻的愛情究竟是誰背叛誰,什麼又是背叛,留給觀眾自己去疑惑。我覺得,濱口龍介的調度方法很有趣精彩,常在不同作品、或作品中的不同維度之間,不斷互相對照、更新、生成,表達情節的多樣性。
.
而鏡頭語言上,喜好關注在演員的表演,運用不同的鏡頭(跟拍、長鏡頭、長時間對話、景框等),非常穩定安靜地讓演員表達,不切斷的影片運動方式,使得內容的情緒轉折更加細瑣、複雜、豐沛。而《在車上》是我覺得他兼具實驗性、思考性,但又保有浪漫感、可看性、商業性的作品,google一下就是可以知道他獲獎無數。
.
▓ #汽車是一種欲望機器
.
那台紅色的汽車,絕對是本片的重要物件,具有重要的符號功能、敘事效果,甚至是影像作用。一邊看著《在車上》一邊想著Jacques Tati在1971年執導的長片《車車車》(Trafic)。汽車,作為這個現代的巨大隱喻,是無疑的。汽車這個「空間」跨越了物理上的空間限制,也混雜了公領域與私領域,含納了社會制度中的所有角色,男人、女人、家庭、朋友、陌生人。而透過汽車的運作,推動了整個現代資本主義的乍現與運動。
.
這裡提到一個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的概念,「慾望機器」(les machines désirantes)。慾望機器是德勒茲與瓜達里對世界的一種動態說明,從個體到宇宙,到處都有機器運作。在廣泛的存在領域中,處處有萌發、展開的「連接」運動,機器本身就是「連接—運動」。機器像是一種「機制」,觸動著多元生成(姜宇輝,2018)。
.
在德勒茲的世界觀中,有許多機器,抽象機器、戰爭機器、文學機器、小孩機器、慾望機器。《在車上》中的汽車,那台紅色的SAAB 900,作為電影的機器,推動作品流動、開放、多元的連接—運動。
.
角色們藉由汽車,進入、移動、傾聽、對話、練習、發呆、等待、暫停、離開,穿梭在地理的路上,也曲折在情感的道中。汽車的內外都在流動(flux)與切斷(couper),是實際上從廣島到北海道的距離,也是從錄音帶中傳出女主角音朗讀的聲線,角色們在其中「連結—運動」,包含流動與切斷,使得整部做品有一種沒有預設的秩序,在許多的線條與連結中發展著,像是隨時都在發展成另一個隱微的可能性。
.
▓ #同時並置多重文本
.
如果要說第一個讓我感到導演厲害的部分,就是多重文本的處理。濱口龍介,精彩地並置村上春樹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凡尼亞舅舅》與《在車上》,遊刃有餘地在三種文本、三種語言、三種表達之間,展現強大的轉譯能力。這裡包含了對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Drive My Car〉、〈雪哈拉莎德〉、〈木野〉的文字影像化,也把握了小說中對契訶夫戲劇的借用,並且同時將舞台的現實搬演進電影中,再透過電影呈現了影像對小說與戲劇的介入,這是一個多重的介入。
.
甚至再加上妻子的夢的故事「女孩偷闖男孩家」、司機三浦透子的「家庭故事」、還有「七鰓鰻」等。諸多故事在電影中交疊穿插,相互印證,意義參照。導演濱口龍介猶如設置出一片曲折地下根莖,任由觀眾在其中發展出自己的解釋;也是一場聲響交錯的樂譜,讓多元性在文本並置間,持續生成。
.
▓ #電影的電影
.
另外一個特色是,濱口龍介喜歡「後設」地,在電影中置入電影,(有影評人笑稱,他拍的是給電影人看的電影)。在《間諜之妻》中,男主角與其他角色著迷於電影,整部片也因為「紀錄影片」,而產生各種嫌隙、背叛、猜疑與指控。《歡樂時光》也呈現了主角們去參加「電影工作坊」、「電影座談會」的現實過程,而這個現實也與電影的虛構編織在一起,台詞與非台詞、表演與非表演完全被揉雜成一個影像的整體(5個小時的整體),令人深思著「甚麼是電影」。
.
當然,在《在車上》中的表演藝術節、舞台劇排練,甚至是(被批評)的演員的「棒讀感」,反倒都成了一種對電影(表演)的後設思考,猶如《歡樂時光》所探討的「劇本」與「台詞」的差異。我學生還問,那個三浦透子有在演什麼嗎…岡田將生念這一大段好像在念舞台劇台詞…。的確,我認為這是一種有意識地、實驗室性地接透電影的「表演性」的「文本性」。
.
甚至,這樣的多重文本交疊,戲中戲的形式,正是濱口龍介在部屬真實與虛構的關係結構。實際上,真實的電影總是缺席,而電影的真實始終在場(张波,2009)。
.
▓ #時間的電影
.
還有一個十分濱口龍介的電影簽名,也就是「時間」。導演對電影的時間元素,總是精巧善用。像是《歡樂時光》足足有5個小時的片長,非常誇張,我花了兩天才看完。而《在車上》則有3個小時,優秀的電影場面調度,讓你完全可以體會到「時間正在流逝」。這正是濱口處理村上春樹文本的特殊之處。
.
對我而言,我認為小說文本無法直接表現出「時間」的性質,儘管你可以運用很多方式來描述,但絕對敵不過「直接在餐桌上大聊30分鐘」(《歡樂時光》)。由於《在車上》的風景實在太優美,招致「公路風景電影」的批評。但這個篇差,恰恰正是文學無法精準捕捉的地方:時間。
.
時間在本片中被有意識的顯現(但同時是越接近真實),例如真正的片頭直到開始45鐘後才出現,這就非常精算啊。濱口龍介深闇時間的性質,懂得「長時間共處存在」的真實感受。無論在「舞台」上或是「汽車」中,與他者同時共坐/做幾個小時,這種時間感體驗是文學作品只能用概念來表達的事情。這樣文本形式隱含了親密感的現實體驗。隧道內的夜行對話,彷彿感到某種永恆。
.
德勒茲在《時間-影像》的〈超越運動-影像〉中指出西方世界在二次大戰後所產生的「新寫實主義」,是提出以「長鏡頭」的完整性取代再現「蒙太奇」的破碎性,並挖掘出一種巴贊稱之為「事實-影像」的新影像。此即讓電影透過一種「離散」、「省略」、「遊走」、「散漫」的形式、「浮動的事件」與「微弱的連帶關係」凝聚成一種「聚塊」的形式。此即「現代電影」「看見」了另一種更深的現實(許炎初,2007)。
.
徳勒茲就說「現代電影」主要是以「看」(也就是走入內在自省與時間意識)的電影來取代古典的「動作」(也就是走入向外運動的空間環境)電影,就致使古典的寫實電影的動作影像失靈,從而產生許多純粹是「光徵」(opsigns)與純粹的「聲徵」(sonsigns)的「直接時間電影」(許炎初,2007)。
.
從Deleuze的角度來看,《在車上》,或是其他的幾部關於電影的電影,都透過「時間」這個影像概念,來表現出電影是一種「精神材料」。電影不只是一種「運動—影像」般的感官機能連結,而是成為某一種可以反映、投射、觸摸心智的精神影像。(其實妻子音的夢境與故事,正就是精神影像的典型)。
.
總之,我覺得濱口龍介,透過攝影機的擺放,長鏡頭的設置,考驗著對電影時間不耐煩的觀眾,但他低調的、實驗式的審美想必是成功了。
.
▓ #聲音的電影
.
此外,聲音絕對也是《在車上》重要的電影概念,從去世的妻子「音」(Oto)的名字,便可獲知「音」如同這部電影的詛咒,音的幽靈在全片不斷纏繞。首先可以沿著前面的(這部片的)電影理論探討,電影與聲音的關係。德勒茲將電影分成默片、有聲古典電影、有聲現代電影。
.
在默片中,聲音是缺席的;但在現代電影裡,聲音則成為一種獨立的維度,他不再是視覺影像的剩餘,而成為一種具有自主性的組成,一種「超越任何空間和任何整體的另一種質性的力量」。聲音、言語和音樂從視覺影像中掙脱出來,成為自身完整的聽覺符號,與視覺符號之間不斷產生互動,彼此應和、對話、質疑、反駁。
.
上面的觀點,我認為在《在車上》裡被表現得很好。音的劇本錄音帶,作為一個已死之人的聲音,如幽靈般纏繞著整部電影,在汽車內、在舞台上、在對話間、在劇本中,以「不在場的中心」透漏「聲音」的根本性。
.
整部電影的第一幕,音在做愛後,講述夢裡的故事給家福聽,透過聽覺,家福記憶起來,在翌日白天,再把她的故事講給她寫成劇本。這個開場,完全彰顯了影像與聲音的哲學關係,也表現了現代電影的光徵和聲徵不再依附於連貫的行為和動作,光徵和聲徵之間建立起一種彼此獨立的關係。
.
當然,在聲音的面向上,最精采且具象的,就是由不同種族、國籍、身份、身體狀態的人,用韓文、中文、日文、英文、手語等演出的《凡尼亞叔叔》。一開始的「念劇本讀書會」,西島秀俊(家福)強調,讓大家自然地讀出台詞,這樣的方式十分有「音樂性」。
.
後來,在公園裡,在舞台上,演員們逐漸得以相互溝通,僅管使用著不同的語言、發出不同的聲音、甚至是沒有聲音,但在交疊中解疆域化了,最終被賦予了新的強度(Bogue, 2014)。這也呼應著電影故事本身的主題:溝通的(不)可能性。
.
▓ #無法釋懷、相互依賴的世界
.
村上春樹的原著《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男性掌握敘事主軸,就像掌握放向盤,但偶然被女性奪走敘事權,像是偷情、死亡、代駕,突如其來的意料之外。作品描繪一個男人,持續被一個死去的女人困住的故事,這是村上春樹的典型主題:遭受否定圍困的人們。
.
這個困住的壓抑與厭惡感,在電影中被表現為「七鰓鰻」,這是一個「醜」的象徵,人們討厭七鰓鰻除了醜,還有一種原因,就是七腮鰻喜歡寄居在別的魚類身上,通過吸收其他魚類的血液為生。電影花了45分鐘開場,並已這個「七鰓鰻」作為象徵,搭配了一個「女孩偷偷潛入男孩家」的故事。為整體劇情暗示著一個精神分析般的「象徵—夢境—故事」。
.
後面的大部分,西島秀俊與岡田將生就如同雙面體(封閉、內向、冷靜、穩定 / 開放、外向、熱情、暴力),平行地試圖解決他們的困境,而三浦透子則是某種晶體介質,或是鏡面,在兩者間形成關係。
.
▓ #新浪潮電影般的影像魅力
.
導演濱口龍介的《偶然與想像》,是一部致敬法國新浪潮(的導演侯麥)的電影。小時候看侯麥的電影,在影展中的戲院裡,看的死去活來(因為太細膩穩定)。幾年後,看濱口龍介的《偶然與想像》,或是《在車上》。深感這絕對是足以媲美是枝裕和、河瀨直美的日本導演。
.
令人印象深刻地,一台紅色的氣車駛過城市。紅色的SAAB,亦對應著1956年亞爾貝拉莫里斯(Albert Lamorisse)的《紅氣球》(Le ballon rouge),該片也屬於新浪潮電影,大膽放棄過多的台詞和蒙太奇拍攝手法,平淡的話語加上長鏡頭,帶來影像的新時代,並透過紅色氣球象徵當時世界對自由自在的茫然與渴望。
.
▓ #表演演員的表演
.
本片讓人見識到男主角西島秀俊優良的演技,但有時候會有一個《真凶標籤》的即視感。岡田將生、三浦透子的表演也很有「導演」的簽名風格,一個奇妙的棒讀感,與低線、低調的表達。前面也談到,這部片是一個關於表演的電影。與其導演的作品雷同的,電影形成了一種演出:演員們表演著演員們在表演。電影表演了,電影在表演,的這項真實 / 虛擬。
.
▓ #攝影地點巡禮
.
透過地影地點,我們總也可以得到一些從電影外溢出來的浪漫樂趣。電影的大部分是在廣島拍攝,瀨戶內海相關區域靜謐優美,它們由「安芸灘大橋」、「豊浜大橋」、「廣島灣大橋」、「御手洗町」、「廣島格蘭王子大飯店」、「東廣島藝術文化館」。除了呼應影片的風格外,「橋」與「路」(4號公路),都顯示了電影對「線」與「連結」的闡述。
.
劇中司機女主角,帶著家福先生環境局中工廠,其中庭可以穿過「原爆慰靈碑」、「原爆資料館」、「和平紀念公園」,形成一個「和平的軸線」。這裡的對話很有意思,從中工廠裡巨大機器夾起垃圾如雪片分飛,到對歷史與和平的反思,像是從風景的角度對世界提出直接的批判:我們該如何尋找平靜與自由。
.
這個平靜與自由不只是電影劇情中的故事的追尋,更是濱口龍介對當代影像思考的追尋。其思考透過理論般的電影思想影像,實驗著人與影像、人與電影的各種關係。這才是這部片的真正意義。

|

🗂 #參考文獻
.
1. 濱口竜介, & 野崎歓. (2018). art NEWS: interview 濱口竜介 一人二役という映画の冒険. 芸術新潮, 69(9), 112-115.

2. 濱口竜介, & 佐藤彩華. (2021). 濱口竜介 [監督・脚本] インタビュー 「偶然」 が彼らの人生にもたらすもの (偶然と想像). キネマ旬報, (1881), 27-29.

3. 佐々木敦. (2022). 神と人との間: 濱口竜介 『偶然と想像』 論. 文學界, 76(1), 267-273.

4. 赤いサーブと「声」 のゆくえ: 濱口竜介監督『ドライブ・マイ・カー』 論.

5. 山本七平. (2018). 「空気」 の研究. 文藝春秋.

6. 张波. (2009). 德勒兹《 时间—影像》 中的核心概念解读. 电影文学, (3), 112-113.

7. 張靄珠. (2013). 蔡明亮電影的廢墟, 身體, 與時間-影像 析論《 天邊一朵雲》,《 你那邊幾點》 及《 黑眼圈》. 中外文學, 42(4), 79-116.

8. 楊凱麟. (2003). 德勒茲 [思想-影像] 或 [思想= 影像] 之條件及問題性. 臺大文史哲學報, (59), 337-367.

9. 許炎初(2007)。德勒茲論 [現代電影] 的特質與對小津電影的理解與侷限. In: 中洲技術學院視傳系德勒茲與電影研討會. 2007.

10. 姜宇輝(2018)。德勒茲的欲望-機器是什麼。香港01。

11. Bogue, R. (2003). Deleuze on cinema. Routledge.

12. Bogue, R. (2014). 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Routledge.

13. Deleuze, G., & Guattari, F. (2013). Mille plateaux: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 Minuit.

--

--

李長潔
偽學術 | weixuesu

偽學術臉書專頁創辦人、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助理教授、世新大學口傳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通傳智庫顧問、CIDI Lab 執行長。專長是自己有興趣的文化研究。FB請查「偽學術」,IG、Youtube、podcast也是。